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一名教育记者体会的乡村教育之变

时间:2024-05-31

● 王家源

我是一个教育口的记者,因为工作原因,到过不少乡村学校,深刻体会到了这些年因为国家政策的利好、乡村教师的付出,乡村教育所发生的翻天覆地的变化。

2018年,我跟着教育部的采访团来到河南省洛阳市新安县铁门镇高沟小学。这是一所只有80多个学生的乡村小规模学校,崭新的学校里,塑胶跑道、图书室、音乐教室、计算机教室一应俱全,跟城里的小学没什么两样。

而这平常的一切,对校长朱雪军来说,却是期盼已久的梦想。新学校建成前,朱雪军和5名教师在一栋老式两层教学楼和几孔破窑洞上课、办公。多年在乡村学校摸爬滚打,生活上的困难朱雪军早就习惯了,但因为条件苦,招不来新老师,学校课程开不齐,朱雪军忧心不已,他怕耽误了孩子。

2017年,新的高沟小学建成。开学典礼上,当着100多名家长的面,朱雪军哭了:“新学校修起来了。我一定把你们的孩子教好,这是我对你们的承诺。”短短一句话,他数次哽咽。

乡村小规模学校和乡镇寄宿制学校是教育体系的“神经末梢”,由于城镇化推进、乡村学校撤并、城乡教育质量差距等原因,这两类学校聚集着无力进城上学、贫困程度较深的弱势人群家庭的子女。切实解决这两类学校发展滞后问题,对办好公平优质的农村义务教育意义重大。

高沟小学所在的河南省,自2014年起着力对这两类学校进行改造。河南是人口大省,义务教育学校数、在校生数均居全国第一,这意味着,河南在乡村学校建设中取得的经验,在全国有示范意义。

乡村学校普遍存在教师老龄化严重、办学活力不足的通病,这是比教学硬件设施不足更难啃的硬骨头。

几年前,我在湖北十堰采访,听说有群90后教师把大山深处的郧西县六郎乡梁家川小学办得有模有样,便想去看一看。

从县城驱车,3个小时后,梁家川小学就显露在雨后雾气浓重的山顶。学校学生不足百人,7名教师中6名是90后。出生于1991年的校长何义稳大学刚毕业就来到梁家川小学,是学校几十年来的首批年轻老师中的一员。他说的一个细节令我印象深刻,来学校报到那天,因为担心老师们看这条件不好当场就走,时任六郎乡中心学校党总支书记的明金波借了辆车,开车迎接何义稳和另外两名老师。

年轻老师带来了网络教学、音乐、广播,还在学校栽下了太阳花、桂花树,校园文化生活和环境一下子多彩起来。他们还建起了学校的微信公众号,打开了外界了解学校的一扇窗。

只有深入乡村,才能更真切地体会政策是如何一步步改变乡村教育的。以2006年起实施的“特岗计划”为例,“特岗计划”为乡村学校补充了音乐、体育、美术、英语、信息技术等学科的教师,有效缓解了乡村学校因缺乏教师而无法开齐、开足课程的难题,显著改善了边远乡村学校教师老龄化的状况。

招来了留不住,是近年来围绕乡村教师常被提及的话题。在我看来,不是一辈子都在乡村任教才算奉献,他们把最珍贵的青春岁月留给了乡村里的那群孩子,足以让我们尊重和铭记。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