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31
沈燕飞
(沂南县辛集畜牧兽医站 山东临沂 276300)
夏季环境潮湿闷热,蚊蝇等吸血昆虫大量繁殖,是猪群发生多种疾病的高发期;特别是弓形体与附红细胞体为主的血液原虫病,感染尤为突出[1]。猪群感染血液原虫病后,临床上主要表现为体温升高(41℃左右)、稽留热、全身发红、食欲减退、全身感染等症状;另外,还可与猪瘟、圆环、链球菌等病原混合感染。血液原虫病不仅增加其他疾病的病情与防治疾病的成本,还增加了猪群的发病率与死亡率,进而给养殖户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本文通过介绍血液原虫病的危害,病原特性以及症状,进而总结了防控本病的综合措施,以期降低猪群的发病率及死亡率,减少养殖户的经济损失。
血液原虫病在猪群中主要有两种病原,即弓形虫、附红细胞体,均为人兽共患病;其中弓形体病的病原是刚第弓形虫,简称弓形虫,猪群临床症状主要是高热不退、稽留热(41~42℃)、神经症状、呼吸急促、气喘,还可引起仔猪死亡和怀孕母猪流产、死胎、弱仔、胎儿畸形等临床症状[2],又称弓浆虫病或弓形虫病,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为慢性病例。而附红细胞体病的病原为附红细胞体;主要的寄生部位是猪的红细胞表面;最终引起猪机体高热不退或者低温、黄疸性贫血、背部点状出血、有铁锈色分泌物、可视黏膜苍白、母猪流产等症状[3],目前常见的为慢性型与温和型以及与其他疾病混合感染的病例。
弓形虫在猪体内主要是集中在细胞内部,主要侵害组织为猪只的脑髓、胚胎。因此,可对神经系统造成巨大的危害,导致患病猪意识障碍,神经反应迟钝,严重病例还会导致视网膜等位置发生炎症,进而引起失明。另外还可以使得猪呼吸系统受损,引起咳嗽、气喘、呼吸困难,最终导致呼吸衰竭而死亡。本病还会导致母猪出现无名高热,进而引起流产、产死胎等情况出现,及时顺利分娩后,仔猪生长缓慢或者出现其他不良的表现;分娩的死胎经过剖检,可发现胎儿肝脏、全身淋巴结以及肠系膜等病变;其中肝脏表面有白斑或坏死灶,肠系膜上可见扁豆样坏死灶以及淋巴结肿大等症状[4]。
由于病原主要侵害猪只体内的红细胞,寄生在红细胞外表面,进而会导致红细胞形态改变、寿命减少,甚至引起红细胞破裂、溶血,最终引起贫血。附红细胞体的寄生导致红细胞数量骤降,进而引起机体氧气供应不足,导致新陈代谢减慢,营养合成受阻,抗病能力下降。氧气运送量降低,会导致心血管系统出现代偿性增强,最终引起心血管系统衰竭;引起机体死亡。血红细胞破裂以后,释放出大量的胆红素,增加肝脏的代谢负担,同时大量蓄积在胆管、肝脏中,进而形成结晶体,最终引起肝脏衰竭;同时影响肾功能,导致肾脏受损。而且红细胞的大量减少,使其免疫调节、清除、黏附功能遭到破坏,进而使得体内抗原异物及抗体复合物蓄积,导致机体免疫功能下降,继发感染率增高。另外,附红细胞体可对疫苗免疫产生干扰,导致免疫失败,而且干扰作用会随着感染程度的加深而更加显著。有研究表明,仔猪感染附红细胞体后,红细胞的免疫功能、机体其他免疫细胞的功能及体液免疫功能均会受到不同程度的抑制,进而严重影响其他疫苗免疫的效果[5]。
弓形虫是原生动物门、孢子虫纲的一员。虫的生活史需要经历五个阶段,即滋养体阶段、包囊阶段、裂殖体阶段、配子体阶段以及卵囊期[6]。弓形虫的宿主有两种,即中间宿主、终末宿主;其中滋养体阶段与包囊阶段常存在于中间宿主体内,而裂殖体阶段、配子体阶段以及卵囊期这三个阶段仅存在于终末宿主体内。弓形虫的中间宿主很多,目前已知有包括人类、哺乳动物及鸟类在内的200 多种中间宿主。而终末宿主只有一个,为猫科动物(主要为猫)。弓形虫的中间宿主体内只有无性生殖,并且常会导致宿主出现全身感染,而有性生殖仅存在于终末宿主的肠黏膜上皮细胞内,常引起宿主出现局部感染。游离在宿主细胞外的滋养体的形态一般有两种,即月牙形或者弓形,而位于细胞内的滋养体通常为梭形。宿主感染滋养体感染会引起宿主急性发病,常在宿主的腹水中发现处于繁殖阶段的各种形态的虫体,常见形态有卵圆形、柠檬状、圆形以及不规则形状(出芽时)等。当动物免疫力较强时,少量虫体只能寄生在眼、脑内及骨骼等部位,此时虫体会产生一些物质在虫体周围,从而将虫体包裹在内形成包囊,而此时状态可在宿主体内长时间存活,甚至是终生存活。
血样经过染色后,在显微镜下镜检,可在红细胞周围发现一轮类似淡蓝色宝石状的物体,即为虫体。虫体的形态多种多样,常见的有六种,即环状、杆状、S 状、哑铃状以及卵圆形与逗点形,大小在0.1~2.6μm 之间;虫体内没有细胞常见的细胞核与细胞器,仅有类似的类核糖体(显微镜2,800 倍以下),下有微管(透镜下观察),是原核生物[7]。虫体的增殖方法有三种,即出芽增殖、裂殖法以及二分裂法等。目前大部分研究人员认为虫体增殖的部位是在骨髓,但尚存较大的争议。另外附红细胞体发育过程中,形状和大小会根据动物的种类以及免疫力的强弱发生改变。附红细胞体对化学消毒剂及干燥的环境抵抗力很低,一般的消毒剂(比如0.5%石碳酸,正常温度下,3h 使其死亡)均能使其死亡;但对低温具有很强的耐受性;在5℃的环境中可存活15d,在冰冻的血液中可存活1 个月,而在-79℃的环境中,存放于含有15%甘油的血液中可存活80d,在冻干条件下甚至能够存活长达765d。
弓形体常以包囊的形式存在于感染猪的组织中,并存活时间很长,且不影响感染猪只的生命,一旦暴发,迅速感染全身。其易感动物很多,但在猪群中感染不分品种、年龄、性别;但以中小猪多发。且多为隐性感染与混合感染,猪群应激后引发本病。本病无明显的季节性,但在闷热潮湿夏季多发(7~9 月份)。本病在猪群中传播的方式主要为垂直传播与水平传播;前者主要是仔猪通过胎盘、脐带血、子宫、产道以及母猪的乳汁进行感染;而后者又可以分为通过消化道感染以及呼吸道与皮肤伤口感染。
附红细胞体发病无明显的季节性,但常在高温高湿的夏季多发,而冬季相对较少。附红细胞体的宿主较为广泛,除去野猪不感染外,像猪、牛羊等哺乳动物及人类均可感染。而且不同年龄阶段、不同品种以及公母猪群均可感染附红细胞体;但其中死亡率较高的猪群是仔猪、中小猪群,母猪感染也比较严重;而仔猪中发病率与死亡率最高的是哺乳仔猪。本病传播途径有多种,但主要有血源性传播以及垂直传播两种;其中前者主要有蚊蝇等吸血昆虫叮咬引起的感染,猪只相互打架争斗,引发流血,进而相互舔食后感染,再者人类的一些错误的操作引起的感染,比如人工授精、手术器械及注射针头被污染等。另外,如果母猪感染后,可通过胎盘、子宫、哺乳等垂直传播给仔猪。目前,如果猪群抵抗体强,饲养管理条件良好,附红细胞体感染后不会呈现急性病例。
弓形体治疗选择的药物主要为磺胺类药物,比如磺胺嘧啶钠注射液(50~100mg/kg·bw)、磺胺间甲氧嘧啶钠注射液(50mg/kg·bw)以及复方磺胺间甲氧嘧啶注射液(10mL:磺胺间甲氧嘧啶1g+甲氧苄啶0.2g,0.2mL/kg·bw)等药物进行个体治疗;首次使用药量加倍,并且2 次/d,连用5~7d。对于发病超过5d 或者慢性病例等,需要间隔1 个月重复治疗一次。对于大群来说,需要使用磺胺类药物拌料或饮水,连用5~7d,酌情可增加使用天数,同样可间隔1 个月左右重复用药5~7d。另外,磺胺类药物大量使用,容易产生结晶尿,因此,需要辅助使用VC 或者小苏打,减少结晶尿的形成。
附红体治疗选择药物主要有多西环素、长效土霉素、磺胺间甲氧嘧啶钠以及三氮脒等;其中多西环素可与磺胺间甲氧嘧啶呐混合拌料,连用5~7d;长效土霉素与恩诺沙星等混合进行母猪的注射治疗,而仔猪与育肥猪治疗首选药物为三氮脒,与磺胺间甲氧嘧啶呐混合注射治疗,可增加治疗效果。当然,以上药物均可选择针剂或者散剂,分别进行注射治疗或大群治疗。另外,中药组方:槟榔、使君子、苦楝皮、雷丸等均可对弓形体与附红细胞体有较好的治疗与预防效果。
1)饲养管理:猪场最好采用自繁自养模式进行养殖,而仔猪采取分批次、全进全出进行饲养管理;每个批次结束后,需要严格消毒后方可转入下一批次猪群。每个批次饲养密度要适中,并保持良好的舍内环境,保证猪群良好的生长环境。猪场如要外购种猪或者仔猪时,需要提前进行弓形体与附红细胞体的检测,结果为阴性方可进场,同时,在猪场内设立隔离猪舍,引进的种猪或者仔猪隔离饲养1 个月,再进行一次病原检测,阴性方可进行混群。另外,猪场禁止饲养猫,一旦猪场内出现猫,则立马进行驱离或者捕获送走。
2)加强检测:猪场猪群,特别是母猪群,要定期进行弓形体与附红细胞体的检测,一旦发现阳性猪只,及时进行隔离,严重者及时淘汰;减少虫体的传播。
3)消毒与防护:一旦发生本病,首先对病死猪及其污染物等进行彻底消毒,比如使用2%~3%氢氧化钠溶液喷洒、生石灰深埋以及焚烧等无害化处理方法进行处理;发病猪舍内外进行程序消毒(氢氧化钠浸泡、冲洗、再浸泡、再冲洗、过氧乙酸等消毒液消毒、空24h、冲洗、甲酚皂消毒,空7d)。而猪舍内的设备消毒方式与整栋猪舍一致,最后可使用氢氧化钠热溶液冲洗或者进行火焰消毒。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