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水稻“三虫”在滨海新区发生规律及防治措施

时间:2024-05-30

李东明++马春喜

摘要:水稻“三虫”即水稻三化螟、稻纵卷叶螟和稻飞虱,是危害滨海新区水稻的主要害虫,掌握它们的发生规律以及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对保障水稻生产安全与提高水稻产量具有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三化螟;卷叶螟;稻飞虱;发生规律;防治

中图分类号:S435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5.13.043

1三化螟

1.1发生规律

在我区全年发生5代,个别年份发生不完整的第6代。以上年晚稻遗留稻茬内的幼虫越冬以后,于翌年春季羽化成蛾,构成当年的基本虫源。第一代在3月上旬至4月下旬发生,主要危害早稻秧田及早插本田,造成枯心苗;第二代在4月下旬至6月中旬发生,对我区早稻移栽本田造成危害,往往形成枯孕穗和迟插田枯心苗,部分早熟品种“白穗”;第三代在6月中旬至8月中旬发生,危害时间与我区部分迟熟品种破口期吻合,容易造成“白穗”,同时危害晚稻秧苗;第四代在8月中旬至9月下旬发生,第五代在9月下旬以后发生,此两代对晚稻本田构成威胁,“钻心”后造成晚稻白穗而减产。

1.2防治方法

消灭越冬虫源:在早春2月底前,对早收冬种田和冬闲田及时翻耕,灌水办田,淹没稻茬10天以上,可淹死大部分虫源;冬种田每隔5~7天灌跑马水一次,连续灌水3~4次,可淹死部分虫源;此外还可采取捡出稻茬到空地上深埋或烧毁的办法,消灭越冬虫源,减少三化螟转辗危害的“桥梁田”。三化螟从早造转到晚造危害,是通过晚造秧田或中造水稻过渡来的,因此减少中造“桥梁田”的面积或推迟晚秧的播种,都可以降低晚造虫源基数;化学防治:一是抓住在插田前2~3天施一次“送嫁药”;二是根据病虫测报,掌握在各代卵孵高峰期用药,重点挑治第二、三、五代;三是在水稻破口期施一次药;防治药物:亩用18%杀虫双水剂250毫升或48%毒死蜱乳油80毫升对水60公斤稀释,在天气晴朗无雨的上午进行喷雾。

2卷叶螟

2.1发生规律

卷叶螟为季节迁飞性害虫,迁飞性强,田间虫量有季节性突然增多或突然减少的现象。初孵幼虫在心叶嫩叶上取食,从二龄幼虫开始在叶尖结苞卷叶,取食叶肉,造成“卷白叶”,之后再转叶卷叶,直至化蛹。在我区一年发生7~8代,以第二、三、六、七代为主害代。第一代在3月中旬~4月下旬发生,危害早稻秧田和本田,危害不大;第二代在4月中旬~5月下旬发生;第三代在5月下旬~6月下旬发生,此两代对早稻移栽本田造成危害,破坏性较大;第四代在6月下旬~7月下旬发生,危害早稻迟熟品种和晚稻秧田;第五代在8月发生;第六代在9月份发生;第七代在9月下旬~10月中旬发生,此两代对晚稻本田影响较大,要重点防治;第八代在10月中旬以后发生。

2.2防治方法

选种抗虫水稻品种。通常叶片厚硬、主脉坚实的水稻品种抗性较高;合理施肥。增施磷钾肥,不偏施氮肥,防止水稻过绿、过密及过浓;化学防治。以二龄幼虫高峰期为防治适期,重点挑治第二、三、六、七代;防治药物:亩用1.8%阿维菌素粉剂50克,或48%毒死蜱乳油80毫升对水60公斤稀释,进行喷雾。

3稻飞虱

3.1发生规律

稻飞虱为季节迁飞性害虫,主要种类有褐飞虱、灰飞虱、白背飞虱,以褐飞虱对我区水稻危害最大,褐飞虱在我区一年发生8~9代。第一代在3月上旬~4月中旬发生;第二代在4月中旬~5月中旬发生;第三代在5月中旬~6月中旬发生;第四代在6月中旬~7月上旬发生;第五代在7月上旬~7月下旬发生;第六代在7月下旬~8月中旬发生;第七代在8月中旬~9月上旬发生;第八代在9月上旬~9月下旬发生;第九代在9月下旬以后发生。其中第四代、第五代、第八代分别在早、晚稻灌浆成熟期发生危害,其危害性最大,防治不及时会导致全田“穿顶”绝收。

3.2防治方法

选择抗病水稻品种;合理排灌,降低地下水位,田间开沟,湿润灌溉,改变田间小气候;不偏施氮肥,增施磷钾肥,提高水稻抗逆力,防止禾丛过密、过浓、过绿;化学防治。根据病虫测报,掌握在各代若虫高峰期施药,重点挑治水稻孕穗后期、齐穗期(早稻5月下旬,晚稻9月下旬)发生代。施药作业时加大水量,全田喷湿喷透,施药后保持田间浅水层5~7天;防治药物:若虫高峰期亩用25%噻嗪酮(稻虱净)可湿性粉剂100克,或10%吡虫啉(一遍净)40克对水60公斤稀释,进行喷雾。成虫高峰期虫口密度大,亩用80%敌敌畏乳油160毫升对水60公斤稀释,喷雾,及时压低虫口。

作者简介:李东明,本科学历,茂名市滨海新区电城镇农业技术推广站,研究方向:农业技术推广。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