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31
韦雪华,刘存,王贵升,孙圣福,厉磊,兰邹然,李云岗*
(1.山东省威海市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中心 山东威海 264200;2.山东省动物疫病预防与控制中心(山东省人畜共患病流调监测中心)济南 250100;3.山东省临沂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 山东临沂 276000)
非洲猪瘟(African swine fever,ASF)是由非洲猪瘟病毒(African swine fever virus,ASFV)引起的一种以高烧、呼吸障碍和神经系统症状为主要特征的急性、烈性传染病,在家猪和欧亚野猪中具有极高的致死率[1]。尽管其感染宿主范围十分有限,且目前尚缺乏人畜共患病的潜力,但其对社会经济的影响非常大,给全球的养猪业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2]。非洲猪瘟不仅可以通过家猪、野猪自身之间进行传播,还可以通过家猪与野猪之间、无生命污染物(例如尸体、受污染的栖息地、饲养工具及其他机械媒介等)和有活动能力的节肢动物媒介(例如软蜱)等途径进行传播。在过去的十几年里,非洲猪瘟的传播速度和破坏性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不仅严重影响全球的养猪业,还影响了与其关系不大的行业,特别是亚洲的非洲猪瘟疫情,不仅肝素的供应、相关食品和糖果用明胶的供应受到影响,动物脂肪、兽皮和猪鬃的使用也受到严重影响。此外,错误的使用猪源性物品作为猪饲料的蛋白质来源,也对疫情起到了一种加速作用[3]。针对非洲猪瘟的防治,因为目前既没有获得许可的疫苗,也没有任何治疗方法,因此控制措施主要依赖于严格的生物安全体系构建。
非洲猪瘟的病原体是非洲猪瘟病毒,它是一种大型的双链线性DNA 病毒,是非洲猪瘟病毒科非洲猪瘟病毒属的唯一成员,目前尚未报道与之有较亲近关系的其他病毒属,且非洲猪瘟病毒是目前已知的唯一的虫媒DNA 病毒。非洲猪瘟病毒基因组长度约在170~193 kb 之间,根据毒株强弱略有差异,无内含子。ASFV 可分为24 个基因型,大约编码150~167 个病毒蛋白,成熟的病毒粒子大约编码68 种结构蛋白。非洲猪瘟的临床症状是高度可变的,取决于毒株的毒力、动物的年龄以及免疫状态。除了类似出血热的急性症状外,还可能发生慢性和亚临床病程,临床症状通常是非特异性的,包括高热、厌食、呼吸和胃肠症状、发绀、共济失调和急性死亡,怀孕的母猪可能会因严重疾病和高烧而流产。研究表明,欧洲(除撒丁岛外)和亚洲的致病毒株为基因II 型高度相关,在实验条件下基因II 型非洲猪瘟病毒对家猪和欧洲野猪均表现出高毒力,强毒株可引起急性甚至全急性症状,在7~10d 内死亡率高达100%。非洲猪瘟病毒尚未发现人畜共患病的可能性,也没有迹象表明这种情况可能发生改变,不太可能发生人畜共患病的原因之一是病毒DNA 聚合酶和病毒编码的碱基切除DNA 修复系统的精确校对,导致非洲猪瘟病毒的低突变率和基因重组的可能。
非洲猪瘟的宿主范围非常狭窄,仅以野猪或家猪为唯一宿主,钝缘属软蜱为其有效的节肢动物传播媒介。非洲猪瘟起源于撒哈拉以南的非洲,在非洲疣猪和钝缘属软蜱之间以一种古老的森林循环方式传播,这也使得非洲猪瘟病毒成为唯一的DNA 节肢动物传播病毒。非洲猪瘟病毒、非洲疣猪和软蜱之间保持稳定的生态循环平衡,在这种独特的生态位中,非洲猪瘟病毒可以持续很长时间而不会引起非洲疣猪以及其他非洲野猪(尤其是丛林猪)出现症状或者死亡。然而,任何通过蜱虫或其他污染物将该病引入家养猪产业的行为都会导致严重的多系统疾病,例如急性猝死、高烧、皮肤和内脏器官出血等,并具有极高的致死率。
一旦引入家养猪群,病毒就可以在不需要任何节肢动物媒介的基础上进行传播。非洲猪瘟病毒不仅能够通过受感染和易感动物之间的直接接触进行传播,例如呼吸道传播或者破损的伤口;也可以通过间接接触受污染的物体或饲料进行传播,受污染的猪肉(泔水饲养)和血液制品作为蛋白质来源在非洲猪瘟病毒的传播过程中也发挥重要作用[4]。此外,防护服、运输车和兽医设备(例如疫苗手枪)等污染物也可作为传染源。在野猪栖息地,尸体是维持感染周期的关键。此外,持续的病毒携带动物也被认为是病毒持续感染的一个重要因素,研究表明非洲猪瘟病毒的基因组可以在活的动物体内存活相当长的时间,在没有真正的中和抗体情况下,在携带动物体内能够分离非洲猪瘟病毒的时间大约持续60~70 d,甚至更长的时间(100 d)都能够检测到病毒基因组。在监测行为中,一般我们仅把在病原体检测中呈阳性的动物视为处于感染早期阶段的动物,但是从其他试验数据看,这可能是已经感染了有3~10 d,毫无疑问,感染早期阶段的动物会传播病毒。
非洲猪瘟病毒是目前已知的唯一虫媒DNA 病毒,能够通过节肢动物尤其是钝缘属软蜱进行传播,持续感染的软蜱也是导致家猪感染非洲猪瘟的重要传染源。虽然到目前为止,尚无明确的证据显示软蜱对当前非洲猪瘟的流行是否发挥主要作用,但包括腐肉捕食者、鸟类和吸血节肢动物在内的机械性媒介均具很大的有争议性。目前尚缺乏关于食肉动物和鸟类的详细研究,但非洲猪瘟病毒不能在胃肠道的条件下存活,因此这些动物可能并不是病毒的宿主。研究表明,引入蜱虫和苍蝇的猪场会导致圈养猪感染非洲猪瘟,准确地说,这些研究只表明高度污染的物体可能是感染源,并无法证实确实是节肢动物特殊的传播功能。猪场的苍蝇本身与非洲猪瘟研究有关,因为多年前苍蝇就被证实可在一定时间内携带传染性病毒,并能进行机械传播。但是,猪场的苍蝇通常不会飞很长的距离,因此对全球非洲猪瘟的传播贡献不大。但在另一项研究中,来自感染非洲猪瘟猪场附近的节肢动物中发现的该病毒的基因组可以证实节肢动物在非洲猪瘟病毒传播过程中的媒介作用。
非洲猪瘟病毒能够跨越短距离进行长距离传播的重要传播途径是人类活动。在全球物流和贸易互助的背景下,由于人类的参与,非洲猪瘟具有了跨越短距离进行长距离、巨大跨距甚至席卷全球的传播能力。有报道称用飞机的厨余垃圾中的肉类饲喂生猪引起非洲猪瘟感染,非洲猪瘟在全球范围内扩散的状况也能说明,非瘟疫情可以在较长距离产生跳跃式传播。非洲猪瘟病毒在肉制品(如香肠)中能够存活数周或数月,虽然加热能使肉制品中的非洲猪瘟病毒失去活性,但若其他加工环节存在加热不完全,会导致病毒可能不会被立即灭活,病毒就会随着受污染的肉制品流入市场,产生一定的传染性。此外,被病毒污染的其他物品,例如衣物、手套和运输车辆等,也会随着人类的活动的进行,间接导致猪的感染。
在非洲猪瘟的早期预警、及时干预和监测方面,快速可靠的诊断技术至关重要。最佳检测方法应能检测所有非洲猪瘟病毒基因型和突变毒株,对受感染动物的检测应具有高敏感性和特异性,应根据世界动物卫生组织指南进行验证,操作简单,能迅速给出结果,应能以合理的成本随时提供,应适用于大批量的检测[5,6],很明显,并不是所有的检测技术都能同时得到满足以上要求,因此,我们在开发检测技术时应该合理评估所实施检测方法的优缺点。基于上述要求,目前全球制造商普遍用于诊断非洲猪瘟的检测方法主要有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和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目前qPCR 方法仍然是早期监测ASFV 感染的主要方法,市县级兽医检测中心和屠宰场基本配套了相关的仪器设备,具有筛查和确诊非洲猪瘟病毒的能力。在血清学检测方面,基于p72 的阻断ELISA、基于p32 的竞争性ELISA、基于p72、p62 和p32 混合抗原的间接检测系统均能对非洲猪瘟抗体进行监测。
在大多数有大量生猪生产的国家,一般都存在有约束力的监测和控制法律。控制措施主要依靠及时和可靠的诊断、无害化处理受感染的猪群、划分封锁区域、限制猪群移动以及溯源可能的接触者。目前针对非洲猪瘟病毒,尚无有效的治疗方法,虽然目前国际上有部分非洲猪瘟疫苗的使用报道,例如灭活疫苗、弱毒疫苗甚至病毒载体疫苗等,但都因为存在不同的安全性隐患,例如疫苗毒力风险较大、副作用比较明显、疫苗的免疫效果比较差等问题并未在全球推广使用[7]。因此面对非洲猪瘟防控这一难题,对于保护效果较高的可靠的商品化疫苗的期待短时间内可能无法现实,所以对于非洲猪瘟的有效防治措施更多的在于构建强大的生物安全体系,尽可能的阻断病毒的各种传播途径。
在缺乏疫苗的情况下,生物安全是预防非洲猪瘟传入和传播的关键。采用“全进全出”制度,所有入场的工作人员,其所穿戴的衣物必须在进行雾化和紫外线消毒之后方可入场。大门口设置消毒池对外来车辆进行消毒后方可进入,同时猪舍内所有的器具包括料槽、水槽等都必须进行严格的消毒后方可再次使用。最好禁止场外人员进入猪场和猪舍,不同的猪舍养殖人员之间坚决不允许互相串舍行为。定期对猪舍进行全面的带猪消毒,对猪舍内的所有物品、猪体、环境等喷洒一定浓度的消毒液或进行整体熏蒸消毒,特殊情况下使用火焰消毒机进行灼烧。消毒的时候正确选择适合自家猪场的消毒药物,例如灭菌能力强、熏蒸消毒效果好的消毒剂,为避免病毒对常用消毒剂产生耐药性,最好交替使用不同的消毒剂。对于猪舍内产生的粪污,必须认真仔细清理并消毒。禁止猪源性物品进入猪场,严禁使用添加猪源性物品的饲料,必要时对购买的饲料进行非洲猪瘟病毒存量检测从而避免由饲料可能引起的猪场感染。定期扑杀并消灭猪场外围环境中的苍蝇、老鼠等,坚决阻止老鼠进入猪舍内部,对于猪场外的鸟类进行驱赶,禁止其飞进猪舍内部。
目前,世界上仍有许多地方有小规模的生猪生产,通常是供自己消费。在这些环境下,生物安全性较低,泔水喂养是散养户猪场的常见做法。因为非洲猪瘟在早期感染阶段出现的症状很容易与其他疾病混淆,而家庭养殖和小型养殖场的生物安全措施十分不健全,这就很容易导致非洲猪瘟在早期感染的阶段不易被发现或较难及时诊断。而当感染动物出现明显的临床症状之前,其血液中已经含有大量的病毒,并具有极强的传播能力,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防控的难度。总而言之,完善猪场的生物安全措施是目前防控非洲猪瘟最有效的途径。
面对非洲猪瘟疫情,在没有特效疫苗的情况下,必须更加注重加强传统的控制措施阻断病毒的扩散,如早期发现、严格的卫生防疫和生物安全措施、消杀受感染农场、流行病学追踪和野猪控制计划等。尽管如此,非洲猪瘟疫情在我国仍然时有发生,因此更早期的诊断技术和研发安全有效的疫苗是未来遏制非洲猪瘟的亟需手段。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