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玉米、马铃薯问套作技术及其增产原因分析

时间:2024-05-30

邹雪波

米薯间套作能很好的利用气候生态资源,并对农业的生态平衡起到保持作用,同时提高了单位土地面积产出率,使单产接近了潜在生产水平。

玉米、马铃薯間套作的栽培模式,简称米薯间套作,虽然有很多年的发展,但对其生态机理研究不多,随着可持续农业的提出,农业生态学、生产生态学的兴起,米薯间套作的生态效应越来越被人们所认识。本文从农业生态学、生产生态学角度对米薯间套作的生态机理进行分析和探索,从而为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实践性依据。

1米薯间套作技术

米薯间套作是根据玉米、马铃薯各自的生长发育特点,充分利用时间差和空间差,将两者栽培在同一块地上的种植方式。

1.1米薯间套作生育时期及栽培管理模式。我市马铃薯在4月5日左右播种,行距60cm,株距20cm;玉米4月20日播种,行距60cm,株距16.5cm。马铃薯4月23日出苗,7月15日收获,地上部旺盛生长期在5月14日至6月15日之间,生育期83天;玉米5月10日出苗,穗期在6月15日至7月23日之间,9月28日收获,生育期133天。马铃薯和玉米地上部共生期66天。栽培模式为玉米与马铃薯行比3:1。

1.2米薯间套作产量结果。玉米混合面积每公顷产量11175kg,马铃薯公顷单产13755kg(按1:6折粮为2292kg),两种作物混合公顷单产13467kg。米薯间套作不仅提高了主作物玉米的单位面积产量,而且还获得了马铃薯。

2米薯间套作增产原因分析

2.1对热量资源的利用。增加了有效积温的利用时间。热量与作物的关系一般是用温度来表示的,玉米和马铃薯的需温习性是不同的。马铃薯喜冷凉,在4℃条件下即可发芽,8~12℃就能正常生长,较大的昼夜温差对干物质形成有利。而玉米是喜温作物,生长发育要求的温度条件较高,地温必须稳定通过10℃后才能正常发芽,发育期120~130天。利用玉米和马铃薯对温度需求不同,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彼此形成时间差(群体共生期66天),提高对积温的利用率。昌图县稳定通过0℃时间为3月30日,稳定通过5℃为4月7日,稳定通过10℃在4月15日。从马铃薯4月5日播种到4月20日播种的15天中积温84.3℃,被马铃薯充分利用,而单作玉米则被浪费掉。间套马铃薯后,不仅利用了15天的积温,而且马铃薯和玉米共同利用了4月20日玉米播种到7月15日马铃薯收获的共生期,其10℃积温1722.8℃,即玉米和马铃薯间套两熟复合群体比清种玉米多利用热量资源,多利用0℃积温1779℃。因而提高了单位面积上的作物产量。

2.2对光能资源的利用

2.2.1增大了叶面积覆盖度,延长了光能利用时间,提高了光合效率。从田间调查看,叶面积动态变化,玉米叶面积迅速增长出现在6月中旬,高峰期出现在7月中旬;马铃薯迅速生长出现在5月下旬,高峰出现在6月中下旬。玉米和马铃薯叶面积相继交替出现高峰期,避免了单作玉米因前期植株矮小对光能利用的平缓期和马铃薯后期的光能利用萧条期。此外两次连续出现叶面积高峰,提高了玉米光合效率。

2.2.2冠层立体分布,增加了截光量,改善了光照条件。玉米和马铃薯由于株高不同,在叶片空间分布上构成了冠层主体分布,使冠层截光量增加,使光能得到充分利用,改变了单一清种光合作用仅限于该种作物生长高度的平面内进行现象,玉米马铃薯间套作多层绿色主体利用光能形式,进一步挖掘了作物对光能利用的潜力,提高了作物单位面积上的光合效率。

3增加了田间空气的CO2的含量

玉米对C02的亲和力较强,在白天基本没有光呼吸,在光强时,几乎能将作物层空气中的C02全部吸净。但是在玉米清种田中,由于C02不断被吸收利用,使C02的浓度低于空气中的正常浓度,影响了玉米同化作用的进行。而间套作由于后期马铃薯收获形成空行,使田间内空气容易产生流动,增强了田间通风性能,遮阳,田间CO2浓度能够得到迅速恢复,同时薯秧压青进行分解也能释放C02,使其及时补充到田间。通过这两方面作用,田间C02浓度基本保持了平衡。这样同化作用增强,同化产物得到迅速积累。

4增加了土壤养分,改善了土壤的理化性能

马铃薯在收获后就地压青,使作物残体直接归还于土壤。据有关资料,马铃薯茎秆养分含量N0.6%,P0.15%,K0.45%,这样不仅使土壤中植物必需的三元素氮、磷、钾得以补充,而且茎秆残体分解提高了土壤有机质含量,增强了土壤通透性,也增加了土壤内各种微生物以及蚯蚓的数量,从而对有机质的迅速矿化和养分元素过分消耗得到了一定的缓解,形成了一个小的良性循环。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