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转型背景下农业院校“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时间:2024-05-30

刘玉兰 张秀峰 牛伟

摘要:在转型背景下,对地方本科农业院校学生的培养方向和培养目标产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必须转变观念,更新理念,采取切实可行的培养方案。为了贯彻落实国家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总体要求和部署,深入推动地方普通本科院校的转型发展,明确定位和转型路径,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作为地方普通本科院校,特别是农业院校转型发展的突破口。本文以吉林农业科技学院为例,分析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通过采取切实可行的多形式校企合作,从而深入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提高应用型农业院校的育人质量和社会认可度。

关键词:转型;顶岗实习;对策

基金项目:吉林农业科技学院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110092016017);吉林农业科技学院作物遗传育种——校级重点学科(112012015001);吉林省教育厅“十三五”社会科学研究课题(项目编号:JJKH20170357JL)

中图分类号: G717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7.17.034

根据《教育部 国家发展改革委 财政部 关于引导部分地方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的指导意见》中的要求,地方普通本科院校陆续开始向应用技术类高校转型,这是一项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关键点是校企合作与产教融合。教育部副部长鲁昕指出,高校“要主动与地方政府、行业、企业建立更加紧密的合作关系,倾听他们的呼声,了解他们的需求,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落实到学校管理、教学的各个层次、各个环节,深入到每一项制度、每一个专业、每一项课程、每一个教师,使学校成为产业的大学、城市的大学、社区的大学”。

作为地方普通本科院校,特别是农业院校的“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转型发展的突破口。结合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改变传统教学形式,把教学过程和学生高度融入到产业、行业和企业要素中,深化校企合作,推进产教融合,加快双师双能型教师队伍建设,建立适合校企合作的柔性管理体系,从而深入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提高应用型农业院校的育人质量和社会认可度。

1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内涵

一般认为,“产教融合”这个术语是职业教育在欧洲兴起后才出现和频繁使用的,一方面是指产业企业为了产业转型或技术升级,通过自身举办培训机构或者与高校联合培养所需要人才,另一方面指高等职业院校为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主动与行业企业融合,按照行业企业的要求,规划和设计人才培养路径。校企合作是高等院校为了实现人才培养目标,主动向企业靠拢,寻求与企业的联合。在我国关于“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最初是教育部在2013年《深化教育领域综合改革的意见》中提出来的,要改革办学体制,完善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制度。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进一步提出,构建以就业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进一步确定现代职业教育体系的主要任务是服务发展、促进就业;基本特征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模式是工学结合、知行合一;培养目标是职业精神与技术技能高度融合。一方面,文件将“产教融合,特色办学”作为加快发展现代应用型本科教育的基本要求之一,同步规划实践技能型人才培养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推进人力资源开发与技术进步,推动教育教学改革与产业转型升级衔接配套。突出转型背景下,应用型院校办学特色,强化校企协同育人。另一方面,“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也成为现代应用型人才培养和教育发展的基本特征。

2应用型本科院校推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

尽管高校转型“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具有重要性、必要性和可行性,但在实际的实施过程中存在各种问题。现就基于我校实施“產教融合、校企合作”十多年的实践基础上,阐述在学校层面和企业层面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学校方面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是在原吉林特产高等专科学校和吉林省农业学校合并的基础上,2003年由教育部批准成立的全日制本科学校,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是培养面向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所需的应用型人才。基于这一定位,我校从建校以来,先后与500多家各类企业签订了合作协议。在此基础上安排学生到企业认知实习、生产实习;聘请资深企业家到校讲学、讲座和带毕业生论文。 但由于学校一直未出台鼓励教师带学生到企业实践的有关政策,以及实践教学工作较为辛苦和繁杂,再加上教师本身的教学任务繁重,很多教师都不愿意从事这项工作,直接影响了学校的实践教学和企业的合作。另外,受各方面因素的约束,引进的教师几乎都是刚毕业的硕士生和博士生,而有着丰富企业实践经验的人员因学历和职称等因素被拒之门外,这样的师资水平和结构不仅严重影响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质量,而且还因为无法服务于企业,而严重影响“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实施。

2.2企业方面

当今我国已建立市场经济体制,股份企业及私人企业逐步增加。这类企业绝大多数只追求当前的经济效益,但不愿与高校建立合作关系来共同培养人才。主要有四方面原因:一是大多数企业还不能像国外企业那样有意识地承担社会责任,不关注自主创新,不注重品牌建设和企业人才的发展,不具备放眼世界的眼光;二是地方政府没有制定出有关政策来鼓励企业与高校合作共同培养人才,学生到企业实习需要安排工作人员讲解、培训和监管,这无形地增加了企业人力成本和负担,影响企业的正常生产;三是有些企业从商业机密、生产安全等方面考虑也是不愿接收学生实习,以免学生去生产现场,出现危险和商业泄密;四是目前有的地方高校由于各种因素,师资力量不强,培养的学生不符合企业的需要,这些都使得企业不太情愿与学校合作。

3应用型本科院校推行“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的主要做法

地方普通本科院校,特别是农业院校,是培养实用技能型为主的院校,培养的学生必须“接地气”,将来就业才能更好的符合岗位需求,提高就业率和岗位适应性。吉林农业科技学院自2004年升本以来,已先后与国内多家大型企业建立了联系,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endprint

3.1实施“政校企合作联盟”

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实施的“政校企合作联盟”,是在原有“校企合作”基础上,又增加了政府一方,学校既选择与专业密切相关的企业合作,又加入了当地政府部门进行联合。通过招生就业、行业协会、校企交流等途径推动实施。成立政校、企合作联盟,是农业高校推进转型发展、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为全面提高应用型人才培养质量、推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提供良好的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学校将在专业设置、科学研究、实习实训、就业创业等方面与相关企业建立合作关系,对发挥政府职能作用,展示高校科研优势,促进企业产品升级,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等方面具有重要意义。

3.2 组建“农业职业教育集团”

根据教育部《关于加快推进职业教育集团化办学的若干意见》的精神,大力推进农业职业教育工学结合、校企合作、顶岗实习的人才培养模式,以市场需求和就业拉动为导向,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促进农业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以“合作办学、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共同发展”为原则,以吉林农业科技学院高职学院校为依托,以涉农专业为纽带,组建由相关行业、企业、职业院校、县级职教中心参加的,具有显著行业性、区域性、鲜明农业特色的吉林省农业职业教育集团,促进吉林省农业院校之间、校企之间、中高职之间全方位合作,实现资源共享、优势互补,扩大办学规模,打造出适合吉林省农业发展的涉农专业品牌。通过校企互动,以企业需求为导向,加强职业技能训练考核与鉴定,让学生与市场“零距离接触”,实现学生全面就业与创业;通过校企结合,走产学研之路,创新农业职业教育新模式。

3.3企业“订单班”“冠名班”

“订单班”指的是由大型企业提前预定(签约)学生组成的班级。学生在校期间,企业一般提前一年左右,在相近或社会通用专业中选拔在校生组成“订单班”,然后学院按照企业提出的人才培养目标和知识能力结构,修订教学计划,组织教学,有效促进了毕业生就业率和就业质量的提高。“冠名班”是指学校与合作企业之间签订协议,将班级冠名为企业名字,校企共同培养学生。学生毕业符合企业要求,直接到企业就业属于校企合作共同培养学生。

目前,吉林农业科技学院己经建立了以“大北农业班”“正大班”“禾丰班”为主体的10多家“订单班”或“冠名班”,解决了学校的人才培养与企业的定向用人需求的矛盾。

3.4专业共建合作模式

作为校企合作的深度模式,专业建设合作主要是根据企业生产的实际需要和市场需求,让企业积极参与学校专业建设中,学校与企业共同商讨培养目标、教学计划、教学内容和实习方式,更紧密地将企业市场需求与学校高技能人才培养结合起来。由企业负责提供专业教学设备,双方在企业短期教学培训资料的基础上共同编制专业教学计划大纲和专业课程标准及教材,共同培訓师资,为新专业的建设和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4结语

“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是现代应用型本科教育的主要办学模式,对学校而言,促进了教学改革,提高了教学质量,对学生而言,实现了学生角色向职业人角色的转变,在职业训练中快速成长,对企业而言,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对社会而言,提高了就业率。在当前地方高校转型背景和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环境下,企业对应用实践技能型人才需求愈发旺盛,应用型本科院校在校生数量庞大,决定了“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将会有广阔的市场空间。

作者简介:刘玉兰,农业推广硕士,实验师,研究方向:农业技术推广的教学及研究。

通讯作者:牛伟,畜牧师,研究方向:畜禽生产与疾病防治的教学及研究。endprint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