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猪沙门氏菌病的研究进展

时间:2024-05-31

文/贵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曹正花

猪沙门氏菌病的研究进展

文/贵州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曹正花

沙门氏菌病(salmonellosis)又名副伤寒(paratyphoid),是许多种动物感染沙门氏菌属细菌而引起的疾病总称。临床诊断症状多表现为肠炎和败血症,有时也可以使怀孕的母畜发生流产现象。本病普遍发生于世界各地,对牲畜的繁殖和幼畜的健康带来严重危害。沙门氏菌的许多血清型也可使人感染,如吃了被沙门氏菌污染的食物会发生食物中毒和败血症等,可以说沙门氏菌是重要的人兽共患病原体。近年来由于抗菌药物的大量和不规范使用,沙门氏菌耐药性问题越来越严重,发病率逐年上升,尤其是在养猪业中,给养猪业造成的损失越来越严重。本文就猪沙门氏菌病的病原、发病原因和发病机理,临床诊断、预防与治疗进行了相关介绍,以期为生产中猪沙门氏菌疾病的预防与控制提供参考。

猪沙门氏菌;临床诊断;预防治疗

1 有关猪沙门氏菌病的相关简介

1.1 病原

沙门氏菌病(Salmonellosis)这一名称是为纪念美国兽医师丹尼尔·E·沙门(Daniel E Salmon)而命名的,他在1885年第一次分离得到猪霍乱沙门氏菌。

沙门氏菌属是肠杆菌科中的重要成员之一,属于血清学相关的革兰氏阴性杆菌,不产生芽孢,也无荚膜,大小为2.0~5.0μm×0.7~1.5μm,其间有短丝状形成。除鸡伤寒沙门氏菌和鸡白痢沙门氏菌没有鞭毛不能运动外,其它各菌都以周生鞭毛运动,而且大部分沙门氏菌具有I型鞭毛[1,2]。沙门氏菌属的培养特性与埃希氏菌属类似,在普通培养基上生长较好,需氧及兼性厌氧,培养温度为37℃左右,pH 7.4~7.6。只有羊流产沙门氏菌、甲型副伤寒沙门氏菌、鸡白痢氏菌和鸡伤寒沙门氏菌等在肉汤琼脂培养基上生长状况较差,形成较小的菌落。在鉴别或肠道杆菌选择培养基上,绝大多数沙门氏菌菌株由于不发酵,乳糖会形成无色菌落,本属在培养基上有S-R变异。

本属细菌包括肠道沙门氏菌和邦戈尔沙门氏菌两个种,前者又分为6个亚种。沙门氏菌具有O、H、K和菌毛4种抗原,其中前2种为主要抗原。沙门氏菌属依据不同的K抗原、O抗原和H抗原分为不同的血清型[3]。到现在为止,已经知道的沙门氏菌共有52个O群,64种H抗原和59种O抗原,组成了2,600种以上的血清型,除了不到11个罕见的血清型属于邦戈尔沙门氏菌外,其余血清型都属于肠道沙门氏菌。

1.2 猪沙门氏菌病

猪沙门氏菌病又称猪副伤寒。世界各国所分离得到的沙门氏菌的血清类型比较复杂,其中主要的有鼠伤寒沙门氏菌、德尔卑沙门氏菌、猪伤寒沙门氏菌、猪伤寒沙门氏菌(Voldagsen)变型、猪霍乱沙门氏菌、猪霍乱沙门氏菌(Kunzendorf)变型、肠炎沙门氏菌等[4]。猪沙门氏菌病菌潜伏期一般从两天到数周不等,病理变化种类多样,这取决于病猪的年龄、对病原菌的易感性以及病原菌的感染量和毒力强度,临床诊断上分为急性、亚急性和慢性。其病理变化急性的多表现为败血症,而慢性的多表现为肠炎型疾病[5,6]。

1.2.1 急性 症状为前期病猪体温突然升高(41~42℃),食欲下降,精神萎靡不振。到后期病猪会出现呼吸困难,下痢,胸前、耳根和腹下皮肤有紫红色斑点等症状显现。有时会在出现临诊症状24h内死亡,但大多数病程为2~4d,病死率非常高。

其病理变化主要为败血症,肝肾有不同程度的肿大、充血和出血现象。有时肝实质可观察到黄灰色坏死点,肠胃黏膜可见急性卡他性炎症。全身浆膜、黏膜都有不同程度的出血斑点。脾常肿大,坚实似橡皮,切面蓝红色,脾髓质部软化,色暗带蓝色。肠系膜淋巴结锁状肿大。其他淋巴结也有不同程度的增大,红而软,大理石形状[7]。

1.2.2 亚急性和慢性 这种类型疾病最为常见,与肠型猪瘟的临床症状表现非常类似。患该病的猪上下眼睑被黏着,眼睛里有黏性或脓性分泌物,体温升高(40.5~41.5℃),精神萎靡不振,打寒颤,比较喜欢钻垫草,堆叠在一起。部分病猪在病程后期皮肤表现为弥漫性湿疹现象,特别在腹部皮肤,有时可见干涸、绿豆大的浆性覆状物,揭开可看到浅表溃疡。病情2~3周或更长,最后极度消瘦,衰竭而死[8,9]。少数发生角膜混浊,甚至眼球被腐蚀,严重者发展为溃疡,病猪食欲不振,初便秘后下痢。患该病的病猪粪便恶臭,呈淡黄色或灰绿色,病猪身体消瘦较快。有时病猪临诊症状逐渐减轻,症状似恢复,但之后生长发育不良或经过短暂时间又复发。病理变化,其特征性病理变化为坏死性肠炎。结肠、盲肠肠壁变厚,有一层弥漫性坏死性和腐乳状物质覆盖在黏膜上,呈糠麸状,剥开可观察到边缘不规则的溃疡面、底部红色,这种病理变化有时波及回肠后段。少数病例滤泡周围黏膜坏死,有纤维蛋白物积累,稍突出于表面形成隐约可见的轮环状。肝有时可见黄灰色坏死点。脾稍肿大,呈网状组织增生。肠系膜淋巴结锁状肿胀,部分呈干酪样变[10~12]。

2 猪沙门氏菌病发病原因

沙门氏菌属种的许多类型细菌对人、畜及其他动物都有致病性。各种年龄的动物都可能有感染,但年幼者较成年者更易感染。猪沙门氏菌病发病多见于6月龄以下的仔猪,尤其以2~4月龄常见,吮乳仔猪则很少发生,6月龄以上的猪很少出现原发性副伤寒,常常是猪瘟等疾病的继发病或伴发病[13,14]。有的猪群感染了潜伏性“副伤寒”,这时小猪就会出现生长发育缓慢,身体健康状况较差,有时会发生下痢,身体表面皮毛粗乱、污秽。虽然其体温和食欲变化情况不明显,但有一些患病的猪病情发展到一定时期会突然病症加剧而死亡。

带病者和患病者是猪沙门氏菌病的主要传染源。病原随乳汁以及流产的胎儿、胎衣和羊水粪便、尿排出而污染水源和饲料等,经消化道感染健康的牲畜。患病动物和健康动物交配或者用患病动物的精液人工授精都可发生感染。除此之外,子宫感染也有可能引发此病。

身体健康的猪携带病菌现象也非常普遍。猪沙门氏菌病菌可以潜伏于消化道、胆囊内和淋巴组织。当外界不良环境因素使动物抵抗能力降低时,该病菌便可活化而发生内源性感染,持续不断的通过许多容易感染的动物,毒力增强而扩大传染。猪沙门氏菌病一年四季都有可能发生,但猪在多雨潮湿季节发病较多。一般呈现发散性或者地方性流行,有些动物还可以表现为流行性[15]。饲养管理好的猪群,发病也会呈发散性。

以下因素可加速猪沙门氏菌病的暴发,例如:猪群圈舍拥挤,生长环境肮脏、阴暗潮湿,粪便没有及时清理,通风不良,温度过低或过高,养料和饮水供应不充足;长途运输过程出现疲劳和饥饿、环境气候恶劣、机体内寄生虫和病毒感染;母猪分娩、手术;母畜缺奶;新引进动物未实行隔离检疫等[16]。

3 临床诊断及致病原理

3.1 猪沙门氏菌病的诊断

对于猪沙门氏菌病可根据临诊症状和病理变化做出初步诊断,但是临床上很容易与猪瘟、猪肺疫、猪丹毒、猪痢疾、猪传染性胃肠炎和猪流行性腹泻等猪常见疾病混淆,确诊还需要进行细菌学检查。目前有许多方法,包括涂片镜检、细菌的分离鉴定、凝集试验、生化试验、小鼠接种试验、Dot-PPA-ELISA、单抗竞争ELISA和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技术等,也包括沙门氏菌与其他症状相似疾病的鉴别诊断[17]。

3.2 致病机理

沙门氏菌的毒力因子种类非常多,其中主要的有肠毒素、细胞毒素、脂多糖及毒力基因等。

3.2.1 脂多糖(LPS) 脂多糖是沙门氏菌外胞壁的基本组成成分,用来构成细菌的O抗原和内毒素,它是沙门氏菌的一个重要的毒力因子,在防止宿主吞噬细胞和杀伤作用上起关键性的作用,可使宿主发热、黏膜出血、白细胞减少、弥漫性血管内凝血、循环衰竭、中毒临诊等症状,严重者可休克死亡。

3.2.2 肠毒素 已知某些血清型的沙门氏菌可产生肠毒素。鼠伤寒沙门氏菌中发现一种热敏的、细胞结合型的霍乱毒素(CT)样肠毒素。其结构、功能和抗原上与CT和ETEC的LT1类似,即可引起CHO细胞伸长,在兔结肠中诱导液体分泌,与GM1神经节苷脂结合,提高兔结肠细胞内cAMP和前列腺E2水平,其生物活性可被抗CT抗体中和。该毒素有A和B两种亚单位,分子质量分别是25,000u和12,000u。在沙门氏菌中还发现其它种肠毒素,可引起CHO细胞伸长,并导致兔肠积液,但其活性不被CT抗血清中和。

3.2.3 细胞毒素 沙门氏菌病肠炎的重要特征之一是肠上皮细胞出现损伤,而造成这种损伤的因素可能是3种细胞毒素。其一是对热和胰酶敏感,在许多血清型中已经发现。它可阻止Vero细胞的蛋白质合成。其二是沙门氏菌外膜的一种低分子质量成分,已经证明该毒素基因序列与其它一些沙门氏菌以及各种志贺氏菌和ETEC之间存在高度相关性。第三种是分子质量为26,000u的细胞结合接触性溶血素,对Vero等细胞系均有致死作用,可引起细胞的快速解瓦,分子大小和活性不同于已知的其他血溶素[18]。

3.2.4 侵袭力与毒力基因 有毒力的猪沙门氏菌菌株能进入小肠黏膜上表皮细胞,并穿过黏膜上表皮细胞层到达下层组织。猪沙门氏菌虽然可在此处被吞噬细胞吞噬,但是不被杀灭并且可在细胞内继续生长繁殖。这种抗吞噬作用除与O抗原以及Vi抗原有关外,现在认为,猪沙门氏菌菌株内具有质粒染色体的毒力基因,它编码的产物有助于病原体在宿主体内居住并造成机体严重损伤。自1982年起,在鼠伤寒、伤寒、猪霍乱、肠炎、羊流产、鸡伤寒、鸡白痢、都柏林等沙门氏菌中先后鉴定出不同分子质量的毒性质粒,含有毒性质粒的血清型菌株对小鼠的毒力要比其他相应的无质粒菌株高数百万倍之多。猪沙门氏菌菌株上染色体的有关基因对加强与质粒相关毒力基因表达是非常必要的,在染色体上最少有8个侵袭位点和其他许多基因与该菌的感染力密切相关。

4 预防与治疗

如果发生猪沙门氏菌病,应及时隔离发病猪,最大程度降低病猪的临床症状,防止此病继续在猪群中传播和复发。如已发病可用猪伤寒弱毒疫苗进行预防加之用抗菌药物进行治疗,但由于猪霍乱沙门氏菌与伤寒沙门氏菌对猪常用的抗菌药物有不同程度的耐药性[19],所以应该在选用抗菌药物之前,对分离到的沙门氏菌进行药敏试验,选择对流行毒株更有效的抗菌药物,并且应该选择几种不同抗菌药物同时进行治疗,这样效果会更好。如果没有进行药敏试验也可以选择硫酸阿米卡星、庆大霉素、新霉素、安普霉素以及三甲氧嘧啶-磺胺类抗菌药物,研究表明这几种抗菌药物对大多数实验室沙门氏菌分离株有效[20]。

预防本病除利用疫苗预防与抗菌药物治疗外,最关键的是的加强饲养环境的管理,包括对猪舍进行严格消毒、改善饲养环境卫生、减少猪应激,对饲料、饮水等都应该严格执行兽医卫生管理部门制定的相关规定,使用含有抗菌药物的饲料添加剂,不仅有预防相关疾病的作用,还有利于幼猪的健康生长,但是应该注意地区性抗药菌株的出现,如果在使用过程中发现病菌对某种药物出现抗药性时,应该改换其他种类的药物,只有不断提高猪体自身的免疫力才更有利于控制沙门氏菌病的暴发。

[1] 蔡宝祥.家畜传染病学[M].第四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52~59.

[2] Barbara E Straw,Jeffery J Zimmerman,David J Taylor.猪病学[M].赵德明,张仲秋,沈建忠译.第九版.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7:841~861.

[3] 汤景元,姜平,邓雨修,等.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和致病性沙门氏菌的混合感染[J].中国兽医学报,2005,25(4):337~338.

[4] 林进秋,李沐华.猪圆环病毒2型和致病性沙门氏菌的混合感染[J].广东畜牧兽医科技,2005,30(6):33~34.

[5] 侯洪烈.猪沙门氏菌和猪瘟混合感染的诊治[J].畜牧与兽医,2002,34(10):23~24.

[6] 童光志.动物传染病学[M].第一版.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8:37~51.

[7] 应成玉,柴顺莲,王文光,等.乳胶凝集试验检测成品饲料中的沙门氏菌[J].青海畜牧兽医杂志,2006,36(2):14~15.

[8] 文其乙,焦新安,刘秀梵,等.沙门氏菌快速检测试剂盒的研制及其应用[J].江苏农业研究,1996,17(2):29~32.

[9] 文其乙,焦新安,刘秀梵,等.直接ELISA检测沙门氏菌方法的建立及其应用研究[J].中国兽医学报,1995,15(2):105~111.

[10] 崔水保,王红东,于亮明,等.蛋白胨对仔猪副伤寒疫苗培养菌数和冻干后活菌率的影响[J].中国兽药杂志,2003,37(2):44~45.

[11] 康凯,姚文生.仔猪副伤寒活疫苗两种菌落的免疫效力比较试验[J].中国兽药杂志,2000,34(3):33~34.

[12] 王红宁,刘书亮,陶勇,等.规模化猪场致病性大肠杆菌、沙门氏菌药敏区系调查[J].西南农业学报,2000,13(1):84~91.

[13] 傅力,任娟,李瑾瑜,等.新疆某猪场的几株沙门氏菌及大肠杆菌对16种抗菌药物药敏性研究[J].新疆农业科学,2008,45(4):754~757.

[14] 马孟根,王红宁,余勇,等.猪源致病性沙门氏菌耐药基因的分析[J].畜牧兽医学报,2006,37(1):65~70.

[15] 杨保伟,盛敏,席美丽,等.沙门氏菌抗菌药物抗性机理研究进展[J].微生物学通报,2008,35(9):1479~1484.

[16] 王颖,王雪莹,代永魁,等.猪传染性胃肠炎的临床诊断及防治[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08(5):64.

[17] 孙凤娟,王俊江,猪传染性胃肠炎病的诊断与防制[J].中国猪业,2008(2):48.

[18] 于永胜,毕胜,赵海君.仔猪流行性腹泻的诊治[J].畜牧兽医科技信息,2008(7):80.

[19] 张俊,庞健,高宏.猪流行性腹泻的诊治[J].畜禽业,2008(1):22~23.

[20] 谢红玲,崔尚金,崔玉东.猪流行性腹泻及病毒研究进展[J].畜禽业,2008(1):10~13.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