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硅谷银行危机对我国企业集团财务公司风险管理的启示

时间:2024-04-24

张珊

摘 要:2023年3月,由于流动性枯竭,美国硅谷银行金融集团在短期内经历融资困境、储户挤兑后骤然破产,成为继2008年金融危机雷曼集团破产后的美国第二大银行破产案例,随后危机迅速蔓延,并在欧美金融市场引发动荡。硅谷银行金融集团的破产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尝试通过梳理硅谷银行危机演变过程,探究其发生的深层次原因,揭示金融机构坚守风险管理底线的重要意义,继而探讨对我国企业集团财务公司风险管理的启示。

关键词:硅谷银行;银行危机;风险管理;财务公司

中图分类号:F23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4.03.045

美国硅谷银行金融集团(SVB Fanacial)(以下简称“硅谷银行集团”)是一家多元化的金融服务控股公司,主要资产是硅谷银行(SVB),集团业务还包括投资银行、风险投资等其他金融服务,其中硅谷银行成立于1983年,作为隶属于加州的州立银行,是美国第16大地区性银行和第二大州立银行。硅谷银行集团聚焦于科技领域初创企业的投融资业务,服务全美近50%的科技和生命科学领域初创企业,其业務范围包括传统的存贷款业务以及对初创公司、风险投资、私募基金的直接融资等。根据硅谷银行集团年报,截至2022年末,其资产总额2118亿美元,负债总额1955亿美元,所有者权益163亿美元。

1 硅谷银行危机演进

1.1 危机突现,股价暴跌

2023年3月8日盘后,硅谷银行集团宣布拟募资22.5亿美元以补充资本金,募集资金主要用于弥补卖出可供出售类投资组合中210亿美元国债及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MBS)导致的18亿美元税后亏损。受此消息影响,硅谷银行集团股票当日盘后下跌31%。3月9日开盘,股价跌势加剧,多家硅谷知名创投公司建议从硅谷银行提现以规避风险,硅谷银行陷入流动性危机,被迫宣布停止取款,避免进一步挤兑。同日股价持续承压,最终收报106.04美元、暴跌超60%,创1998年以来最大跌幅,市值蒸发94亿美元,盘后股价又继续下挫22%至82.9美元。

1.2 拖累行业,申请破产

硅谷银行危机随后快速蔓延至欧美银行业,带动美国银行股KBW指数和标普500指数分别下跌7.7%和1.9%,美国银行、富国银行、摩根大通、花旗集团均下挫超过4%,四大银行市值蒸发524亿美元。3月10日,硅谷银行集团股票停牌,美国联邦存款保险公司(FDIC)委托美国加州金融保护和创新部(DFPI)接管硅谷银行。3月17日,硅谷银行集团宣布申请破产保护。

3月28日,硅谷银行集团股票恢复交易,股价当日重挫99.6%至每股0.4美元;自3月8日起,其股价已累计下跌99.9%,市值由158亿美元大幅缩水至0.24亿美元。硅谷银行集团股票大跌引发的骨牌效应,严重拖累美股银行业板块整体表现,截至3月28日美国KBW银行指数自全年高点累计下跌30.5%。随后美国签名银行、加密银行、第一共和国银行等陆续陷入危机,并出现新的银行破产事件。

2 硅谷银行危机原因分析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以硅谷银行集团为代表的美国地区性银行在美联储连续加息的背景下,陡然出现流动性危机并闪电破产,是多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2.1 客户群集中度高-构建危机山体

硅谷银行集团的经营特点是专注细分领域的管理,为科创企业提供融资和其他金融服务,通过建立专家团队、精耕细作提高风险管控和服务议价能力,客户大多是科技企业而非中小储户,分散化程度低,存款稳定性差。2022年美联储启动加息周期前,美国科创企业仍处于融资热潮后期,在流动性盛宴中积累了风投带来的大量存款,很多存款流入了具有区位优势的硅谷银行。一般而言,早期科创企业的盈利模式、客户定位及管理团队仍不稳定,存在先期投入成本高、现金流创造能力弱、资金快进快出无规律等特征,一旦政策和资金环境突变,流动性大潮退去、企业融资链断裂,客户银行存款的流失就是必然结果。客户集中度高、现金流创造能力有限,已为硅谷银行筑起危机的山体。

2.2 资产负债管理乏力-堆高危机堰塞湖

硅谷银行集团的资产负债管理存在巨大短板,资产的收益性超越了安全性和流动性,危机堰塞湖不断被堆高、一触即塌。

2018至2022年硅谷银行集团存款大幅飙升至1731亿美元,而同期贷款仅从283亿美元增长至743亿美元(见图1);存款增速最快的2019—2021年,3年复合增长率206%,而同期贷款复合增长率仅为100%,贷款的增长速度及绝对规模均远低于存款。存贷款增长的巨大差距显示出银行对资产负债主动管理的忽略和乏力,主要表现为:

(1)负债端结构不稳定。

截至2022年末,硅谷银行集团总负债约1955亿美元,其中一般存款1731亿美元,一般存款中活期存款和其他交易账户存款1328亿美元、一般存款占比76.7%,储蓄和定期存款67亿美元、一般存款占比3.9%。过高比例的活期存款及其他交易账户存款,导致银行负债具有很大的不稳定性,也给资产配置及流动性管理带来巨大隐患。

(2)资产端证券投资占比过高。

截至2022年末,硅谷银行集团总资产2118亿美元,其中贷款742亿美元、总资产占比35%;各类证券投资1201亿美元,总资产占比56.7%,证券投资成为硅谷银行的实质主营业务;现金及现金等价物仅为138亿美元,总资产占比6.5%,已无法保证正常提款需求。重盈利轻流动性管理的资产配置结构,埋下引爆风险的炸药。

(3)资产负债存在严重期限错配。

硅谷银行集团的负债端是高比例的活期存款,而资产端却是高比例的证券投资,主要投向国债、住房抵押贷款支持证券等长久期债券。2021年银行资产端各类证券投资的久期已达4.0年,2022年资产端平均久期又拉长至5.7年,且未进行充足有效的利率衍生品对冲。资产负债期限的严重错配,导致资产端的长久期债券不能产生足够的现金流应对负债端实时的大额资金支出,在客户大量提款时,无法通过有效的资产负债管理弥补存款流失带来的流动性困难,这就使得硅谷银行危机爆发已不可避免。

2.3 加息导致股债双熊-引爆危机堰塞湖

美联储连续大幅加息,引发利率风险向流动性风险传导。新冠疫情后,美国政府实施大规模的财政、货币刺激政策应对疫情带来的衰退,2020年3月基准利率两轮下调,由1.75%降低至0.25%,带动美国通胀一路飙升。2022年3月,为对抗持续高企的通胀压力,美联储货币政策骤然收紧,开启本轮加息周期。截至2023年5月,在短短1年多的时间内,美联储共加息10次、累计加息500个基点至5.25%,该政策利率已直线攀升至2007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时的最高值,并创美联储40年来最快加息进程。

(1)股市方面。

快速加息叠加新冠疫情影响,美股动荡加剧,科创企业融资难度大增,耗尽银行存款。2022年,美国标普500指数全年下跌19%,此前风投热捧的科技股板块更是重挫29%,科技初创企业融资难度陡然提升。据彭博数据统计,2022年美国一级市场首次公开募股公司数量仅为212家、融资规模共计143亿美元,同比分别萎缩83%和96%。融资难度提升令科创企业在硅谷银行新增存款减少,并逐渐消耗存量存款,银行正常的流动性储备接近枯竭,出售资产缓解提款压力就成为唯一出路。

(2)债市方面。

美国债市大幅走熊,价格持续下探,硅谷银行折价售债兑现巨额亏损,引爆流动性危机。硅谷银行无视负债端的不稳定,面对美债收益率大幅上行的行情,以盈利为导向,执行增加净利息收入的投资策略,激进高配长久期债券,严重忽视债券投资的主要风险——利率风险。2022年各期限美国国债收益率上行均超200BP,硅谷银行债券投资出现巨额账面浮亏,为应对客户取款需求,弥补流动性缺口,只得被迫折价出售债券,账面浮亏兑现为实际亏损,严重侵蚀银行资本。高度发达的社交媒体又使其紧急补充资本金的自救举措引燃舆情风险,恐慌情绪导致挤兑一发不可收拾。银行再融资压力、折价售债造成亏损、舆情蔓延加重挤兑形成了死亡循环,流动性风险、市场风险的叠加冲击下,硅谷银行危机彻底全面爆破。

2.4 内部风险管理脆弱-坠入危机深渊

硅谷银行危机,表面是流动性风险引发,究其根本源自管理层忽视风险管理,内部控制薄弱,导致应急能力严重缺失。2023年4月28日美联储发布《关于对硅谷银行监督和监管的审查报告》(以下简称“审查报告”),显示硅谷银行在流动性风险、利率风险管理等多个方面存在严重缺陷,董事会和管理层未能意识并有效管理风险,硅谷银行倒闭是管理不善的典型案例。

2021年前,硅谷银行作为1000亿美元以下的区域性银行组织(RBO)接受监管,过往骄人的经营业绩使董事会及管理层未能对风险管理给予足够的重视。虽建立了涵盖信用、流动性、利率等领域的风险模型,但压力测试的情景设定是基于历史数据及市场稳定的假设,缺乏变动环境下极端情景以及多风险混合作用下的風险模型预设,对客户群体受利率影响的特定风险考虑不足,更忽视了利率上行对债券价格及现金流的影响,压力测试未能起到警示作用。

2021年后,硅谷银行集团突破平均总资产1000亿美元的界限,2022年起开始作为大型及外国银行组织(LFBO)接受监管,并于2022年7月成为加强审慎要求的监管对象。在资产规模快速增长、利率直线抬升、实际压力远超预期的背景下,硅谷银行集团流动性、利率风险管理缺陷加速暴露,多次未能通过内部流动性压力测试,继而更改模型假设,进行保守的压力测试,以掩盖实质风险。掩耳盗铃的做法导致了高配长久期债券的决策失误和流动性应急能力的严重不足,偿付危机最终使硅谷银行集团坠入破产深渊。

2.5 外部监管失效-守夜人未能力挽狂澜

根据审查报告,美国监管机构的监管框架存在缺陷、监管机构反应迟缓、未能及时有效发挥监管效用也是硅谷银行危机爆发的重要原因。

(1)监管框架更脆弱。

2018年,特朗普政府通过《经济增长、监管放松和消费者保护法案》,将开展严格压力测试和具备更高资本要求的银行资产门槛由500亿美元提高至2500亿美元,并确认监管指导不具备法律效力。此举宣告了美联储监管立场和政策方法的转变,监管程序更复杂、监管结论证据要求更高,整体监管框架也更为脆弱。

(2)监管升级迟缓。

2019—2021年硅谷银行集团资产规模快速增长,由区域性银行组织(RBO)跃升为大型及外国银行组织(LFBO)后,对应的监管评级系统由区域性金融机构(RFI)评级升级为大型金融机构(LFI)评级,评级指标更加丰富完善、监管标准也更加严格。但在宽松的监管背景下,适用于大型金融机构的监管标准并未立即生效,而是被设定了漫长的过渡期,因此更为严格的流动性和资本约束未能发挥效用。

(3)监管措施不坚决。

虽然监管机构对硅谷银行集团在公司治理、利率风险、流动性风险等方面陆续提出了监管建议书(MRA)和立即行动的监管建议书(MRIA),但考虑疫情影响放松了部分监管要求,并未果断坚决采取降低评级等监管措施,而将工作重点用于收集监管支持证据,因此错过了风险的早期干预时机,导致相关风险处置不及时,未能实现有效监管。直至硅谷银行破产,其监管评级仍未下调,多项监管建议也尚未落实。

3 硅谷银行危机对我国企业集团财务公司风险管理的启示

企业集团财务公司(以下简称“财务公司”)作为我国金融体系的组成部分,是依托企业集团、服务企业集团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多年来在服务集团战略、促进集团资金管理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近年来财务公司行业快速发展,部分头部财务公司规模已接近中小型银行,但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部分财务公司由于公司治理薄弱、风险管控缺位引发风险事件并导致风险外溢,对行业产生了负面影响。在防范化解重大金融风险主题工作引领下,监管机构对财务公司行业的发展也有了更清晰的定位,要求财务公司应专注于服务集团内部金融需求,对于风险防范更要坚持底线思维和极限思维。在此背景下,硅谷银行危机对财务公司风险管理具有很强的借鉴意义。

3.1 关注客户选择维护,延展风控屏障

财务公司的客户为集团成员单位,集团经营范围的差异使各财务公司的客户群不尽相同,总体而言与商业银行相比财务公司客户单一化程度较高。为发挥集团内部金融机构接近客户、专业聚焦的优势,同时规避客户相对单一、资金需求同质化的经营隐患,财务公司需注重客户群的选择及维护。首先,挖掘优质客户,跟踪客户的细分行业、经营模式及周期特点,掌握客户真实的资信情况、金融服务需求和风险承受能力,在服务集团的宗旨下保持自身经营的相对独立,做好客户筛选。同时,注重客户维护、做好金融服务,为客户制定差异化的金融服务策略,并匹配相应的授信、定价、增信等风险管控措施,既充分满足成员单位个性化金融需求,又将风险管理的屏障延展至最前端。

3.2 重视资产负债管理,确保可持续发展

“资产和负债的平衡是银行经营的核心之一”,对于财务公司而言,随着经营规模的不断壮大,亟须转变资产负债管理理念,要主动统筹、均衡管理,重视资本约束,实现资产负债安全性、流动性、收益性的统一。

一是在负债端,保持负债结构相对稳定,提升主动负债比例,控制活期存款规模及占比,降低活期存款过多对流动性的潜在影响;同时建立多元稳健高效的负债体系,做好各类融资渠道维护、并保持适当融资活跃度,具备以市场价格快速规模融资的能力。

二是在资产端,以高效发挥资本效益为目标建立大类资产配置机制,确保信贷、同业、投资等资产的配置结构科学合理;为不同敏感程度的负债匹配相适应的资产,确保优质流动性资产充足。三是资产负债期限结构匹配,前瞻性地对各类资产的规模、期限、收放时点等进行规划控制,与负债期限动态匹配。

3.3 筑牢风险管理体系,避免致命冲击

诸多银行及财务公司风险事件揭示危机源于多重风险的叠加,要实现公司稳健运营,就要避免各类风险的割裂管控,应建立跨部门的风险协同管理机制,掌握各类风险的关联和传动逻辑,持续深化全面风险管理体系建设,实现真正意义的风险一体化管理,守住公司的生命线。

一是做好流动性风险管控,避免偿付危机。建立流动性风险模型和分析框架,开展多资产、多风险联动情景下的流动性压力测试,并将客户行为纳入测试范畴,对正常和压力情景下未来不同时段的流动性缺口进行有效计量、监测和控制,并适度开展反向测试。在政策变动大、利率变动频繁的外部环境中,要加大测试和模型参数维护频率,重点关注情景假设的合理性及包容性,结合客户群特点,制定极端情况下多种排列组合的流动性危机处置预案,确保自身应急能力能够应对不同程度的流动性风险。

二是跟踪利率风险对流动性风险的传导,规避多重风险叠加的连锁反應。新版《企业集团财务公司管理办法》规定,投资业务仅能从事固定收益类有价证券投资,债券继续作为财务公司的重要投资方向。通常财务公司整体风险偏好较低,能较好管控债券投资的信用风险,但对利率风险关注有限;硅谷银行危机警示,过高比例投资低风险长久期债券也会带来致命风险,务必结合负债的稳定性设置长久期债券投资上限,在长期低利率环境下更要加强对利率走势的分析研判,定期进行利率风险压力测试,反映真实的风险水平,制定相应的风险处置预案,避免多重风险叠加带来冲击。

3.4 完善监管框架,及时有效监管

建议监管机构根据财务公司资产规模、股东背景的差异,在流动性、资本约束、压力测试等方面设定适度区分的监管标准;关注各财务公司资产规模变动情况,确保差异化的监管标准能够快速有效衔接;对于监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根据严重程度及时采取相应监管行动,快速化解风险;通过法律及监管指标引导财务公司及其股东设置科学合理的绩效激励机制,加大风险合规指标权重,维护监管框架稳健发挥效用。

综上,硅谷银行危机为资产规模快速增长、风险管理存在缺陷中小型金融机构敲响警钟,财务公司更要引以为鉴,不断完善公司治理,优化资产负债管理,建立科学有效的内控机制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为企业集团的高质量发展贡献更优质的金融力量。

参考文献

[1]熊启跃,吕昊旻,初晓,等.美国硅谷银行倒闭的影响及启示[J].国际金融杂志,2023,(04):5766.

[2]刘晓春.硅谷银行危机对我国中小银行资产负债管理的启示.中国金融四十人论坛[EB/OL].[ 2023-3-14][2023-6-20].https://mp.weixin.qq.com/s/zeLw7UF5SOo0ZwaofcYbjA.

[3]弗兰克·法博兹.债券市场 分析和策略[M].李伟平,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6.

[4]刘婕,张文卓,沈凌镁,等.美联储发布对被处置的硅谷银行的监管审查报告.中国金融[EB/OL].[2023-5-8][2023-6-20].https://mp.weixin.qq.com/s/0ZkZvVwGH28t0NegKIkVUA.

[5]刘晓春.我国中小银行资产负债管理转型研究[M].北京:中国金融出版社,2022:1.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