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躲雨的诗意

时间:2024-05-31

正在乡间赶路,天边乌云密布,风骤起,人要赶紧奔走,躲雨是最当紧的事情。

旧时躲雨,在乡下人家的看瓜庵子,大雨浇下来的时候,会有草的清香,抑或雨点砸落大地的泥土腥香。雨若倾盆,下得久了,主人把大雨中洗得干干净净的西瓜摘下来一个,拳头砸开,大口啃食,雨中吃瓜,清爽备至,躲雨躲到有瓜吃,这是躲雨的福利。

也有大雨将至,还没跑两三步就雨落沃野的,没办法,只得把别人家麦秸垛掏出个洞穴,躲进去,雨停后,再帮主人家把麦秸塞回去。

那些在乡间做着营生的小贩,躲雨是常有的事情。我曾在一个夏日看到卖小鸡的小贩躲雨,推着条筐编成的鸡舍,鸡舍内是嘤嘤鸡崽,雨落下来,小鸡慌作一团,他把自己的衬衫脱下来,搭在自行车尾座上的鸡舍上,自己光着膀子在屋檐下躲雨,想起衬衫的前兜里有香烟,慌忙去“拯救”,好在才湿一丁点儿,用火柴点着一根,在屋檐下抽着。雨给屋檐造了一条雨帘,风吹来,卖小鸡的汉子打了个寒噤,猛抽几口烟,似乎总算是暖和了一些。雨过天晴,卖小鸡的汉子,从鸡舍上取下来衬衫,拧干了水,骑着自行车,吹着口哨,消失在彩虹跨越下的乡间小路。

我见过许多磨刀匠躲雨的样子,他们入神地望着屋外,你不知道他在看些什么,总之很安静。磨刀匠在别人家躲雨的时候,是免费帮别人磨刀的,闲着也是闲着。若是雨不停,主人家还会做一碗炝锅面给磨刀匠吃。这些吃千家饭的手艺人,手勤,心善,也乐观,他们的样子,我至今仍能回想起来。

旧时在乡间,谦辞中蕴含着“躲雨”。媒婆到某户人家去说媒,会问小伙的母亲对姑娘有什么要求。一般母亲会答“下雨天知道往屋里跑就行”。乡间有很多乐天派,大雨将至仍在外面干自己的事情,并不躲雨,还会说着俏皮话:“怎么淋湿的,就怎么帮我晒干!”

躲雨的“躲”字多有意思!躲=身+朵。让身体蜷缩成一个花骨朵。如此说来,躲雨多有诗意。

看过汪曾祺在昆明躲雨的作品《昆明的雨》,诗意又从容:“雨又下起来了。莲花池边有一条小街,有一个小酒店,我们走进去,要了一碟猪头肉,半市斤酒(装在上了绿釉的土瓷杯里),坐了下来,雨下大了。酒店有几只鸡,都把脑袋反插在翅膀下面,一只脚着地,一动也不动地在檐下站着……一棵木香,爬在架上,把院子遮得严严的。密匝匝的细碎的绿叶,数不清的半开的白花和饱胀的花骨朵,都被雨水淋得湿透了。我们走不了,就这样一直坐到午后。”一场雨,一个小酒馆,一碟猪头肉,半斤酒,且饮且等雨停,窗外木香花开着,鸡一只脚站着,把脑袋插在翅膀下,这是何等传神!

很多人看来,躲雨多是急促的,尴尬的,仓皇的,其实,躲雨也是安静的,诗意的,耐人玩味的。多年前在乡下,一场雨,乡间的少年躲闪不及,有的擎着一片荷叶,有的顶着向日葵,还有的,索性躲在芭蕉树下,雨打芭蕉,啪啪作响,芭蕉叶下蜷着躲雨的孩子。

我就是多年前那个芭蕉叶下的孩子。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