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关于济宁市兖州区小麦玉米一体化增产技术推广情况的调查报告

时间:2024-05-30

倪倩 宿恒胜 王秀峰

济宁市兖州区地处鲁西南黄淮海平原,属泰沂山前冲积平原,耕地面积60万亩,农业人口42万,水肥光热资源丰富,生产条件好,社会保障体系健全,是全国百强县之一,全国科技先进市,作为全国重要商品粮基地之一。粮食生产一直走在全省乃至全国前列,被评为“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等称号。但近年来受到苗木种植、村庄搬迁、采煤塌陷等多重影响,粮食种植面积呈递减趋势。在不利局面下,如何鼓励农民种粮积极性、保证农民增产增收、保障粮食生产安全?兖州区农业局在粮食生产中不断注入科技要素、创新耕作模式,自2012年起提出“小麦玉米一体化增产模式”,区农业局把该技术作为一项重要技术,采取一系列措施在全区推广,2017年全区实际收获小麦宽幅播种面积16.5万亩,亩产584.6公斤。宽幅播种面积占有麦面积的50%,比全区平均单产亩增33.6公斤,增幅达6.1%。2016年玉米机械单粒播种9.8万亩,占总播种面积的30.4%。2017年玉米机械单粒播种10.86万亩,占总播种面积的33.9%。通过调查就小麦玉米一体化增产技术推广的情况进行了走访调研,经分析总结,形成如下调研报告。

1基本情况

小麦玉米一体化增产模式的核心技术就是:小麦双宽、玉米单粒精播。小麦双宽播种技术是针对当前生产中存在的畦埂占地面积大、缺苗断垄和疙瘩苗现象严重等问题,通过使用小麦宽幅精量播种机,改革传统种植模式(增加畦面宽度由2米一畦改为2.7米一畦,增加单行播幅由传统单行播幅3~4厘米改为8~10厘米),实现农机农艺相结合,提高生产水平和生产效率的新型栽培技术模式。玉米单粒精播技术是针对当前玉米套种粗缩病严重问题,选用高质量种子。通过机械实现单粒播种、种肥同播,改套种为夏直播,与小麦播幅吻合对应,实现小麦玉米全程机械化。这种模式综合运用农机农艺融合,良种良法配套,科学分配全年光热资源,提高土地利用率,构建优势群体,实现稳产、高产、高效的目标,达到了省水、省肥、省人工,抗病、抗倒、效益增的目的。

此次调查采取走访和电话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对区农技站、兴隆庄镇农技农机站、小孟镇农技农机站等5个部门和1个农机具生产企业、4个种粮大户、1个合作社、10个农机户、20个普通农户进行了情况调查。

根据区农技站和大华机械提供的数据,目前全区生产中有小麦双宽精播机200余台,玉米单粒精播机250余台(其中清茬播种机180台左右)。通过调查,我区南北两个镇的农业机械情况是:

兴隆庄全镇共有耕地面积3万亩,农机户182个,大型机械140台套,小麦双宽精播机1台,玉米单粒播种机42台套。2013年小麦双宽精播面积200亩(有免耕播种机共23台,2013年播种面积0.7万亩,占总面积的23%)。有种肥同播玉米播种机共计42台(占农机户的23%),2014年播种面积2,8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96%。自走式小麦联合收割机共21台(占农机户的12%),收获小麦面积1.4万亩,占总耕地面积的47%。自走式玉米收获机共14台(占农机户的7%),2013年收获玉米面积1.1万亩,占总玉米面积地的37%。

小盂全镇共有耕地面积5.6万亩,农机户200个,大中型农机具1011台套,2014年新购置大型玉米收获机械4台套。小麦双宽精播机22台,播种面积1万亩左右(占有麦面积的18%)。玉米单粒播种机50台套,播种面积1万亩左右(占玉米面积的19%)。其中何庄村全部实现小麦玉米一体化增产模式。

全区2017年实际小麦收获面积33万亩,平均亩产556.1公斤,其中宽幅播种16.5万亩,亩产584.6公斤。宽幅播种面积占有麦面积的50%,比全区平均单产亩增33.6公斤,增幅达6.1%。

2017年夏播玉米32万亩,其中机械播种20.87万亩,占总播种面积的65.2%。

2存在问题及原因

2.1小麦双宽精播机、玉米单粒播种机占比低

小盂镇拥有小麦双宽精播机22台,按每户1台计算,占农机户的11%,兴隆庄镇拥有小麦双宽精播机和免耕播种机24台,按每户l台计算,占农机户的13%;小盂镇拥有玉米单粒精播机50台套,占农机户的25%,兴隆庄镇拥有玉米单粒精播机42台套,占农机户的23%。

从两个镇的情况可以看出,购买小麦双宽精播机和玉米单粒精播机的户占全镇农机户的1/4左右,占比较低。小孟镇的22台小麦双宽精播机,全部是由农业局免费提供的,大部分玉米单粒精播机也是享受农业局补助购买的。兴隆庄镇的24台小麦播种机,是由农机局补助购买的,部分玉米单粒精播机也是享受农业局补助购买的。相当一部分农机户没有自愿购买小麦双宽精播机和玉米单粒精播机进行机械更新。

农机户不及时进行机械更新的原因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农机具不配套。大部分农机户以前都有小麦、玉米收割机,适合传统种植方式(2米或2.2米畦),改成2.7米畦后,原有机械不能再用,如若更新播种机械,收割机械也要随之更新,造成原有机械闲置浪费。二是更新机具成本高。以小麦收割机为例,原使用背负式收割机购买价2万元左右,如更新为自走式收割机购买价12万左右,减去农机补贴后农户还需交7万多元,相比成本较高,农机户不愿更新机械。三是思想认识不到位。虽然农业局通过宣传、培训,农机户对小麦玉米一体化增产模式有所了解,但每个农机户服务的对象范围基本都是固定的,他们认为机械更不更新,最终这些土地上的耕、种、收都是他们干,产量高低与他们关系不大,没有认识到今后农业机械的发展形势和努力提高粮食单产的重要意义。

2.2技术落实不够到位

虽然我们在小麦玉米播种前。采取各种方式进行了技术培训,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农民总是不能完全按照我们的要求进行落實。如小麦宽幅播种时,我们推广浅播压水,即小麦播深3厘米左右,播种后浇水,但农民感觉播种过浅,怀疑机械怀疑技术:玉米单粒精播时,我们再三要求播种后立即浇水,保证出苗,但多数农户都在播种后5~7天后才进行浇水,影响了出苗整齐度。

2.3部分农户存在侥幸心理

玉米套种改夏直播是防治粗缩病最简使有效的方法,玉米单粒种肥同播机械已经完全解决了这一问题,同时还具有省工省时的优势,但仍有部分(占40%)农户存在侥幸心理,认为粗缩病不会年年发生,以劳动力紧张、麦收后时间紧等为由,进行套种,不使用机械播种。

2.4农户受农机手制约

大部分(占60%)农户本身没有耕种机械,农事作业靠当地农机户来完成。农户虽然知道小麦玉米一体化增产模式好,但农机户不进行机械更新,农户也只好采用传统方式进行生产。

种粮大户由于面积较大,本身拥有大型农机具,即便雇用外人机械也都是小麦双宽、玉米单粒精播机械,故一体化模式的播种面积较大,一般在50%以上,有些达到100%。

2.5农机具使用过程中存在一些问题

由于老式小麦收割机没有秸秆粉碎装置,收割时造成秸秆集中成条,严重影响了玉米机械播种质量,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该模式的推广进度。

3下步工作建议

3.1进一步加大宣传推广力度,让种粮农户都接受小麦玉米一体化增产技术

通过宣传推广让一体化模式“省水、省肥、省人工,抗病、抗倒、效益增”的好处家喻户晓,农户自觉接受一体化技术,自愿选用一体化机械,促使农机户更新机械。

3.2加大农机户培训力度,提高其认识程度

我局单独或与农农机部门联合,组织农机户进行有针对性的学习培训,使其掌握小麦玉米一体化技术的同时,从思想上更加清楚的认识到建设现代农业,离不开农业机械化。作为先进农业技术实施的载体,农业机械化可以提高农业生产技术水平,改善农业生产经营条件,进而提高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保证农产品质量,减轻劳动者的劳动强度,在提高农业的科技含量、增强农业的功能、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以及促进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农机户们及时更新农机具对推广一体化模式,提高全区粮食单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3.3进一步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引导农机具更新换代

为推广小麦玉米一体化种植模式,区农业局利用项目资金对小麦玉米一体化增产模式中的播种机械进行补贴,玉米单粒精播机每台补贴2000元,小麦宽幅播种机每台补贴3600元。这一措施应进一步完善,加大力度,形成长效机制,鼓励、引导农机具更新换代。

3.4发挥种粮大户示范带动作用

截止目前全区共流转土地20万亩,占耕地总面积的40%,其中土地全部流转的村60个。发展10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169个,家庭农场24家,种粮面积48917亩。种粮大户全部采用小麦玉米一体化种植模式,一体化播种面积占种粮面积的50%以上。今年小麦亩产584.6公斤,比全区平均单产亩增33.6公斤,增幅达6.1%。农业部门应鼓励引导发展种粮大户,農技人员要加强对种粮大户的技术指导,充分发挥种粮大户的示范带动作用,加速小麦玉米一体化种植模式的推广应用。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