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天价农产品让人眼馋,但它走不远

时间:2024-05-31

天价农产品让人眼馋,但它走不远

780元一个的西瓜,1万元一个的菠萝,8元一个的鸡蛋……眼下,各种“天价”农产品层出不穷,成为农产品中的“奢侈品”。

天价农产品固然有博人眼球的嫌疑,但很多有机农产品定价高出市场的几倍甚至十几倍也很常见,一方面有机农产品品质深入人心,另一方面却叫好不叫座,能赚钱的寥寥无几。

定价太高,巨头也会栽跟头

不仅是天价的农产品不好卖,就是贵一点的农产品也不好卖,这其中包括农产品衍生出来的食品。

以恒大冰泉为例,初期定价五块多,明显比可参考的竞争对手——农夫山泉贵了近一倍。饮用水是典型的快消品,要反复消费的。如果一年只喝一次水,尝尝恒大冰泉未尝不可,但一年要喝若干瓶,一般人还是要合计一下,如果品质差异不是太大,还是选其他牌子经济实惠些。

有人说,恒大冰泉乃是参照法国依云定的价,依云一瓶十几块,恒大才5块多,品质差不多,价格低了不少,为什么却不好卖?此言差矣!

首先,依云的高价纯属国内炒作,在法国,依云矿泉水一瓶约0.5欧元,折合人民币4元左右。

更重要的是,依云的贵是其中国品牌营销的结果,在消费者心目中形成高端定位,因为其只在高档酒店出现,从来不“走入寻常百姓家”。

依云的高价位是品牌溢价,而不是水本身带来的。直白地说,喝依云水是一种品质生活的体验,其解渴功效倒在其次。而恒大冰泉的卖点主要放在长白山的水质上,却在自身品牌价值上塑造不够,指望从地产领域延展到食品领域走高端,只怕消费者很难认可。

“奢侈品”与农产品气质不符

由此出发,我们可以得知,农产品要打造成“奢侈品”,还真不是一般人可以玩得转的。

第一条,农产品的定价是一种心理感觉,而现在的中国人似乎还没有到愿意为农产品付出溢价的时候。

有一个故事:我所尊敬的一位师长帮助曾经插队的县做农村电商,当地一个企业家闻讯请他吃饭。席间老教授说能不能支持一下农村电商,网上买一些农民的土鸡蛋。企业家问价格,老教授说三块五一个送到家,企业家听后顺口就说了好贵吃不起。老教授听不下去了,他说企业家你一顿饭钱要折多少土鸡蛋,一瓶酒、一条烟又要折多少土鸡蛋?企业家连忙解释,绝对买得起,只是心理感觉贵,因为平常的鸡蛋没有超过一块钱的。

这个故事说明,中国人今天的消费还没有从“面子”消费转入“里子”消费,为房、为车、为衣服、为手饰、为美容等“面子”花钱感觉是值得的,而为自己的健康、为自己的食品多花钱还没有形成自觉。因此,今天要把农产品打扮成“贵族”模样,社会暂时不好接受。

第二条,好一点的农产品贵一些是可以的,也有人开始愿意为此买单,但贵得离谱的“奢侈品”式农产品绝对没有大的市场。

如果说因为品质有差异,贵那么一点点,总有人是愿意接受的,但这一定是有极限的。比如有机食品,据许多资料显示,国外的有机食品一般价格比普通农产品贵20%,再贵一般也不超过50%,可是中国的有机农产品动不动就贵了上倍甚至几倍,普通人怎么消费得起?

因为食品不是一次性消费,而是要经常吃的。又因为贵了很多,迅速导致假冒伪劣充斥,让有机食品行业鱼龙混杂,一般人很难信任,这便是今天有机食品的怪圈。

第三条,不要光看“奢侈品”的价格高,更要看其品牌内涵,仅品质超群也不一定能撑得起“奢侈品”。

也有一些农产品或食品,品质不错,却没有卖上理想的价位,我觉得这是商品与品牌的差异,也是优品与极品的差异,为好的商品多付一些费是值得的,却有限度;但为品牌花更多的钱却是大有人在的,这其中已经不是技术问题,而是文化问题;此时的消费也不是物质而是精神了。

当然,农产品的定价机制还要受到一些特殊因素的制约,比如稀缺性。因为农产品有区域性,其他地方生产不了,而市场需求又大,最后只有价格一路走高。比如长江中的刀鱼,几千元一斤也吃不上,这是真正的“奢侈品”。其他做农产品的,指望着自己手里的农产品也成为“刀鱼”,最多就是一种幻想。

一些坚持有机种植的农场,因为前期投入大、成本高,在产品定价上会高出市场同类产品一大截。一分钱一分货,原本无可厚非,但作为长销品,太高的定价只能针对特殊消费需求且认同有机理念的中高端人群,还是很难走上普通老百姓的餐桌。

根据商品销售的“二八法则”,80%的利润由20%的产品带来;80%的收入由20%的顾客带来。如果你想走高价路线,除了农产品本身的质量过关,文创包装靠谱,还得看你是否有精准定位到目标客户的能力了。

(魏延安)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