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31
2021年最让人期待上映的体育题材电影,莫过于《独自上场》了。这部电影由陈可辛执导,因为讲述了网球名将李娜的人生故事,从立项开始就一直深受人们的关注。
李娜是中国体育史上的传奇人物,15年的职业生涯里,她共斩获9个WTA(国际女子网球协会)和19个ITF(国际网球联合会)单打冠军,包括两个沉甸甸的大满贯桂冠。她还是首位入选国际网球名人堂的亚洲运动员,被称为亚洲网球的代名词。
或许没有人想到,被大家公认为“好战敢言”的李娜,会用“被动”“瑟缩”“不自信”这样的词语来评价自己。在自传《独自上场》里,谈到童年时代,李娜写道:“我把所有业余时间都用在球场上,但这并不是我自己的选择。”
李娜的父亲曾是一名羽毛球运动员,因为家庭的负累,未能实现自己的冠军梦,便将希望寄托在女儿身上。5岁那年,李娜便被父亲送到体校学羽毛球,然而教练认为她肩膀太宽,手腕不够柔韧,并不适合打羽毛球。后来,体校的网球教练看中了她,父亲便将她送去学网球。
李娜的成长经历原本十分普通,但是她14岁那年,父亲突然去世,让她的“整个人生都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她意识到,网球是她“唯一的机会”,因为“好好打网球,拿全国冠军”不仅可以实现父亲的遗愿,也是帮母亲赚钱还债的途径。她形容那时的自己,“倔强、忧郁,坚硬得像块石头”。许多年后,儿时的网球场还会出现在她的噩梦里,站在网球场的底线上,网球会突然从四面八方呼啸飞来,她唯一能做的事情就是对抗,不停挥拍,一个个打回去。
心怀这种焦虑,李娜的球技突飞猛进。父亲去世几个月后,她第一次获得全国青少年冠军。1999年,17岁的她成为职业球员。一开始比较顺利,她在一系列重大比赛里获得好成绩,20岁时在中国排名第一,WTA世界排名第135位,被圈内人称为“天才”。然而就在该年,她因为不能忍受服用让她过敏的药物以及自由被限制,未经国家队同意突然选择了退役,并前往华中科技大学新闻专业就读。
退役求学的日子里,触动她的是电影《荆轲刺秦王》里的一句台词:“你杀了我。你不杀我,我就要一辈子跪下来乞食,日子不尊严。”李娜开始认真思考自由与尊严的意义,而在她过去的观念里,生活跟网球一样,只有黑与白。在网球比赛里,一分球与下一分球的间隙不得超过30秒,球员必须尽快决定,前进还是后退。对李娜来说,赢还不够,她要一直打到自己满意为止,直到突破体制的桎梏、身体的极限。
2004年,国家体育总局网球运动管理中心主任孙晋芳来找李娜谈话:“打球是你实现自己的手段,你为什么不为自己打呢?”
这句话让李娜重新燃起了斗志,她选择了当年重返赛场。在取得了一系列成绩之后,2009年,李娜在网管中心的允许下单飞。
单飞的效果是显著的。2011年6月4日,中国网球迎来了历史性的一天。在法国网球公开赛上,李娜获得了中国乃至亚洲的第一座大满贯单打冠军奖杯。那个夏天,超过1亿的中国人通过央视观看了她的夺冠直播,《新闻联播》罕见地用了3分钟来报道她夺冠的壮举。
然而接下来,风靡全国的“李娜热”让她陷入迷失。法网夺冠后那年的剩余赛季,她仅仅拿到7场胜利。网球媒体和球迷一片哗然,她第一次感受到了职业网坛的残酷。
2012年,李娜的教练换成了卡洛斯·罗德里格斯。他钦佩李娜“年过三十还能有改变的勇气”,他除了增加她的训练量,也试图提高她的心理素质。在美国辛辛那提公开赛中,卡洛斯告诉她:“网球就是关于抉择的运动……反复拷问自己,你想要什么?明确这个目标,就去做!不用犹豫,哪怕走点弯路。赢了就享受快乐,输了就承担责任。重要的是,不能逃避。”那一场比赛,鼓起勇气的李娜最终反败为胜。
2014年的墨尔本,李娜第三次打入澳网决赛,终于成为百年澳网第一个夺冠的亚洲人。她不再是过去的李娜了,获得第二次大满贯后,她对网球的感悟越来越深刻。“网球几乎每个星期都有比赛,我觉得我赚得最多的东西不是奖杯,而是输输赢赢之间的经历。”
这份感悟让她越来越从容淡定。2014年9月19日,她因伤病正式宣布退役。告别发布会上,记者抛出对她退役的质疑,她平和地回答说,不管她怎么做都会有人站出来反对的。她发布的那封退役信里,光致谢对象就列出了21条。这一次,官方和民间都不再掩饰对于李娜的认可和喜爱了。
李娜告别职业运动生涯的时候,教练卡洛斯曾告诉她:“不管是做女儿、母亲、妻子、朋友,你都要尽可能做好这份工作。”生活里李娜也有一套自己的冠军逻辑,她说:“很多人在面临选择的时候都会犹豫。我会想既然选择了,就把这条路走到底。”她的丈夫姜山也说:“有些人太聪明了,他们不会相信这个,但李娜傻,她信。”
说起姜山,人们早已熟悉网球场上李娜和姜山“妇唱夫随”的场景。李娜性格爽直,她会在场上怒斥丈夫,也会在赛后的演讲中公开表达对丈夫的爱。姜山在李娜的生命里扮演着许多角色:场上是教练和陪练,体能训练时是监工,生活中是丈夫和保姆,偶尔还要客串—下厨师或者保健医生。更重要的是,他弥补了李娜人生当中父爱的缺失。李娜的密友说,李娜有时就像姜山养的猫,姜山去和老朋友一起打牌时,李娜会坐在他身后静静地看,看着看着,就窝在沙发上睡着了。
李娜退役后,和姜山最重要的计划是追着每年的网球赛程玩一年。她拥有了普通人的幸福,她可以陪伴家人,可以度假旅行,可以养狗,当然还可以养育自己的孩子。“将来你做母亲以后,要记得,给孩子无限的情绪上的支持和认同。”张德芬作品《遇见未知的自己》里的这句话曾给过李娜心灵慰藉。那时候的她怎么也不会想到,未来的生命里会出现两个可爱的小天使。李娜和姜山商量过,以后女儿和儿子想做什么,“只要自己活得开心”,就够了。
在陪伴孩子长大的过程里,李娜自己也被改变了。退役后她很少再做关于网球的噩梦,唯一一次是梦到比赛回来丢了孩子,瞬间惊醒。对她而言,家庭和孩子是永远排在第一位的。当被问起捧起那个无数人梦寐以求的大满贯奖杯是什么感觉时,她说:“其实跟抱孩子差不多……不同的是,奖杯特别坚硬,但孩子非常柔软。”
李娜几乎以一己之力把亚洲职业网球往前推进了一大步。她退役后,一位外媒记者曾说:“想要在日后的国际网坛看到更多中国球员的身影,要踏踏实实从青训抓起。”
退役之后,李娜投身网球学校的事业中。对于办学,李娜一直有一个明确的方向。她的目标不是“培养下一个李娜”,而是让网球变成一种经历,他们的网球学校是为了那些“99%不能拿到冠军的人”办的。李娜对于网球学校的构想,某种程度上也是个人诉求的表达:自由选择。
李娜说,“我想让大家知道,不是安上‘运动员’这个标签后,就不可以做其他事情了。我们也可以多元化。”她到长江商学院入学,学习资源管理。“感受一下也挺好的”,去试试,吸收一下不同的东西。连她家的育儿嫂都知道,家里住着一个要干一番事业的妈妈——在两个孩子之间,这边喂奶,那边哄睡,还会在间隙时间拿出手机,学习英语单词。
李娜最初在国外获奖时,评委们喊她的英文名是“Na Li”(娜李)。但后来的评委们,学会了用中国的方式称呼她“Li Na”。纪录片里李娜说:“我是在中国拥有100多万同样名字,一个普通的、曾经的中国网球运球员。”实际上,她已成为世界体坛的模范人物。澳网冠军大坂直美不止一次说,李娜给了她许多宝贵的建议。无独有偶,当女排队长朱婷因出国打球而陷入纠结,《独自上场》给予了她一往无前的勇气。
如今的李娜,激励着很多平凡人逐梦,而她本人却开启了人生的新赛道,她在自传最后一个章节写道:“未来的路还很长,我不知道我要走到哪里去,也不知道能走多远,但我想,心有多远,脚下路就有多远。”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