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安利花
摘 要: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三农”是共同富裕的攻坚领域,也是缩小贫富差距的关键环节,深化农村金融改革,有助于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温州一直积极探索金融支持共同富裕路径,打造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市域样板。本文分析温州农村金融发展现状、存在问题、支持共富路径并提出相关建议,以期构建以共同富裕为导向的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助力温州共同富裕市域样板建设。
关键词:农村金融;农村产权交易;乡村振兴;共同富裕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4.01.002
城乡差距是共同富裕建设中亟待解决的难题,2022年央行、银保监会、证监会外管局及浙江省联合印发《关于金融支持浙江高质量发展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意见》,明确提出“深化农村金融改革,助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截至2022年8月末,温州涉农贷款余额8202.2亿元,同比增长18%,高于全市各项贷款增速近2个百分点;村级金融服务覆盖面排名全省第一,农村中小金融机构不良贷款率全省最低,农村金融支持共同富裕的“温州模式”初步形成。调研发现,温州农村金融仍存在难点堵点需要破解,因此,研究温州农村金融支持共同富裕路径具有重要意义。
1 温州农村金融支持共同富裕的现状
1.1 商业银行强化农村金融支持
当前温州农商银行系统在金融支持共同富裕方面发挥“主力”作用。一是创新推出涉农金融产品。鹿城农商银行联合鹿城“三农”融资担保公司先后推出农信贷、“三农”安居贷、富村贷等涉农金融服务产品,截至2022年共发放涉农贷款376户,累计完成担保3.3亿元,有效缓解农村乡村振兴示范建设项目启动资金短缺问题。二是创立涉农贷款白名单制度。鹿城区供销合作社、农商银行、担保融资公司合作创立涉农贷款白名单(《鹿城区农业经营主体白名单》),对名单内的农户建立“融资身份证”,让其享受“扶持农业贷款”红利,截至2023年4月6日,列入第一批白名单的农户主体131户,已签订首笔600万元共富合同。三是强化金融科技支撑,推进“数字+银行”模式。瑞安农商银行通过科技赋能简化业务办理流程,农户可通过“‘三位一体’智农共富平台”和丰收互联APP实现即时放款;温州市财政局将普惠领域贷款作为财政资金竞争性存放的重要指标,引导银行机构应用数字技术,推动普惠信贷增量扩面,如温州农商银行系统首创“普惠贷”,除灰、黑名单外“人人可贷”,农户小额普惠贷款授信服务覆盖率达100%,贷款户数75.8万户,贷款金额超2400亿元。
1.2 农村产权交易激活“沉睡”资产
2022年,温州市共完成农村产权交易金额22.25亿元,交易愈发活跃。其中,区级农村产权交易机构发挥平台“流量导入”优势,推动农村资产入市交易。例如,温州市瓯海区供销社成立全市首家市区农村产权交易中心,推进“最多跑一次”改革,已形成农村产权服务与产权登记过户、商事注册、银行汇缴、行政许可审批等政务服务一站通办模式,并对全区行政村社进行网格化划分,联动各基层供销社、农合联、镇街三资中心等建立服务联络站,配备专属网格联络员,提供“下村式”涉农政策解读、交易信息咨询、财务结算等服务;推进资产“应进尽进”闭环管理,开展村级集体经营性资产清查,共整理全区3716宗可经营性资产,清查出数据较各村社2021年自行上报数据新增近1444宗,截至2023年3月底,全区农村产权“应进已进率”规范至55%左右;推进农村闲置资产盘活利用,对各村社闲置资产、逾期资产等逐一制定招商方案,如瞿溪街道一处村级资产加油站的经营租赁权低于市场行情,交易中心启动快速询价评估机制,进入平台规范流转交易以559万元/年成交,溢价率高达470.41%;引入区法院“共享法庭”机制,对村集体资产违约和纠纷问题进行梳理,设置中心“庭务主任”,指导制定村社规范化保全维权法律程序,有效缩减诉讼审理时间。
1.3 “三农”保险助力农业发展
2021年,温州银保监分局大力推動保险机构地方优势特色农产品保险创新,力争在2025年实现“一县多品”特色农产品保险格局,为乡村共富“撑腰兜底”。截至2022年,温州已经推出了覆盖种、养、林业等55个农业保险险种,地方特色险种达33个,基本涵盖主要优势农业产业,已为733.8户次农户提供风险保障48亿元,累计支付赔款1.52亿元,同比增长15.2%,保险密度784元/人,保险深度1.11%,水稻保险覆盖率达74.3%,生猪保险覆盖率达80.7%,直通车线上化使用率达99.2%,并走出了“数字+保险”的创新道路,例如人保财险温州市分公司利用历史数据制作气象模型,推出杨梅采摘期气象指数保险等特色农险产品,在核保、理赔、续收等业务环节进行数字化运营,大幅提高了审核效率,已累计赔付2602万元,惠及农户8955户。
2 温州农村金融支持共同富裕存在的问题
2.1 农村产权交易问题复杂
农村产权交易市场是农村金融最有潜力挖掘的空间,但碍于历史原因难以得到确权,农村产权制度改革仍存在瓶颈与困难。一是确权处理难度大。农村产权类别多、历史遗留问题多、权属不清晰,农村各类产权不同程度地存在确权难度大,确权进度滞后现象。二是产权交易成本高且市场化激励不足。如瓯海农村产权交易中心通过供销社系统开展工作,偏公益性质且自负盈亏,部分业务回报率低,商业可持续性一般,加之专业技术人才不足,制约了农村资产入市交易。
2.2 农村金融供给效率有待提升
随着现代农业的发展,温州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融资需求增强,而当前城乡之间存在要素流动壁垒,农村金融供给与产业发展需求的适配度仍然较低。一是由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往往现金流不稳定、财务报表不规范、抵质押物匮乏,加剧了其与金融机构之间的信息不对称,金融机构提供涉农金融产品的风控压力较大,授信意愿受到抑制,涉农贷款普遍存在期限短、品种少、额度低等问题,农业保险则是覆盖率低、承保险种少、限制条件多。二是金融供应链与乡村产业链缺乏协同,金融服务的覆盖面和渗透率有待提高。由于缺乏统一的信息网络平台,农产品流通环节的各参与主体分散经营,流通过程的信息链被阻断,涉农信贷服务只能评估农户种植、养殖环节的风险,无法对农产品在运输、销售等其他环节的信息有效沉淀,难以为金融机构供给决策提供依据,农村金融供给效率整体不高。
2.3 金融服务配套体系有待完善
温州金融监管部门陆续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推动金融支持乡村振兴工作,如建立财政贴息、担保增信等风险缓释机制,将财政扶贫资金由直补转为贷款贴息等,调研发现,农村金融服务配套政策还存在改进空间:一是农村金融风险分担机制不完善。涉农金融机构风险同质性强,分担风险的作用有限,导致农业保险供给总量偏少、农业风险转移和保障能力欠佳等问题。二是配套中介服务待完善。农村产权交易潜在市场空间巨大,但农村土地、财产流转所需的评估、登记、交易等配套中介服务尚不健全,如温州出台的《温州市农村产权交易管理暂行办法》,要求市区涉及的农村产权交易行为由温州市农村产权服务中心办理,但瓯海区、龙湾区等距离市交易中心较远,存在资金沉淀、借款慢等问题,影响农村资产入市交易效率。缺乏专门的农村产权价值评估机构,导致农地、农房等资产流转交易不活跃,农村资产盘活受限。
3 温州农村金融支持共同富裕的路径
3.1 深化合作,拓宽“服务圈”,促进乡村产业振兴
乡村产业振兴是共同富裕的物质基础,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必由之路。通过“农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金融机构+保险+政府”模式和“互联网+融资+保险+农业产业链”模式,深化涉农金融机构与各类农业经营主体的合作,强化产业链融资活力,提升产业链效率,形成组织化增收机制。“农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金融机构+保险+政府”模式中,农户将农产品统一出售给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由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完成后续的加工、运输、销售等经营活动,形成规模经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成为带动农民就业增收的重要主体。保险公司为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保险保障,银行和小额贷款公司为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贷款。政府为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养殖技术指导和养殖补贴等,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并通过补贴资金、税收优惠等形式鼓励金融机构开展涉农金融服务,提高金融机构授信意愿。“互联网+融资+保险+农业产业链”模式中引入互联网技术,建立互联网平台畅通信息,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可以查询农产品市场信息和金融信息,金融机构可以获得客户的生产经营信息,为保险业务和贷款业务提供参考,平台汇集了农业生产端、销售端、消费端和金融端等方面信息,促进产业链协同发展。
3.2 靶向支持,增强“精准度”,满足多层次金融需求
金融精准支持是提高农业发展效率和农业发展质量的重要基础。乡村产业的发展决定了其对金融服务和金融产品需求多元化的进一步提升,这就要求金融机构增强涉农金融服务的“精准度”,满足多层次金融需求。金融机构与政府相关部门可以合力推动农业与休闲、旅游、康养、生态、文化、养老等产业融合,建设一批农产品精深加工和品牌建设农业示范园区,形成农业品牌效应,争取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延伸产业链和提高农业附加值,并根据农业产业链的融资需求和特点,提供针对性的信贷产品和服务。例如,对新型农业生产模式进行靶向支持,推进农业植物工厂项目(2022年度新建的文成鲁泽数字农业示范园)、农业全产业链项目(2022年度创建的乐清市铁皮石斛全产业链项目、文成县糯米山药预制菜全产业链项目)发展;对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包括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进行靶向支持,推进农业集约化经营;对返乡创业“新农人”进行靶向支持,为乡村振兴增强后劲。
3.3 创新模式,延伸“辐射力”,强化农村金融服务供给
当前城乡之间的金融服务可得性和便利度存在显著差异,金融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有待解决,金融普惠性有待增强。数字金融通过运用数字技术挖掘和处理多维度多层次的海量信息,能够解决传统金融在信息搜寻、信用评估、风险监控等方面存在的交易成本高、信息不对称问题。与传统金融供给模式相比,发展數字化金融模式,以新技术赋能普惠金融创新,使金融机构实现对涉农金融产品的精准分析、精准决策、精准供给及精准风控,提高产品供给质量,优化金融交易效率,提升农村金融服务的便捷性,延伸农村金融服务辐射力,加快现代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推进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提高农业经济效益,促进农民增收。
4 温州农村金融支持共同富裕对策
4.1 推进全市统一的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建设
推进全市统一的农村产权交易市场建设,激活乡村振兴动能。探索“1+N”交易模式。整合现有农村产权交易平台,探索1个温州市农村产权服务中心链接县(区)N个节点模式,完善交易市场建设,加强平台互鉴。例如确权问题可推广瓯海农村产权服务中心处理经验,对村可经营性资产真正权属不做准确定义,而是保证备案和形式审查程序合法合规,实现避免争议和盘活农村闲置资产。加快多功能交易平台建设。推动集交易、鉴证、贷款于一体的社会化服务平台建设,加强与基层农村信用社合作,共同为农产品加工企业和个人办理土地承包经营权抵押贷款业务,解决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推动村级资源资产入市交易。全面梳理和探索村级闲置资产盘活利用的有效途径,创新交易市场与金融部门合作模式,并完善农村产权抵押、担保等配套服务,有效激活农村资产。
4.2 加快农险产品和服务创新,提升服务“三农”水平
推动农业保险创新实践,精准对接“三农”避险、融资需求。一是强化科技赋能,提高农业保险效率。加快保险公司在种植险领域应用由卫星遥感、无人机和手持移动终端共同组成的“天空地”三位一体农业保险科技,实现大面积灾害损失的快速查勘和识别。二是加快特色农业保险全覆盖。创新农险产品,引导保险公司加快推出区域产量保险、收入保险等险种,优化农险产品供给结构。三是创新“农险+”金融服务模式。探索“农险+信贷”,保险公司与银行合作,利用大数据模型测算实现对农户的贷款授信,农户可线上自主进行贷款及提额申请。探索“保险+期货”,保险公司与期货公司合作,用市场化手段补偿农户因价格波动所导致的收入损失。探索“溯源+保险”,保险公司利用农产品智慧质量溯源平台,为温州特色农产品提供覆盖全产业链的农业信息管理和风险保障。探索“党建+保险”,保险公司以党建引领服务、赋能发展,如为农户提供意外伤害和疾病风险保障,解决农村因病致贫、因灾返贫现象。四是建立温州农险综合信息平台。打造承保理赔信息线上采集、各级财政补贴线上申请审批等功能的信息平台,并强化农险数据动态调取与数据应用分析,提升“三农”服务效能。
4.3 加快信贷产品和服务创新,优化农村金融供给能力
一是提供定制化金融产品。为农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农人”等提供期限、利率、金额适度的金融专项产品;为农业植物工厂项目、农业全产业链项目(预制菜产业)等新业态量身定制金融产品,支持农业转型升级,改变农村产业比较利益偏低困境。二是推进“信用+金融信贷”模式。加强“信用+”结果应用,挖掘农业经营主体信用积分评价金融价值,推广涉农贷款白名单制度,引导涉农金融机构主动对接乡村产业项目,在额度、利率、授信方式等方面,提供差异化优惠授信服务,解决农户融资难、融资贵、融资烦问题。三是加快推广“政银担”模式。“政银担”是一种金融支农合作模式,具有免抵押、简手续、免担保费等特点。2021年首先在文成县试点,效果良好。四是创新数字化金融产品。涉农金融机构加速信息技术和金融服务融合,开发数字化金融产品,借助线上平台精准高效地服务农业经营主体,降低传统金融展业成本,提高农村金融服务质量。
参考文献
[1]胡雅淇,林毅夫.共同富裕目标下的乡村振兴与金融支持:一个新结构经济学视角的解读[J].农村金融研究,2023,(01).
[2]张太宇,王燕红.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同向同行的金融支持路径[J].沈阳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46(05).
[3]胡芳,何逍遥,曹传碧,等.“农业保险+信贷”模式与农业产业链协同发展赋能乡村振兴战略研究[J].西南金融,2022,(08).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