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31
曾经有段时间,“逃离北上广”成为风靡一时的概念。当然,在经济上行期内,年轻人窘迫于日常生活的无尽压力和上升路径的艰辛,便开始向往田园牧歌,逃得一时算一时。如今,在紧日子的阴影下,这种声音基本上已经销声匿迹,保卫工作和生活方式已经成为全部的任务,哪里还敢想着“去丽江浪一浪”呢?
然而,无论怎么说,北上广深的生活压力一直都在,宽日子也好,紧日子也罢,人们总是在奋斗与逃离之间彷徨。而这正好是都市圈的题中之意。所谓的都市圈,就是围绕着一个特大型的现代化都市,辐射出诸多卫星城市群,使之连成一个都市圈层。都市圈是任何一个国家是否实现市场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因为大多数的都市圈,往往会成为一个国家GDP产值的主要贡献者。纽约、洛杉矶旧金山(湾区)、伦敦、巴黎、东京、上海被称之为全世界六大都市圈,是世界最为重要的核心地带。
关于中国有多少个都市圈,从公认的千万级人口大都市角度而言,自然形成了24个都市圈。中国都市圈的生长也是基于本能的发展。改革开放之初,对于城市的发展并没有完整规划,北京、上海、广州都在各自发展,由于交通、住房、环境等问题,自然带动了周边地区生长,形成了互为依存的都市圈。如今,中国的城镇化人口已经达到了60%,而东部的特大城市人口普遍超负荷的情况下,都市圈的发展亟需进行科学的有秩序的规划。
都市圈生长的原始目标并非来自于经济发展的动力,而更多的是被动型的疏散作用。在早期的欧美大都市中,由于人口急剧增长,导致这些特大型都市普遍承受了难以化解的压力,包括人口密度、住房紧张、房价高涨、环境恶化、交通问题等多种城市病。而都市圈之所以能够快速发展,核心问题不仅在政府的推动,更在于生活中公众的需求。
大都市中普通市民的压力随着都市的生长越来越大,房价的飙升,通勤的困窘,职业的竞争和生活成本的增长,每一项都使许多人处在高度紧张状态之中,于是逃离北上广才成为一个热门话题。这也对都市造成了一些压力:如何继续维持对人才的虹吸效应?
为了缓解特大都市压力,周边城市开始有意识地建设分解和服务大都市的功能。比如,成为大城市的“后花园”。慢慢地,各国的都市圈往往成为规划型都市圈,有意识地建设围绕一个大都市的有机体。人口全部都积聚在中心城市中,这与都市圈的发展是背道而驰的。恰恰因为大都市本身的自然消化能力是有限的,过度聚集的人口又造成了房价的高企不下,以及生存环境的恶化与社会关系的失调。因此,都市圈的分流功能在减少人口密度方面就显得十分重要。
与此相辅相成的,便是都市圈的经济发展。周边中小城市应与大型城市形成有机经济体,而不是对大城市经济的复制。例如尽管洛杉矶是美国西部的特大型城市,但它的人口密度并不大,因为周边的城市群,包括硅谷的兴起,非常有效地分流了它的城市压力,因此,洛杉矶更多地成为商业、文化和旅游型的城市。
都市圈的形成,是中国改革开放最伟大的成就之一,由于它的出现,从而使人口城镇化成为可能。但是对于当下的都市圈建设而言,如何让中心城市与卫星城市变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不仅是一群城市的简单组合,更是一个极大的挑战。
都市圈并不是越大越好,而应该真正给生活在其中的人创造机会,缓解压力,制造幸福。有一天,当人们可以说,逃离北上广躲进都市圈的时候,它才是真正成熟的都市圈。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