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30
刘太钢
摘要:玉米螟是影响玉米产量和质量的主要虫害,当前,我国防治玉米螟的措施有很多种,赤眼蜂防螟技术简单易行,对生态环境还没有任何污染。本文主要针对赤眼蜂防螟技术进行分析和阐述。
关键词:赤眼蜂;防治;玉米螟;分析
中图分类号: S476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7.03.019
当前,我国主要采用的防螟技术包括:物理防治,采用性诱器以及高压汞灯;化学防治,采用化学药剂进行防治;生物防治,主要采用赤眼蜂进行防治;农业防治,优化耕作制度、选用抗螟玉米品种。经过相关调查研究,赤眼蜂防螟技术是一种有效可行的方法,其不仅省工、省力、成本低廉、简单易行,同时对环境没有任何污染,对人畜没有伤害。通过对已经采用赤眼蜂防螟技术的地区开展调研,其具有显著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经济效益,在近些年获得了有效推广,已经成为我国防螟的关键技术。
1 赤眼蜂防螟技术的相关原理
赤眼蜂是一种体型较小的飞行类昆虫,属于卵寄生蜂,复眼和单眼都呈现红色,因此称为赤眼蜂。在田间,赤眼蜂可以快速寻找到玉米螟的虫卵,并且用产卵管将玉米螟的卵壳刺破,将卵产到其中,进而获取营养,在经过幼虫到成虫的生育过程后,最后飞出玉米螟的卵壳,并且继续寻找其他玉米螟卵再次寄生。通过这种方式,赤眼蜂不断繁殖,在繁殖过程中消灭玉米螟,进而起到良好的田间保护效果。
2 赤眼蜂防螟技术的具体应用
2.1确定放蜂时间
农户要充分结合当地的气象资料、玉米螟往年的灾害情况以及玉米螟灾害预报等情况。掌握以及分析玉米螟产卵、羽化以及化蛹的进度,在玉米螟产卵的时候放赤眼蜂。根据相关调查研究,放蜂时间可以参考下列指标:一是化蛹进度,农户要根据往年玉米螟的化蛹进度确定放蜂时间;二是成虫发生期,农户利用黑光灯捕捉到雄性和雌性玉米螟的两天后,可以放蜂;三是田间调查,当田间玉米百株卵量达到一定数值后,可以放蜂。
2.2确定放蜂间隔时间和次数
放蜂次数主要取决于蜂群羽化时间以及产卵情况,通常情况下,一个世代进行两次放蜂。农户要根据灾害预报,如果玉米螟为害比较严重,卵期延长、卵量较多,需要适当的增加放蜂次数。同时,如果蜂群羽化时间较长,要适当的减少放蜂次数,对玉米螟危害进行有效的控制。放蜂间隔时间需要农户根据情况而掌握,当前比较合理的间隔时间为,7天3次或者5天2次。
2.3放蜂点位与数量
根据相关调查显示,赤眼蜂飞行距离可以达到30米左右,在20米范围内其效果良好。因此,为了确保放蜂效果,农户一定要科学设置放蜂点位,进而促进赤眼蜂寻找寄主进行繁殖,同时,农户还要注重飞行重叠区,进而提高田间赤眼蜂的寄生率。农户可以按照下列方式安排放蜂点位,选择上风头第10垄为首个放蜂点位,在距离40米左右,设置第二个放蜂点位。放蜂数量需要根据往年玉米螟为害程度进行合理确定,如果往年玉米螟的为害程度较轻,可以适当的减少放蜂数量,如果往年玉米螟为害较为严重,要适当的增加放蜂数量。
2.4赤眼蜂的释放方法和包装形式
当前,赤眼蜂的包装形式主要有以下两种,一是纸卡包装,在赤眼蜂发育成熟后,将其均匀的粘在纸片上,做成寄生卵卡;二是袋式包装,通过带有气孔的包装袋,将赤眼蜂放入其中,准备释放使用。农户释放纸卡包装的赤眼蜂时,卡片要固定在植株叶片中,由于叶片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可以促进赤眼蜂羽化,同时,叶片圆筒也起到防风避雨的作用,进而抵御环境对赤眼蜂带来的伤害。在释放袋式赤眼蜂时,只需要将袋子挂在玉米主脉上,赤眼蜂在羽化后,会从袋上的气孔飞出。
2.5赤眼蜂的运输与贮藏
赤眼蜂发育起点温度为5℃左右,如果超过35℃会对其发育产生负面影响。其在运输中,需要运用低温运输车,合理控制温度。当前在我国农村地区,基本都不具备低温输运的条件,因此,农户需要根据当时的气候湿度、温度、运输方式、放蜂日期以及出厂距离,合理控制其发育时间,将赤眼蜂安全的运输到目的地。赤眼蜂贮藏需要在低温环境下,在一个月内对其发育没有明显的影响,但是贮藏的天数过多,会影响其发育生长,因此,农户要合理控制其贮藏时间和温度。
3 影响赤眼蜂控制玉米螟的主要因素
3.1种群选择
用于防螟的赤眼蜂主要有三种,即松毛虫、螟黄以及玉米螟赤眼蜂,这三种赤眼蜂属于不同的种群,具有较强的生态以及生物特性,各自都有适合自身的生态条件,其防治效果也各不相同。因此,农户需要根据当地的螟害情况和环境条件,合理选择种群,进而起到控制螟害的作用。
3.2人工赤眼蜂的活力
人工繁殖的赤眼蜂受到技术和条件的影响,其活力难以得到有效保障,同时,繁殖技术还对赤眼蜂的寿命、健蜂率、雌雄比、新鲜程度以及寄主種类具有直接影响。
4结语
在我国众多防螟措施中,赤眼蜂防螟技术经济环保、无毒无害,方法不仅效果好、同时操作简单、省工、省力,具有其他防治技术所不具备的优点,是农户防螟的最佳选择,同时也是生物灭虫的典范,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以及经济效益。
参考文献
[1]郭隆锡,郭卫东.赤眼蜂防治松球果小卷蛾试验[J].四川林业科技,1980,(03).
[2]王瑞华,买买提布力不,马洪兵,李桂贤.利用松毛虫赤眼蜂防治棉铃虫试验推广简介[J].新疆农业科技,1980,(06).
[3]童新旺,劳先敏,曹治文.赤眼蜂放蜂效果试验[J].湖南林业科技,1980,(02).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