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30
李娟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这就是乡村振兴“理念”。笔者认为,特色小镇建设的本质与乡村振兴“理念”是高度契合的,都是依托优美自然环境,挖掘地域特色文化,通过搭建创新创业平台,培育特色产业,促进要素集聚,发挥比较优势,实现差异化发展,特色小镇可为城镇建设和发展注入创新动力。
1 南溪区积极培养特色小城镇的意义
建设和发展小城镇,是我国实现城市化道路的重要途径,也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这一事关中国现代化建设根本问题的重大战略举措。发展小城镇,让过剩劳动力实现“家门口”就业创业,不仅有利于解决农村“空心化、空巢化”,也有利解决城市人口过多集聚、过度膨胀,缓解城市病。笔者尝试从南溪区小城镇发展成效入手,通过探寻、发现、分析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相应的可行性解决建议。
早在2013年,针对小城镇数量多、规模小、承载力弱的省情,四川省作出实施“百镇建设行动”战略举措,决定将小城镇建设放到统筹城乡发展、破解“三农”问题的大格局中谋划。三年来,南溪区各乡镇抢抓特色小城镇发展机遇,高度重视和积极推进特色小城镇建设,不断扩大城镇规模,完善城镇功能,丰富城市商业,推进产村相融,为特色小城镇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撑作用,特色小城镇建设取得阶段性成效。
2 南溪区特色小城镇发展初具成效
2.1 城镇规模日益扩大。紧扣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战略部署,统筹推进“多规合一“规划改革战略,聘请专业团队对南溪区城镇建设进行统一规划,合理安排小城镇的布局和功能,促进城镇规划、新村规划、产业规划、交通规划等多规融合,协调并进。例如大观镇坚持一张蓝图绘到底,紧扣全国重点小城镇的目标定位,推动场镇建设实现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水平管理。创新运作模式,适度流转土地,推动生产要素在城乡间合理流动,城镇面积不断扩张,吸引了大批劳动力及家人进城定居就业,促进了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集聚,加快了农民转化为产业工人、转化为市民,城镇化率迅速提升。
2.2 产镇相融初见成效。围绕“以新村带产业,以产业促新村”发展思路,采取政府主导、市场运作的模式,统筹推进特色小城镇建设与产业发展。深度挖掘地域特色,大力推进聚居点建设,配套完善水电气、道路交通、健身场等公共基础设施,使农民享受城市社区生活。综合利用宅基地土地指标,适度规模流转土地,着力招商引资,引进企业主体,建立专合组织,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和都市休闲观光农业。特别是川南休闲谷、大观镇百里冲现代农业基地和云台山佛教文化康养体验区、马家2000亩红豆杉休闲养生基地、江南卢亭坝至犀牛湖特色农业旅游环线等项目建设有序推进,走出一条农旅结合、以农促旅、以旅强农、以农兴镇、产镇相融的发展新路,全区初步形成“一村一品、一镇一特色”发展格局。
2.3 城镇功能逐渐完善。围绕“美化城镇形象,打造城市品质,提升百姓满意度”目标,配套农资店、便民店、特色农产品市场、健身娱乐广场等一系列生产性、生活性、公益性基础设施。全力推进城市亮化、绿化、美化工程,提升城乡人居环境品质,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例如江南镇突出项目带动,强化资金投入,累计使用资金1.15亿元,先后实施了场镇风貌改造、污水处理厂、绿化亮化、市政道路、小农水、四个新村聚居点、果蔬批发市场、镇文化站建设、“三江一路”村级阵地等项目建设,水网、路网及环境设施等场镇功能设施日益完善,村民居住条件日趋城镇化,居民文化生活更加丰富。
3 制约特色小城镇发展的困难问题
3.1 在规划布局上有待优化。随着《宜宾城市总体规划(2009-2020)》的出台,南溪作为宜宾的中心城区,市委市政府对南溪特色小城镇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但在总体势头良好的背景下,还存在两点不足:一是个别乡镇规划趋于保守,存在被动向外延伸的情况,没有兼顾长远利益和坚持服务大局,以人为本的理念有待深化。二是部门联动还须加强,着力突破地域壁垒,多规融合,打造集产业、物流、销售为一体的区域规划。
3.2 在特色产业上有待转型。借势特色小城镇建设的推进,地方特色产业呈现强劲的发展势头。但个别领导干部对中央省市的产业规划、方针政策的研究还不够深入,对产业特色、文化特色、自然风光特色、地理区位特色等自身优势的挖掘还不够深入,打造产业高端的思维理念还须加强。
3.3 在基础设施上有待完善。随着南溪新型特色小城镇建设的推进,各乡镇弥补过去工作短板, 更加注重以人为本,加大了对基础设施建设投入,加强了人力、物力、财力的保障。但在整体设施推进的背景下,个别乡镇配套设施建设相对滞后,依旧停留在粗犷式的增长模式,政务服务环境、生产性基础设施、人居生活环境等配套服务还有待优化。
4 加快特色小城镇发展的对策建议
4.1 注重理念创新,进一步转变思维模式。
一是转变思维模式。凡是成功的战略都是以打破思维定式为起点的。加快推进特色小城镇建设是南溪当前面临的最大课题,迫切需要我们强化世界眼光、战略思维,跳出乡镇看大局,深入解读特色小城镇的内涵与发展方向,敢于打破传统思维模式,开阔工作的视野,转换工作的思路,努力推动特色小城镇建设上水平、上层次、上境界。
二是增强干部能力。加快推进特色小城镇建设,每一次谋划都需要干部队伍费尽心思,每一项举措都需要干部队伍竭尽全力,每一次跨越都需要干部队伍增强本领。必须不断强化“南溪铁军”锤炼,加大对干部队伍的培训力度,学习考察先进地区的城市建设模式和路径,结合自身实际探索特色小城镇发展之路,切实引导干部队伍把所有心思、全部精力、过硬本领集中到开创特色小城镇建设新局面上。
三是提升居民素质。针对部分农民虽然逐渐走进城市成为市民和產业工人,但很难主动融入城市生活的问题。政府要积极统筹农村基础教育、职业教育、继续教育、学历教育,加快制定农民教育培训中长期规划,大力开展农村夜校、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等各种形式的培训,从根本上转变他们的思想认识,使农民从经验型向知识型、从单干型向组织型、从被动型向能动型转变。
4.2 注重全域统筹,进一步完善城镇规划。
一是顶层设计健全规划体系。加快推进特色小城镇建设,首先需要切实推行“十三五”总体规划、城乡发展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城镇总体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生态建设规划、社会保障规划等的相互衔接、多规融合,以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为突破口,把城市和农村作为一个整体放到区域经济发展大局中进行科学规划,加快城乡规划、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服务、就业社保、社会管理“六个一体化”步伐。
二是因镇制宜发挥规划作用。要结合本乡镇发展实际,聘请高资质、高水平的规划设计队伍,因镇制宜制定发展规划,合理确定沿江、丘陵、山区等不同地区具体的建设标准、聚居度和水平,充分发挥科学规划的龙头和先导引领作用,科学定位、发挥优势,充分体现区域特色、风土人情、产业现状等。以江南镇为例,可以合理利用现有文化资产,以打造“民俗江南”的思路,深入挖掘弘扬江南特色民俗文化,恢复仙源湖龙舟赛等传统习俗,对传统舞龙及“吃龙肉”祈福等民俗活动进行包装推广,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利用江南原生态村落,对川南民俗特色加以展现式发扬,使江南成为川南民俗、民宿、乡貌、乡愁洼地。
5 注重产村相融,进一步增强综合实力
一是推进产业集群集聚。产业集群发展会产生积聚力量,吸引外部的技术、资本、劳动力向产业集群集中,将有力提升地区综合经济实力,提高地区特色小城镇发展速度。有条件的沿江乡镇,应该大力支持工业集中区发展,着重发展乡镇企业,引导产业向园区集中、人口向城镇集中、土地适度向规模经营集中。条件较差的丘陵和山区乡镇,应该加快“产村相融”步伐,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鼓励农民兴办专业合作社和股份合作社等多元化、多类型合作组织。
二是推进产业特色发展。统筹推进种植业与养殖业、农产品生产与加工、生态观光农业与旅游业、农业产业化与农村城镇化,坚持特色效益的方向,各镇立足自身区位资源、产业、人文等优势,学习借鉴“川南休闲谷”市场化运作模式,在现代农业园区规划先行的基础上,狠抓项目开发,优化农业内部结构,努力形成一村一品、点面互动的良好发展态势,确保农业增效、农民持续增收落到实处。。
三是推进产业提档升级。当前阶段,乡镇特色小城镇建设仍以农业产业为主。必须跳出农业抓农业,促进农业产业向前、向后延伸,逐渐延伸产业链条,鼓励发展为农民生产服务的农村运销服务业,大力发展乡镇商贸、餐饮休闲、农村观光旅游等生活性服务业,不断促进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努力形成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实现农业效益的最大化。
6 注重以人为本,进一步提升城镇品质
一是突出城镇特色。李克强总理在全国“两会”上强调:“如何防止新型城镇化建设重复造城运动,是至关重要的。”要強化精品、特色意识,根据城镇规模、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及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定位,大力挖掘并彰显不同城镇特有的历史文化内涵,集中、集聚建设新型农村社区,就近就地转移农村人口,使广大农民在不离土不离乡,实现“就地城镇化”。
二是完善城镇功能。要立足承载园区生活功能的实际,围绕“宜居、宜业、宜游”,科学确定场镇功能分区。适度超前规划和加快建设与场镇规模、容量相匹配的基础设施,充分考虑住房、教育、卫生、文化等公共服务需求,着力培养与场镇居民消费相适应的现代服务业,提升场镇综合承载力。
三是强化城镇管理。坚持建管并重,深度研究新形势下的城镇管理,积极开展城镇精细化管理工作,发挥群众主体作用,创新城镇管理制度机制,构建政府主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城市管理新格局。深入开展城乡环境综合治理工作,集中整治乡村“脏、乱、差”的环境,改善小城镇人居环境。
7 注重改革创新,进一步夯实要素保障
一是着力推进机制创新。要认真落实好中央和省市制定的改革措施,加快推进农村综合配套改革、社会保障制度改革等,强化土地、资金、信息、能源等要素配套,积极争取政策支持,加强土地规划和整理,创新市场运作模式,推动要素保障新突破。
二是着力推进科技创新。坚持走“产学研”合作发展之路,突出以科研项目为载体,以优势产业为支撑,以市场机制为衔接,深化与科研院所的合作,依托“专家大院”、农科所等,“借脑、借智”发展,不断完善现代农业技术体系,转变现代农业生产方式。
三是着力推进开放合作。深入实施“开放合作”战略,站在全区的角度,客观分析自身以及周边乡镇的优势和劣势,尽可能地相互利用资源、资金、技术、市场,按照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利互惠、共同发展的原则,坚持抱团发展、借力发展、连片发展,不断壮大农村集体经济力量、推进农村产业化进程。
作者单位:中共宜宾市南溪区委党校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