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论马克思“自由人联合体”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时间:2024-04-24

张旭

摘 要: “自由人联合体”是马克思为人类未来构建的理想社会形式,是基于历史唯物主义对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从理论溯源出发,首先考察“自由人联合体”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即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为“自由人联合体”思想的萌芽提供肥沃土壤;在思想层面,“自由人联合体”思想是对古希腊古典城邦思想、德国古典哲学思想、英法空想社会主义思想的批判继承。在此基础上,从政治解放、经济解放和人的解放三个层面阐述“自由人联合体”的理论框架。最后,论述的“自由人联合体”思想当代启示,“自由人联合体”是人类历史发展的必然,为新时代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了理论指导,彰显时代意蕴。

关键词: 马克思;自由人联合体;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人类命运共同体

中图分类号: F24      文献标识码: 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3.06.041

1 “自由人联合体”思想的历史考察

1.1 “自由人联合体”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

1844年工业革命的兴起使资本主义生产力得到飞跃发展,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和资本主义制度随之确立。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中写道:“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随着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产生两大新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资产阶级是剥削阶级,掌握大量的生产资料和社会财富,为追求个人利益,不断加大对无产阶级的剥削和压迫;无产阶级占有较少生产资料,不得不靠出卖劳动力维持生活。这决定了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处于对立状态。此外,在资本主义社会中,社会生产处于无政府状态,资本家盲目追逐利润、扩大生产规模,导致生产过剩,引发周期性的经济危机。随着经济危机的频繁爆发和程度加深,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矛盾日益尖锐,在这种情况下,欧洲先后爆发法国里昂工人运动、英国宪章运动、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工人运动使无产阶级的革命意识和政治意识逐渐增强,无产阶级渴望从资产阶级的统治下解放出来,建立一种能够代替资本主义社会的、没有剥削和压迫社会形式。马克思“自由人联合体”的思想就是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提出,它是缓和资本主义社会矛盾,满足劳动者对美好生活向往的一种理想社会形态。

1.2 “自由人联合体”思想的理论渊源

(1)古希腊“城邦共同体”思想。

古希腊“城邦共同体”思想是马克思共同体思想的理论来源,代表人物有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柏拉图在《理想国》中对城邦共同体思想进行过详细论述。首先,城邦共同体的建立源于对物质生活的追求,每个个体不能自给自足,需要联合起来通过社会分工获得自己所需的生存资料,这样就自发形成共同体。其次,城邦共同体的建立以正义为原则,共同利益是城邦建立的基础。最后,城邦共同体由三大阶级组成:统治阶级、武士和被统治阶级。哲学家是统治阶级,能进行理性思考;武士的职责就是维持城邦秩序;被统治阶级也就是普通民众,进行劳动生产,为城邦创造财富。如果各个阶级各司其职,从事适合自己天性的工作,那么这个城邦就是正义的城邦、善的城邦。亚里士多德批判继承柏拉图的理想国思想,在《政治学》中详细阐述构建理想城邦的思想。首先,人是天生的政治动物,人的天性决定人不习惯于单独生活。如果离开城邦这个整体,人就不再是真正的人。马克思认为人的本质属性是社会性,人的发展与社会发展息息相关,这一点与亚里士多德关于人的认识有相似之处。其次,至善是城邦共同体的最高目标。“共同体是某种达到共同善的关系结合,为了某种共同善而组合成立的。”“至善”就是为全体人民谋幸福,置于个人“善”之上。最后,把中产阶级作为统治阶级,反对柏拉图将哲学家作为统治阶级的观点。中产阶级生活最为稳定,是连接上层精英和下层民众的中间阶级,能够平衡社会资源的分配,兼顾各阶层的利益,是最理想的执政阶级。

(2)德国古典哲学的自由共同体思想。

康德是德国古典哲学的奠基人。康德扬弃西方契约理论,在《纯然理性界限内的宗教》中, 提出道德共同体是共同体发展的更高阶段。这一共同体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共同体成员只有遵守道德秩序才能获得自由,共同体才能实现良性发展,成为真正自由的共同体。“从作为共同体的臣民的人们之间的平等这一理念中可以进一步得出这个公式:每个共同体的成员都必须有权达到每一个臣民凭借其天赋、勤奋与好运所能获得的地位。”康德强调建立强制性法律保障成员自由发展的权利。康德肯定了人所具有的道德意识,但把道德共同体的实现建立在形而上学的基础上,认为凭借个人的理性意志和道德自律就能实现自由,缺乏现实条件。

黑格尔是德国古典哲学的集大成者,他关于共同体的思想体现在《法哲学原理》和《精神现象学》中。黑格尔借助绝对精神分析国家问题,把国家看作一种伦理理念,把伦理理念的显现划分为家庭、市民社会、国家三个阶段。国家是伦理理念发展的最高阶段,不是订立的契约,也不是现实的国家制度,是精神层面的理念。国家与市民社会不同,在市民社会中,个人利益至上;国家以整体利益为目标,是个人相互斗争、相互承认形成的实体。国家是家庭和市民社会的统一,国家决定市民社会,当个人成为国家伦理共同体中的一员时,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马克思批判继承了黑格尔的思想,认为黑格尔关于国家伦理共同体的思想是唯心主义的产物,“把国家的自在自为地存在着的普遍东西同市民社会的特殊利益和需求对立起来”,颠倒了国家与市民社会的關系。

(3)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对未来社会的美好构想。

空想社会主义是马克思“自由人联合体”思想的直接理论来源。19世纪是空想社会主义发展的鼎盛时期,不仅在理论也在实践上对共同体思想进行了深入研究,代表人物有圣西门、傅里叶、欧文。

圣西门认为人类社会是一个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历史过程,先后经过原始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最后建立“实业制度”。 资本主义社会只是社会发展的一个历史阶段,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的各种弊病也会逐渐暴露,最终会被更高级的社会制度所代替。圣西门认为在未来社会,实业家、学者作为管理阶层制定法律,实行按劳分配、计划经济。此时他认识到经济是政治的基础,随着经济的发展,国家逐渐消亡,进入“实业制度”阶段,在这里,每个人都是自由、平等的,各尽所能,实现全面发展。马克思肯定了圣西门对资本主义的批判和关于人全面发展的思想,为未来理想共同体建构提供了借鉴。

傅立叶批判资本主义制度,指出这个“文明制度使野蛮时代每一以简单方式犯下的罪恶,都采取了复杂的、暧昧的、两面的、虚伪的存在形式”。资本家把劳动者当作生产工具进行压迫和剥削,社会化大生产和生产的无政府状态之间的矛盾导致周期性经济危机,只有消灭这一制度才能解决资本主义的各种矛盾,取而代之的是“和谐制度”,在这个社会形式中,人民物质生活需求极大满足,城乡差别、体力劳动和脑力劳动的差别消失;妇女实现解放;人们自愿参加劳动。马克思关于劳动是人类生活第一需要的观点就是在这一思想的基础上提出的。

欧文全面批判资本主义制度,认为强制性分工使人失去自由,私有制使资本主义矛盾越来越尖锐,资本主义已经没有存在的价值,取而代之的是“新和谐公社”。“这种理想社会的形式应该和傅里叶设想的‘法郎吉一样,都是社会的一个基础单位,主张生产资料公有制和按需分配”,在这个共同体中,每个人享有自由、平等,联合劳动,各尽所能,为社会发展做贡献。此外欧文还主张婚姻自由,重视教育。欧文关于“新和谐公社”的构想给马克思“自由人联合体”的实现路径提供了启迪。

2 马克思“自由人联合体”思想的精髓

2.1 政治解放

(1)对“虚幻共同体”的批判。

马克思并不批判“共同体”,强调“只有在共同体中,个人才能获得全面发展其才能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在共同体中才可能有个人自由。”他批判的是“虚幻共同体”。所谓的“虚幻共同体”是指代表统治阶级特殊利益的国家,特别是资本主义国家。统治阶级宣扬共同体理论的目的是为建立国家这一“虚幻共同体”提供理论依据,禁锢被统治阶级的思想。 “虚幻共同体”的产生是由私有制和社会分工决定的,“在分工的范围内,私人关系必然地、不可避免地会发展为阶级关系,并作为这样的关系固定下来”,产生不同的阶级利益,于是统治阶级借助于国家维护自己的利益,个人的独立自由发展受到限制,不能成为共同体中平等的一员。尤其在资本主义社会,国家打着维护共同利益的旗号掩盖资本主义的剥削和压迫,阶级矛盾日益尖锐,无产阶级渴望建议一个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社会,这一社会形式就是“自由人联合体”。

(2)未来理想社会的建构。

马克思指出“虚幻共同体”以私有制和社会分工为经济基础,只有生产力高度发展才能消灭社会分工过渡到共产主义社会即“自由人联合体”。因此,无产阶级首先要通过革命夺取政权,消灭私有制,建立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这时的国家代表广大人民的利益,社会生产力有所提高,但社会分工还没有消失,人还没有实现真正的自由,这一时期是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在生产力获得极大发展,物质财富极大丰富后就进入共产主义高级阶段,在这里,社会分工消失,没有剥削和压迫,每个人劳动自由,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得到极大满足,自由支配的时间增多,为实现个人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每个人自觉遵守社会准则,是社会中自由平等的一员,作为阶级矛盾调和工具的国家消失,“自由人联合体”建立。

2.2 经济解放

(1)消灭私有制,重建个人所有制。

马克思肯定了私有制在资本主义战胜封建主义、推动生产力发展方面的积极作用,但它的消极方面是主要的。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私人占有之间的矛盾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贯穿资本主义发展始终。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资本家凭借其占有的生产资料剥削和奴役劳动者,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对立日益尖锐。要想解决这个矛盾,无产阶级要联合起来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消灭资本主义私有制代之以社会主义公有制,“无产阶级革命就是使自己上升为统治阶级,在发展进程中把全部生产集中在联合的个人手里。”当社会财富掌握在无产阶级手中时,作为资本主义制度基础的私有制被消灭,资本主义走向灭亡。

在消费资料的分配方面,马克思要求重建“个人所有制”,也就是实行按劳分配,反对平均主义。“资本主义所有制是个人的以自身劳动为基础的私有制的第一否定。但资本主义生产,又以一种自然过程的必然性,造成它自身的否定。这是否定之否定。这种否定,并不是恢复劳动者的私有制,它将以资本主义时代已有的造诣为基础,以合作及土地与生产手段(由劳动所生产的生产手段)的共有为基础,建立一种个人的所有制。”在自由人联合体中,重建个人所有制就是建立“联合起来的社会的个人所有制”,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和劳动社会化的基础上,是每个人获得自由平等的条件。

(2)实现劳动自由。

在资本主义社会,私有制和社会分工造成阶级利益的对立,出现异化劳动,异化的主体不仅有劳动者还有资本家,即劳动者靠出卖劳动力维生,被迫从事某种固定化的劳动,个人发展受到限制;资本家盲目追逐利益,忽视自身的能动性,成为资本的雇佣。但异化只是某一历史阶段的产物,会随着私有制和社会分工的消失得到扬弃。劳动自由只有在自由人联合体中才能实现,这是因为在共产主义的初级阶段,尽管社会成员共同占有生产资料,但在消费资料的分配方面实行按劳分配,不劳动者不得食。只有在生产力高度发展、物质财富极大丰富的共产主义社会,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对立消失,劳动成为每个人实现自我价值的手段,劳动自由才得以实现。劳动自由表现为自由自觉地活动,是一个主动、愉悦的过程,是展现本質力量的过程,人与人之间不再是依附关系,而是互相需要、延伸自己力量的关系。

2.3 人的解放

(1)人不是“抽象的人”而是“现实的人”。

马克思之前的哲学家把人理解为“抽象的人”,这属于唯心主义哲学的范畴。“个人被抽象地描绘成一种既定的人,有着既定的兴趣、愿望、目的、需要等;而社会和国家则被描绘成或多或少满足个人要求的实际的或可能的社会安排体系”。人独立于社会环境,社会和国家没有自身的价值,仅仅是满足人的需要的手段。“抽象的人”使人顺从资本主义体制加剧阶级分化和剥削。 马克思对此进行了批判,提出人不是“抽象的”而是“现实的”。“现实的人”是历史发展中的人。不同的历史阶段人的本质有不同特点,人的生存和发展受到历史条件的限制,随着历史的发展不断调整。“现实的人”是社会关系中的人。人不是孤立的个体,在从事生产活动过程中与他人结成各种社会关系,在社会交往和社会活动中实现个人价值,最终过渡到终极意义上的“自由的人”。“现实的人”是劳动实践的人。人具有自然属性,是自然界的一部分,人和动物的根本区别在于人具有意识以及意识支配下的自由活动,人为了获得生活资料必须同自然发生关系并进行劳动,劳动是人的本质属性,劳动创造了人。

(2)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自由人联合体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最高目标,在那里,国家和阶级消亡,共同利益和特殊利益实现统一,生产力高度发展、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使人获得自由全面的发展。马克思关于人自由全面的发展包括以下四方面内容:一是生产资料联合占有,生活资料按需分配,人的需要得到充分满足,包括生存需要、享受需要和发展需要,摆脱共同体对物的依赖和对人的依赖,人不再以抽象的货币衡量自己的财富;二是每个人可以按照兴趣、喜好从事生产活动,人的创造性得到发挥,劳动能力即体力和智力得到全面发展;三是每个人自由支配的时间增多,交往范围扩大,社会关系得到全面发展,这时人的交往建立在真诚互助的基础上,人在交往中看到自己的不足,并在他人的帮助下完善自我才能,改造世界的能力得到提升意味着自我价值得到提升;四是每个人可以按自己的意愿自由主导、自由支配,自己掌握未来发展的方向,主体性和自主性得到展现,人的个性自由得到充分发展。

3 马克思“自由人联合体”思想的当代启示

3.1 对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启示

(1)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执政理念。

马克思认为人的发展经历了三个阶段:对物的依赖、对人的依赖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只有在第三阶段人才能获得真正的自由。以人民为中心,一是强调发展为了人民,中国共产党始终把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增强人民的获得感,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彰显人民立场,具有全局性。二是强调发展依靠人民,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离不开劳动人民的实践,要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激发人民的首创精神,汲取人民的智慧和力量。三是强调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人民群众是经济发展的受益者,要聚焦弱势群体,实现发展成果全覆盖,缩小贫富差距,打赢脱贫攻坚战,促进共同富裕,这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具有时代性。

(2)注重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发展。

“现代的社会不是一个坚实的结晶体,而是一种能够变化并且经常处于变化过程中的机体”。社会是一个变化着的整体,人在实践活动中进行各种交往关系,产生人与自然的关系、人与人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人、自然、社会作为人类历史发展的三个基本要素,必须处于协调状态才能使整个社会和谐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也要重视三者的关系。首先,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改革开放以来片面追求经济发展忽视自然承载力,引发生态危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把保护环境作为经济发展的前提,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推进美丽中国建设。其次,人与人和谐发展。近年来,拜金主义、享乐主义等观念在社会上蔓延,人与人的交往出现功利化、不信任等情况。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要加强意识形态领域建设,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营造和谐的人际交往环境。最后,人与社会和谐发展。以往的共同体是一种凌驾于人之上的异己力量,人的本质被异化,自由全面发展受到限制。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仅要满足人的物质需求更要满足精神需求,逐步解决贫富差距、利益分化等问题,为向自由人联合体的转变积聚力量。

3.2 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提供导向

在马克思自由人联合体思想的指导下,***针对当前复杂的国际形势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政治上呼吁各国平等互信,树立国际权力观,反对霸权主义、强权政治,以和平方式解决国际争端,遵守国际交往准则,推动国际关系民主化。在经济上呼吁各国公平正义,树立国际义利观,经济全球化把各国利益紧密联系在一起,互利共赢成为时代发展趋势,世界经济繁荣发展离不开和平稳定、公平公正的国际环境。在文化上呼吁各国包容互鉴,树立国际文化观,世界文化类型多样、争奇斗艳,在这种情况下,文化冲突不可避免,必须反对文化霸权主义,求同存异、包容互鉴,文化没有好坏之分,只有特色之别。这三方面的倡议都是为了实现全人类的自由全面发展,与自由人联合体追求的目标一致。疫情期间,中国本着公开透明负责任的态度向国际社会分享疫情防控与诊疗方案,为一百多个国家援助医用口罩、防护服等医疗物资,为世界各国在华采购医疗物资提供便利。“人类命运共同体”理念在全球范围得到更加广泛的认同。后疫情时代,世界各国为恢复经济、应对第二波疫情,更要联合起来形成全球抗疫共同体。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32.

[2]亚里士多德.政治学[M].北京:北京出版社,2012:253.

[3]康德.康德政治著作选[M].赖斯,金威译.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13:52.

[4]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35.

[5]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727723.

[6]欧文.欧文选集(上卷)[M].柯象峰,等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65:327.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199.

[8]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三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13.

[9]马克思,恩格斯.共产党宣言[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50.

[10]马克思.资本论(第一卷)[M].郭大力,王亚南译.上海:上海三联书店,2009:566.

[11]史蒂文·卢克斯.个人主义[M].阎克文,译.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01:87.

[1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人民出版社.1995:102.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