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党的二十大后中国经济发展研判及碳投资机会研究

时间:2024-04-24

寿松涛 杨诗培 熊巧

摘 要:党的二十大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不仅对中国经济产生深远影响,也为世界各国携手应对气候挑战、实现共同发展注入动力。本文立足党的二十大召开的重大时代背景,在认真学习党的二十大报告的基础上,就我国经济未来发展形势进行研判,同时辨明“双碳”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在此基础上,厘清碳投资内在选择逻辑并对碳投资机会进行分析,以期为相关职能部门和投资机构提供有效的决策参考。

关键词:经济发展;双碳;投资机会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4.01.005

0 引言

***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立足我国能源资源禀赋,坚持先立后破,有计划分步骤实施碳达峰行动”。稳妥有序推进“双碳”既是统筹产业结构调整的强大引擎,又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更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内在要求。

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一场以应对气候危机为目标的碳中和革命正在世界范围内展开。党的二十大报告倡议的“推动绿色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彰显了中国积极参与碳中和革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大国担当,将对我国经济未来发展方向进行科学指引,为碳中和革命所涉及的绿色产业带来新的投资机遇。基于此,本文学习领会党的二十大精神,以此科学研判我国未来经济发展大势并深入分析碳投资的时代机遇。

1 党的二十大引领中国经济未来发展方向

党的二十大报告标定了新时代的历史方位,唯有准确把握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经济政策的相关提法,才能科学研判我国经济未来发展方向,笔者在此基础上就中国未来经济增速、经济结构优化释放的市场投资空间进行预测和分析。

1.1 2050年前中国经济将保持中速增长态势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总的战略安排是分两步走:从2020年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从2035年到本世纪中叶把我国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这一提法明确了我国党的二十大后经济发展的新目标,即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具体表现为:到2050年人均实际GDP较2020年翻两番,达到发达國家平均水平。为此,2050年前我国GDP年均增速需保持在4.75%以上。

改革开放的第一个40年,我国创造了一系列“经济发展奇迹”。第二个40年,我国对经济发展的追求完成了速度型到质量型的转变,在长期低碳转型情景下GDP增速将逐渐放缓(何建坤等,2020)。因此,本文认为2050年前我国经济将保持年均4%-5.5%的中速增长态势。

1.2 中国经济结构优化释放碳投资巨大空间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统筹产业结构调整、污染治理、生态保护、应对气候变化,协同推进降碳、减污、扩绿、增长,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发展绿色低碳产业,健全资源环境要素市场化配置体系,加快节能降碳先进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由此可见,在今后5年乃至“十五五”期间,我国经济结构优化、产业结构调整的主要方向是绿色低碳转型。

根据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研究院估算,从资本投入角度看,中国实现碳中和需要累计投入至少138万亿元,渣打银行相关研究的测算为127万亿~192万亿元,中国金融学会的研究则更为乐观,预测未来30年我国将产生487万亿的绿色低碳投资需求。以上预测值相当于我国2021年GDP总量的1.1~4.3倍,碳投资空间十分巨大。在这一确定性投资预期下,各路资本必然会扎堆进入碳中和这个长达40年左右的长周期赛道,投资相关绿色行业恰逢其时。

2 “双碳”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过去3年,全球经济受疫情危机、供应链危机、能源危机等不利影响,经济增速明显放缓,总体上进入存量博弈时代,而碳中和带来的天量投资恰好能形成新的增量经济。因此,世界大部分国家在后疫情时代纷纷提出了以实现碳中和为目标的绿色复苏计划(卢江等,2022)。鉴于此,笔者结合党的二十大报告的重要表述,就“双碳”在我国经济发展中与就业、基建、区域发展3个主要要素的关系进行思辨。

2.1 “双碳”促进就业新增长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强化就业优先政策,健全就业促进机制,促进高质量充分就业”。明确了保障就业群体充分就业,是我国经济发展的基础支撑。

近年来,我国经济转向高质量发展,增速逐渐减缓,传统行业对就业的吸纳能力减弱,对高素质人才的就业渠道产生负面影响。然而,实施“双碳”政策将大幅推动新能源及相关产业的用工需求,尽管可能淘汰部分传统岗位,但由于新兴行业分布广泛,新增岗位将显著超过流失岗位,为就业市场带来强劲刺激(Malerba & Wiebe,2021)。中国能源就业人数全球领先,约2000万人,占全球能源劳动力的30%左右。预计到2050年,全球清洁能源领域的就业人数将增长约4倍(见图1),为我国高素质人才创造更多新的就业机会。

2.2 “双碳”激发基建投资新动力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强调了实体经济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根基,而发展实体经济离不开5G基建、特高压、城际高速铁路和城市轨道交通、新能源汽车充电桩、大数据中心、人工智能和工业互联网7个领域的新型基础设施建设。

当前,房地产开发投资面临持续降温压力,加之传统基建的高碳排放强度与“双碳”目标背道而驰,使得传统基建的投资增速大幅放缓。而新基建与“双碳”目标高度一致、融合共生,且与碳减排形成积极的联动效应,激发了市场主体的投资热情(裴棕伟、闫春红,2022)。根据中国信通院统计,2025年新基建相关投资总额有望达到10.6万亿, 有望带动相关投资17万亿元以上。因此,实施“双碳”将助推新基建逐渐取代以“铁公基”为代表的传统基建,成为我国未来投资拉动经济增长的新抓手。

3 碳投资机会分析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绿色化、低碳化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指明了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以实现“双碳”为关键目标,即净碳排放量降至零。1989年,日本学者Yoichi Kaya提出了Kaya恒等式,表达式为:

CO2=P×(GDP÷P)×(E÷GDP)×(CO2÷E)(1)

式中:CO2为二氧化碳排放量,E为一次能源消耗总量,GDP为国内生产总值,P为人口规模(于洋、孔秋月,2017)。

该公式提出后得到了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可,他认为一个国家的碳排放量受生育及移民、生活方式、能源效率、能源替换四个因素影响(Costanza R,1989)。其中,生育及移民、生活方式属于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范畴,能源效率和能源替换属于技术与能耗范畴。有别于西方先污染后治理的串联模式,我国边发展边保护的并联模式本就会在一定程度上约束经济发展,因此,限制社会发展和经济增长的路径并不可取,技術与能耗变革将成为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选择,蕴含着巨大的长线投资机会(Tian C et al.,2019)。

转型不仅需要坚定的决心,更需要大量的资本投入以支撑科技创新活动和技术创新扩散。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推动能源清洁低碳高效利用,推进工业、建筑、交通等领域清洁低碳转型”。因此,能源部门的“三碳”创新、工业部门的节能增效、交通部门的运输工具电气化和氢能替代、建筑部门的功能绿色化和多样化是碳投资的重要方向,这四个方向将会是党的二十大后时代的主旋律,为职能部门和投资机构提供多种碳投资选择(见图2)。

***总书记在二十届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同中外记者见面时强调,“蓝图已经绘就,号角已经吹响。我们要踔厉奋发、勇毅前行,努力创造更加灿烂的明天”。今后,社会各界在党的二十大号召下深刻把握碳投资机遇并积极参与碳投资,必将为我国实现“双碳”目标作出更大贡献,我国也一定能以“双碳”转型实现经济高质量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项目综合报告编写组,何建坤,解振华,李政,张希良.《中国长期低碳发展战略与转型路径研究》综合报告[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20,30(11):125.

[2]卢江,许凌云,梁梓璇,等.世界经济格局新变化与全球经济治理模式创新研究[J].政治经济学评论,2022,13(03):118143.

[3]Malerba D, Wiebe K S. Analysing the effect of climate policies on poverty through employment channels[J]. Environmental Research Letters,2021,16(3):035013.

[4]裴棕伟,闫春红.新基建助推“双碳”目标达成的逻辑和建议[J].价格理论与实践,2022,(04):58+52.

[5]于洋,孔秋月.京津冀城镇化、人口老龄化与碳排放关系的实证研究[J].生态经济,2017,33(08):5659+80.

[6]Costanza R. What Is Ecological Economics? Ecological[J]. The Journal of Ecological Economics, University of Maryland,1989,1(1):17.

[7]Tian C, Zheng X, Liu Q, et al. Longterm costs and benefits analysis of China′s lowcarbon policies[J]. Chinese Journal of Population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2019,17(4):295302.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