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30
张思光++王领军++孙殿君
摘要:目前我国农业土地经营正处在由公平向效率过渡阶段,在集体所有制下,承包权派生的经营权流转速度较慢。本文针对冀南地区粮棉种植个案,从小农户与大承包户的各种生产要素投入调整中,发现了微观的可能与宏观政策空间的不可行,从而提出了加快土地流转的几点启示。
关键词:粮棉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要素调整;制度创新
中图分类号:F321.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4)-11-08-2
“土地承包经营权是土地承包户在其承包期限内依法对集体所有土地享有占有、经营、使用和收益的权利”。在不改变所有权性质和农用性基础上,原承包方依法将物权性质的土地承包经营权全部或部分移转给他人 ,从而形成了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1984年以来,土地流转政策不断发展,并提出了多种引导模式,尝试一种既保护分散经营的承包权,又保障土地经营可追求规模效益之路。然而,我国农用土地流转与政策预期差距较大。
1 土地流转总体较为缓慢,区域性差别明显
近年土地流转基本维持在28.6%的平均增幅,流转总量仅占农用耕地的20%,与2012年我国城市化率达52%,全国农机总动力超过10亿千瓦,耕种收综合机械化达到57%的水平不一致。
尽管沿海和南方乡镇企业发展较早地区,传统劳务输出大省和东北地区土地流转较好。但是,几个传统粮食和人口大省的山东、河南、河北、安徽等土地流转速度和数量却严重滞后,在西北也出现了土地摞荒却并不流转的现象。那么,在不改变土地使用方式的前提下,种粮大省土地流转为何较慢?
本文将探讨在粮棉种植业生产中,理性的小农户在土地流转外部环境作用下,土地、劳动力和资金等要素如何不断调整投入比例,产生了流转的阻碍作用。因此,选取了冀南地区一直以粮棉生产为主的成安县为个案例进行持续的追踪研究。
2 成安县粮棉种植农户生产要素的调整及外部政策环境分析
2.1调查背景
成安县是冀南传统粮棉大县。较早采用农作物“间作套种”方式来实现一年两熟,素有“河北大寨在成安”的美誉。2011年全县夏秋粮食平均亩产1035公斤。而第一产业的GDP在该县的比重由2002年的39%持续下滑到2009年的27%,第三产业发展迅速,工资性收入占农民家庭纯收入的72%,有登记的土地流转仅占3%。
调查选取了3个乡(镇),15个行政村,158家农户。按照阶梯状富裕程度,依次是城关镇、道东堡乡和柏寺营乡。农户均种植粮棉两种作物,一组小农户粮食总播种面积不低于500亩,棉花播种面积200亩。另一组17个大农户,其土地具有不连续性,最小地块为20亩。承包50~60亩的有3家,承包100亩左右的有3家,130~200亩的有8家,300~500亩的有3家。在数据处理中,抽样数据以众数为有效数据。
2.2农户兼业经营,未弃耕也未加快流动
2.2.1留守人口为种植提供了丰裕的劳动力 2009年以来中年妇女雇工价保持在40~45元/天,小麦、玉米年人工时数各约为6天,棉花约为30天。田间人工成本在生产投入中分别占到35%、43%和68%,前两项均低于粮食生产40%~50%常规人工成本比重,并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与外出务工对比,留守人口的就业机会成本较低,投入到种植中较为经济,维持了土地的稳定经营状态。
2.2.2中小型农业机械和农资的高投入维持了高产出 小麦和玉米机械作业成本占农资总投入的25%~30%和5%~10%,并呈现出小幅上升趋势,棉花基本维持在13%左右。尽管其存在不经济性,但适应土地细碎化,提高了作业效率,解放了农民繁重的体力劳动,为小农户生产提供了保障。农户用外出获得的高收入转化为生产资料的持续高投入。小麦、玉米和棉花5年投入平均增幅为4.4%、1.68%和3.58%。在总投入要素中化肥使用较为显著,显示出施肥不经济,盲目追求高产,也未去考虑土地的流动和经济性。
2.3粮进棉退降低了土地流转动力
棉花种植面积由10多年前的60%下降至目前的10%左右。原因是种棉劳动力投入过多,生产资料投入大,机械化难、收益低且不稳定等经济因素,田间管理环节多、病虫害防治难、管理科技含量低等生产因素。在三种作物中,劳动力分别占总投入的33%、45%和70%左右。
稀缺人工要素是农户选择种植对象的主要标准。每亩农田年人工平均消耗中棉花是小麦和玉米的2.5倍,后者5年累计净收入是棉花的13倍,而不剔除人工的棉花仅是后者的1.08倍,这可能是少数无法外出农户坚持种棉的原因。每亩粮棉的年含人工收入与当地女档车工的月收入相当(0.1~0.18万元),因此,农户选择种粮和外出务工。
2.4转包后承包户经营收益变化
土地流转处于自发状态,转包期多为3年,由2010年的300~450元/亩,快速上升到2012年的700~800元/亩。同时,存在不明确的政府土地流转鼓励措施;规模优势。化肥采购可获得15%~20%的优惠幅度,耕播费用可降低20%,小麦机收可下降20%~25%,秸秆还田可下降30%。与小农户对比,承包户据土地肥力,秸秆还田,作物倒荐,施肥方式和微量元素情况调整施肥量,3年平均化肥用量可降低到60%,对产量影响不大,有效降低了开支。在植棉农户中,小型机械设备可以降低人工成本8~10元/亩,劳动力基本以自己家庭成员为主,承包面积较为有限。种粮大户投入大,主要是预付租金和采购生产资料。经营面积较大,达到种棉面积的3~8倍。劳动力节省多,或合伙人是雇用工人,但费用较高;承包户粮棉收入与小农户对比。承包户出现了投入降低,租金支出加大,单位收入降低,总收入增加,社会和家庭福利增加的趋势。棉花种植中承包大户绝对收入的下限与外出打工几乎持平,在粮食种植中,粮食承包户生产具有较大的吸引力(见下表)。
注:*是小农户含人工的收入,承包户不含租金;**租金平均占毛收入比重;***出现较多的经营面积
2.5非理性租金和相关政策的限制性
土地流转主因是外出务工机会多,种植收益占家庭收入比重小,并且租金收入接近每亩含人工收入的80%。农户调高租金仍较为随意和频繁,转包期较短,这些都抑制了二次承包的积极性。由于转包户不断抬高租金价位,承包户更加关注短期收益,收益空间减小,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加大。
农户有较强未来收益预期。从联产承包迅速解决温饱问题,到农业费改税,农业税减免和种植补贴措施,以及各种农地征用补偿现象。农户确信土地未来收益可能更大,要确保土地掌握在自己的名下。
经济组织引导作用消失。许多村出现党政功能错位,使得土地政策的引导与教化作用弱化。城镇化的艰难使农户坚定留住土地,农民工深知城镇生活成本很高,农地还是永久的根。
3 加快土地流转的对策
3.1创新劳动力转移的外部环境
健全农民工转移市场制度,既要考虑其自由从业进入城镇的可能,又要关注其家庭成员应获得伴随性社会福利保障,这就要协调城乡发展,改变二元结构。
3.2规范土地流转市场
土地集体所有的主体是谁需要确定一家一户的承包权,再派生出转包带来的经营权,大量的无序转包使经营不稳定,工商资本在不断进入土地流转市场,交易成本巨大。土地流转市场就要扩大流转范围,规范流转秩序,避免盲目追逐土地收益。
3.3引导适宜的农村经济组织
权利透明的合作经济组织形式能为农户提供持续的利益保障,能够吸引农户进行合作与互助,能够与工商资本平等合作,能够提供工作机会,也能够压缩错位管理者的空间。
3.4创造农业产业链工作机会
依就地城镇化理念,农户愿意在更小的区域内流动,家人聚居时间和生存水平不断提高,如果将农业配套和增值产业向农户靠近,那么实现的可能便能提高。
3.5加大对农村的投入
农业产业无法进一步优化农村和农民的需要,真正的以工补农是当下的任务,要改造农村,提高农民转变过程中的能力,这样才能加快城镇化步伐。
参考文献
[1]丁关良.土地承包经营权基本问题研究[M].浙江:浙江大学出版社,2007.
[2]张卫峰.马文奇.中国农户小麦施肥水平和效应的评价[J].土壤通报,2008,39,(5):1049-1052.
[3]詹和平.农村土地流转问题实证研究综述[J].安徽农业科学,2007,(24).
[4]刘克春,林坚.农地承包经营权市场流转与行政性调整:理论与实证分析——基于农户层面和江西省实证研究[J].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2005,(11).
[5]林素芬.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问题初探[D].厦门大学,2006.
[6]丁关良,李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的运行机理和操作规程研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02).
[7] 刘艳.农地使用权流转研究[D].东北财经大学,2007.
[8] 杨国玉,靳国峰.对农村土地使用权流转理论与实践的思考[J].经济问题,2003,(11).
[9]钱忠好.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产权残缺与市场流转困境:理论与政策分析[J].管理世界,2002,(06).
作者简介:张思光,硕士学历,河北北方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农业经济;王领军,邯郸市农校,讲师,研究方向:农业经济;孙殿君,硕士学历,河北北方学院经济管理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农林经济管理。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