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茸毒蛾的生活习性及防治措施

时间:2024-05-30

徐延忠+韩琦伟

摘要:茸毒蛾在吉林省一年发生1代,以老熟幼虫越冬,是我省一种主要的林业害虫,主要以幼虫为害多种林木果树叶片,严重影响林木生长和果品质量。现将其生活习性、发生规律及防治方法总结如下。

关键词:茸毒蛾;生活习性;防治方法

中图分类号: S763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j.cnki.jlny.2014.23.0064

茸毒蛾Calliteara pudibunda(L.)又名丽毒蛾、苹毒蛾、苹叶纵纹毒蛾,属鳞翅目毒蛾科,是一种广布性害虫。据文献记载,国内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西、山东、河南、陕西、浙江、台湾等地,国外分布于朝鲜、日本、俄罗斯等地[1-2]。主要以幼虫为害桦树、栎树、橡树、榛树、槭树、椴树、鹅耳栎、山毛榉、梧桐、棕榈、栗、柳、杨、蔷薇、李、山楂、苹果、梨、樱桃等多种林木及果树,也为害多种草本植物[3-4]。该虫寄主广泛、食性杂、繁殖快,给林业生产带来了较大损失[5-6],因此本文对其生物学特性及发生规律进行研究,以期更好地为防治该虫提供理论依据。

1形态特征

1.1成虫

成虫体长14~18毫米,圆锥形。头、胸部灰褐色,触角干灰白色,栉齿黄棕色或灰白色。下唇须灰白色,外侧黑褐色;复眼周围黑色,喙退化。前胸背板周围及腹板被灰白色毛。足黄白的,胫节、跗节具黑色斑。雌蛾略比雄蛾大,雄蛾翅展35~50毫米,触角长双栉齿状,前翅狭长灰白色,带黑色和褐色鳞片,亚基线黑色,微波浪行,内横线具黑色宽带,横脉纹灰褐色有黑边,外横线黑色双线,大波浪形,缘线具一列黑褐色点,缘毛灰白色,有黑褐色斑,在内、外横线之间近前缘处有一个褐色的肾形斑。后翅钝三角形白色带黑褐色鳞片和毛,横脉纹、外横线黑褐色,缘毛灰白色。雌蛾翅展45~70毫米,触角短双栉齿状,胸部灰色,腹部白色。前翅灰白色,翅基前缘有一黑点,内、外横线及亚外缘线均为灰褐色波状纹,后翅白色。足白色,跗节背面有4个黑点。

1.2卵

卵直径约1毫米,扁圆形,初产卵乳白色,后转为淡褐色,中央有一凹陷,无光泽。

1.3幼虫

老熟幼虫体长约42~60 毫米。体黄绿色或黄褐色。头黄色至灰黄色,胸足3对,黄色,跗节有长毛;第1~5腹节间绒黑色,每节前缘赭色,第5~8腹节微黑色,在腹部第1~2之间的背脊线上长有一个绒黑色的斑。体被黄色长毛,各体节毛瘤上丛生黄色长毛,前胸背面两侧各有一向前伸的黄色毛束,第1~4腹节背面各有一束赭黄色刷状毛丛,第8腹节背面有一向后斜的棕黄色至紫红色长毛束。腹足5对,黄色,基部黑色,外侧有长毛,气门灰白色。

1.4 蛹

蛹长13~17 毫米,浅褐色,长圆锥形,体表具黄色短毛,背面有长毛束,腹面光滑,臀棘短圆锥形,末端有多个小钩。

1.5茧

茧长椭圆形,暗灰色或黄褐色,稀疏的丝质薄茧,茧上附有幼虫黄白色稀疏体毛。

2 生活习性

茸毒蛾在吉林省一年发生1代,少数一年2代,以幼虫在树 皮缝、杂草丛和落叶中越冬。翌年春季出蛰危害芽、嫩叶及叶片,5月中、下旬老熟幼虫多在叶上吐丝缀叶,在其中结疏松的丝质薄茧,在茧内化蛹,茧上附有幼虫长体毛。6月上旬开始羽化,成虫多在夜间羽化,寿命4~7天,有趋光性,雄虫较雌虫趋光性更强些,白天静伏于树干上,夜间交尾,卵多产于枝干上,成块状排列,每个卵块有卵500~1000粒。卵初产为青绿色,近孵化时为浅褐色,卵期10天左右。幼虫共6龄,幼虫历期25~30天,初孵幼虫群集于叶背面,有取食卵壳的习性,低龄幼虫仅取食叶肉留表皮呈网状, 高龄幼可将叶片咬成孔洞或缺刻,严重时把叶片吃光,仅剩叶脉和叶柄,当树叶被吃光后,可迅速向周围转移。幼虫具有假死性,受惊后体曲卷,收缩、假死落地,也可吐丝下垂,随风转移。越冬幼虫大都为害一段时间便寻找适合的场所潜伏越冬。

3 防治方法

3.1 农业防治

营造混交林,改造纯林。 加强栽培管理,增强树势,提高植株抵抗力。提高林木对害虫的自控能力,及时清理杂草、枯枝,减少虫源。

3.2 物理防治

利用幼虫期假死习性,在虫害发生时猛击树干,幼虫震落后集中杀灭。用成虫趋光性,在成虫发生期悬挂黑光灯或频振式杀虫灯进行诱杀。

3.3 化学防治

幼虫发生初期及时喷施杀虫剂,可选用40%乐果1500倍液,98%巴丹1000倍液,2.5%敌杀死8000倍液,20%除虫脲悬浮剂2000倍液,2.5%溴氰菊酯3000~6000倍液或90%敌百虫800~1000倍液。大面积林木可用飞机喷洒25%灭幼脲。同时也可选用钻孔注药的方法,在树干基部钻孔,根据树木胸径粗细钻2~5个孔,可选用50%甲胺磷或40%氧化乐果注原液,兼防天牛等蛀茎害虫及多种食叶类害虫。

3.4生物防治

保护和利用天敌,林间天敌种类丰富,自然寄生率较高,应该大力保护利用使其充分发挥生态系统的自控能力。也可在成虫产卵高峰期释放赤眼蜂,在幼虫发生期可撒施白僵菌、绿僵菌,均可取得较好的防治效果。

参考文献

[1]汤仁发. 法国梧桐茸毒蛾的初步观察[J]. 浙江林业科技,1983,(1):51-52.

[2]赵光锋,赵越超. 敦化市毒蛾、灯蛾、枯叶蛾、大蚕蛾、天蛾科调查结果[J]. 吉林农业,2014,(10):67+66.

[3]杨有乾,冯小三. 茸毒蛾的生物学特性及防治[J]. 昆虫知识,1990,27(5):296-297.

[4]鄢广运,夏艳芳,张志轩,等. 茸毒蛾发生规律及防治技术[J]. 河南林业科技,2000,20(1):37-38.

[5]林晓兰,武英,李发林,等. 茸毒蛾生物学特性的研究[J]. 福建热作科技,2009,34(3):7-8.

[6]蔺维黄. 泡桐茸毒蛾观察初报[J]. 森林病虫通讯,1989,(1):32.

作者简介:徐延忠,大专学历,敦化市林业局新开岭林场,工程师,研究方向:营林,森林病虫害防治。endprint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