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人的新农村”建设背景下留守妇女获得感的提升途径探索

时间:2024-05-31

周莲君

2014年末的中央农村工作会议指出要“推动‘物的新农村和‘人的新农村齐头并进”。“人的新农村”这一概念极大地丰富了新农村建设的内涵,意味着我国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心发生了转变,进入由“物”及“人”的发展新阶段。随着城镇化建设的不断推进,农村长驻人口仅剩下老人、妇女、儿童三留守人群。这三个群体的生存与发展状况决定着“人的新农村”的建设质量。在这三个留守人口群体中,留守妇女可以说是负担最重、对农村发展影响最大,但受到的关注却最少的群体。她们的发展状况如何制约着 “人的新农村”建设。找到留守妇女获得感的提升点及提升空间,帮助她们实现自身价值,激发这一群体的活力和主动性,对人的新农村建设必然是一个巨大的推进。

1 农村留守妇女获得感提升途径探索的意义

农村留守妇女在三类留守群体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可谓留守人群的中坚力量。她们的生产生活方式、思想观念、精神状态发展变化如何,对于新农村建设意义重大。因此,提升她们的获得感对于推进人的新农村建设至关重要。

1.1 留守妇女获得感的提升,有助于提高她们的生活质量,推进群体个人层面的自我发展。获得感的提升首先体现在物质的获得上,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得到”。当然,当留守妇女掂量自己的获得时,必须感受到相对的公平,否则便会产生“相对被剥夺感”;同时,精神层面获得感的提升也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必须让留守妇女相信今天的获得是可持续的、可预期的,继而转化为确定性的获得感。

1.2 留守妇女获得感的提升,有助于中央提出的“人的新农村”建设,体现和谐社会以人为本的本质特征。留守妇女在农村处于弱势边缘地位,关注这一群体,并把留守妇女作为主体纳入到“人的新农村”建设体系中,激发她们的内生力量,提高她们的获得感,充分体现“人的新农村”建设中“人”的因素,也体现了国家“以人为本”的现代化发展理念。

1.3 留守妇女获得感的提升,有助于农村所有群体的发展,助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国家发展目标。农村发展是当前的发展短板,通过对留守妇女的发展提升,对全面建成小康的目标也是一个有力补充。通过对留守妇女获得感提升机制的探索,由此及彼举一反三,迁移到农村其他群体的发展建设上,对全面推进人的新农村建设有一定的引领作用。

2 当前农村留守妇女获得感偏低的原因探析——基于江山市张村乡的调查

江山市张村乡地域较广,区域面积占江山市域面积八分之一,地处浙闽交界,大部分是山林。张村乡共13000多人,其中留守妇女群体相对较多,有1800多人。笔者抽取了其中部分农村留守妇女进行调查,并与其乡妇联主席进行不定期沟通,在实证调查的基础上探寻留守妇女获得感偏低的原因。

2.1 从经济发展角度来看

一方面,农村留守妇女自身短板。留守妇女普遍年龄较大,文化程度较低,综合素质不高,发展能力偏弱。从个人发展技能看,多数留守妇女表示缺乏生产发展技能。从受教育情况看,大多数都是初中及以下学历,她们较低的教育程度使她们不能很好地适应当前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所处客观环境的限制,留守妇女集中的地方往往是偏僻山区,當地的地形及交通制约当地的经济发展,工业经济发展偏弱,迫使留守妇女只能留在农村务农。

2.2 从制度建设角度来看

张村乡地处山区较为偏僻,传统的男尊女卑思想在农村还有市场。在这种思想影响下,男性自然而然占主导地位,妇女们也自觉地甘做配角。同时,农村的各项制度建设都不利于农村妇女的个人发展。在张村乡农村基层干部的主要成员基本以男性为主。农村留守妇女在农村舞台中处于压抑状态。

2.3 从家庭内部角度来看

其一,在男性劳力外出务工后,家庭里留下妇女、儿童和老人,留守妇女上要赡养老人,下要抚养小孩,同时还是农业生产劳动的主力。面对高强度劳动,留守妇女有限的精力与高强度的劳动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严重地影响着她们的身心健康。其二,从调查中还发现,大多数留守妇女表示没有时间和能力辅导子女功课,对孩子的教育和培养仅仅停留在吃饭穿衣上。在对孩子如何成才的问题上,留守妇女普遍具有无力感。

2.4 从精神需求角度来看

张村乡地广人稀、村落分散,治安防范力量相对较弱,加上男性劳动力外出务工,留守妇女易缺乏安全感。调查发现,留守妇女特别担心孩子及家庭财物的安全。同时,由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所限,留守妇女精神生活比较空虚,文化娱乐活动比较匮乏,部分留守妇女因精神空虚而沉迷于赌博等不良行为。

3 提升留守妇女获得感的措施对策

***总书记在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次会议上指出:要科学统筹各项改革任务,推出一批能叫得响、立得住、群众认可的硬招实招,把改革方案的含金量充分展示出来,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经过流传,“获得感”一词多用以指人民群众共享改革成果的幸福感。农村留守妇女是人民群众的一部分,她们的获得感高与否直接联系到全面小康质量的优劣。针对乡内留守妇女获得感偏低的情况,张村乡政府以乡内留守妇女为核心,兼顾乡内所有妇女对象,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对策,并取得一定成效。

3.1 大力推进农村经济发展,给获得感提供物质保障

留守妇女多集中于经济贫困地区,她们的第一需求还是在物质方面。因此,如何发展好当地农村经济,为留守妇女获得一块发展的空间,是她们获得感的坚强物质保障。张村乡根据当地发展特点,在发展农村经济方面下了大工夫。一是继续推进乡内传统经济产业——来料加工。张村乡多年前就推广来料加工产业,为乡内妇女提供家里就可从事的经济行业。经过多年发展,张村乡已成为市域著名的来料加工之乡,加工队伍3000余人,多数为乡内妇女群体,有力的支撑了乡内妇女的经济物质保障。二是充分挖掘域内的地形特点,发展新型产业支撑。张村乡以山地为主,适合油茶和猕猴桃种植。由此,张村乡政府在2015年开辟了多个油茶和猕猴桃种植基地,间接地为域内妇女提供了家门口的就业机会。endprint

3.2 完善公平公正的制度建设,给获得感提供长效机制保障

十八大以来,国家顺应民心,注重机会公平、规则公平、过程公平,营造公平公正的社会环境,让人民拥有更多的获得感。在对待农村妇女尤其是留守妇女,完善公平公正的制度建设,才能为她们有更多的获得感提供长效机制保障。例如,在“最美家庭”评选和“贫困妇女帮扶对象”的确定方面,张村乡都在全乡范围内开展充分的公开宣传,组织妇女干部进村入户走访,发动妇女主动参与进行自荐和推荐,通过层层推选、层层公开的评选制度,最终确定人选。

3.3 发挥妇女组织作用,给获得感提供心理保障

妇女组织是全体妇女的“娘家人”,更是留守妇女的“守护神”。留守妇女丈夫远在他乡务工,碰到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能有一个替她们代言、为她们着想的“靠山”,会给她们踏实感、安全感,提供一个安全的心理保障。张村乡积极创建服务型基层妇联组织工作,利用各村的“妇女之家”、“妇女维权站”等工作载体开展创建工作。例如,充分利用好乡、村二级妇女组织的网络,建好妇女维权班子,利用每个村的妇女谈心室,帮助妇女处理家庭纠纷,认真做好妇女的来信来访工作,尽量做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妇女矛盾。

3.4 创造自我发展途径,给获得感提供动力保障

一是拓宽政治参与途径。随着广大妇女的政治地位不断提高,农村妇女的政治意识与政治参与需求也在不断地增强。留守妇女家庭的男主人长期在外地打工,家庭参与政治的责任和权利自然而然落到留守婦女身上。张村乡政府积极关注各个妇女的政治能力,把广大妇女当成主力,引导妇女参与到乡各项政治任务中,激发她们参与政治活动的主动性。

二是激发创业创新激情。随着“双创”的不断深入,江山市把“全民创业创新”作为经济发展的头等理念,以“工业强市,旅游富民”两轮驱动作为指引,鼓励全市人民积极创新创业。在这样背景下,张村乡充分利用区域内资源优势,立足乡村休闲旅游,激发乡内妇女的创业积极性。大力发展乡村旅游业,借此带动民俗、农家乐等产业,吸纳留守妇女加入到这个行业。

三是提升家庭教育理念。如今的家庭教育主流思想并非让孩子吃好穿好的层面,更多关注如何让孩子成人成才的优质发展之上。由于家庭男主人在外打工,孩子的教育责任落到了留守妇女肩上。然而沉重的生活负担和偏低的文化素质并不能满足自己的这个需求。为了帮助她们解决这个问题,张村乡积极开展各项活动,提高留守妇女的科学教育理念,丰富留守妇女的教育方法。

四是关注精神文化需求。引导留守妇女参与健康的精神文化活动,对文明家风建设、乡风建设都有积极地导向作用。针对留守妇女精神文化活动层次低、内容窄的特点,张村乡政府开展了一系列优质妇女文化活动。如开展“践行好家训,培训好家风”家规家训选集活动,引导妇女关注家风建设,为建设“和谐、美丽、幸福”新农村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endprint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