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31
金卫华,王苏云,张定华
(昆明市动物疫病预防控制中心,昆明 650223)
生猪产业是我国农业的支柱产业,中国素有猪粮安天下的说法,生猪产业在国民经济、群众生活、产业扶贫、乡村振兴等的多个方面具有重要地位,猪肉价格在物价指数中又占有很高的权重,对我国经济社会具有重要影响。昆明市是云南省重要的生猪养殖基地和猪肉产品主要销售区域。全市生猪出栏量368 万头,各类生猪养殖场户3,428 户,常年存栏量保持在约200 万头水平。生猪价格区间13~18 元/kg。受非洲猪瘟疫情、生猪价格周期性波动、生态环保限制等多重因素影响,我市猪产能持续下降,生猪价格已累计上涨超过100%,生猪存栏量下降近40%,生猪产业链受到较大冲击,恢复生猪生产、提高猪肉市场供应能力刻不容缓。
当前,昆明市生猪产业空间布局不合理,生猪良种繁育体系的运行水平较低、散养面偏大,规模养殖比例偏低,产业转型升级压力大。养殖、流通、防疫等方面体系还不健全,没有形成完备的产供销现代化融合发展能力,在防控非洲猪瘟等重大动物疫情,稳定生猪生产方面,还存在诸多薄弱环节。
生猪品种是决定生猪生产率的首要因素,生猪良种繁育体系的运行水平直接决定种猪性能及其利用效率,提升生猪良种繁育运行水平是提高生产率,保障生猪产业可持续发展、提高产业竞争力的有效途径。但昆明市生猪良种繁育体系的运行水平较低。衡量生猪养殖生产管理和技术水平的核心指标是MSY(每头繁殖母猪年提供出栏商品猪头数)或PSY(每头繁殖母猪年提供合格断奶仔猪头数),该指标同时也决定着生猪养殖的效益。以新美系二元母猪为例,国内MSY 平均水平约17 头,规模场16~24 头,平均19 头;中小生猪养殖场12~0 头,平均16 头。昆明市无MSY 指标的精确数据,以2018 年统计的母猪存栏及全年生猪出栏数据估算,约为12.8 头。剔除部分原种猪场并纳入销往昆明市周边地区的仔猪的数据,平均约为14~15 头,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出栏相同数量的商品猪需要饲养更多的母猪,一定程度上影响稳产保供能力。
全市生猪行业,中小养殖场户占比达80%以上,是昆明市生猪生产供应的决定性力量。其中的约70%的产能发布于禄劝、寻甸、东川、宜良、富明等5 个县区,这些区域内的生猪产能具有标准化规模场比例低,生猪产业扶贫比例高,饲养管理,生物安全水平低的特点。这部分产能的生物安全防护能力薄弱,空间布局上又相对集中,同一区域一旦发生疫情,很容易快速波及到周围的养殖场户,部分规模化猪场也同样存在这一问题,但略好于中小场户,是当前非洲猪瘟疫情形势下我市生猪生产中最大的短板。
受非洲猪瘟疫情威胁,短期内无疫苗可用,传播途径复杂多样,病死率超过90%,防控难度极大,严重影响养殖户信心。各县市区均不同程度出现养殖场户压产甚至完全空栏退出的情况。尽管目前生猪价格不断创出历史新高,国家也出台了一系列支持鼓励生猪产业发展的政策,但疫情形势尚无明显好转的状况及国内部分复产失败案例影响下,我市猪场复产扩产的意愿不足。社会资本进入生猪生产行业也非常谨慎。农业农村部7 月26 日至31 日对全国400 个县11,191 户养猪场户开展的问卷调查,仅有32.3%的场户年底前有意扩大规模。从昆明市情况来看,尽管近期生猪市场价格高位运行,养殖场户补栏意愿仍较低,养猪场户普遍信心不足,复产扩产信心不足问题还比较突出。
优化生猪产业布局,大力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快构建现代化的养殖体系、流通体系、防疫体系,加大对生猪调出大县的扶持力度,稳步提升生猪产业发展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猪肉供应保障能力持续增强,年生猪出栏稳定在360 万头左右,自给率保持在90%以上。到2022 年,产业转型升级取得重要进展,养殖规模化率达到80%以上,规模养猪场(户)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90%以上。到2025 年,产业素质明显提升,养殖规模化率达到90%以上,规模养猪场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100%,实现种养加结合、农牧循环的绿色发展。
在有较好基础和适度规模生产水平的禄劝、寻甸、宜良、富民、安宁、石林6 县建设标准化生猪生产基地,基地出栏优质商品肥猪240 万头以上,占全市出栏猪数的83%以上。
在禄劝、寻甸、宜良、富民、安宁、石林、嵩明、晋宁、东川9 县区内,各选择基础条件较好的1~2 个乡镇,建设9 个现代化生猪生产示范区,扶持发展年出栏商品肥猪500~1,000 头以上的家庭猪场900 个。示范区出栏优质商品肥猪达到60 万~90 万头或以上,并达到绿色标准。
遵循产业化经营的原则,以完善生猪养殖基地、屠宰加工企业、生猪交易市场建设的区域布局,延伸生猪产业链,做好定点屠宰场规划布局为重点,以就近就地屠宰和变“运猪”为“运肉”及生猪定点屠宰厂(场)建在生产基地为原则,鼓励引导屠宰加工企业就地就近发展养殖基地;引导禁养区内的屠宰加工企业迁建至养殖大县;将目前14 家生猪定点屠宰厂(场)进行整合提升为10 家;建设和完善2 条100 万头/年以上规模的肉猪屠宰加工、猪副产品精深加工生产企业,重点发展屠宰加工冷鲜肉和西式肉制品生产,并在全市配套建设产品销售网络;在禄劝农产品加工园建设一座年加工能力上万吨的撒坝火腿加工厂。
在现有生猪良种繁育体系基础上,在宜良、石林、富民、禄劝、嵩明、寻甸、东川等县(市)区选择有条件的种猪场,高标准建设7个能繁母猪饲养规模在500 头以上的原种猪场;建设7 个能繁母猪饲养规模在500 头以上的良种猪扩繁场;在标准化生猪生产基地和家庭猪场示范区建立良种猪人工授精网络,以加大猪良种覆盖率,提高良种猪饲养效益。
围绕昆明市生猪产业发展的工作目标,进一步优化生猪产业布局,完善现代化的生猪养殖体系、流通体系、防疫体系,全面推行“生猪良种化、养殖设施化、生产规范化、防疫制度化、粪污处理无害化、监管常态化”,实现猪肉90%的自给率目标。
继续抓好监测排查、疫情报告、异常处置、餐厨剩余物监管,严格执行生猪屠宰环节非洲猪瘟自检和驻场官方兽医制度,对不符合检疫检测要求的屠宰厂(场),要依法依规限期整改,整改不到位的责令关停。加强9 个县级疫控中心兽医实验室非洲猪瘟检测能力建设,尽快开展排查检测工作;加强90 个乡镇产地检疫申报点规范化建设,配备与养殖规模和工作任务相适应的防疫检疫等专业技术人员,确保产地检疫和监督工作正常开展。引导和鼓励成立动物防疫合作社,积极推进基层兽医社会化服务。省内疫区县与非疫区县、市内发生生猪异常情况与未发生异常情况区域之间严格执行“点对点调运”,限制发生过生猪异常死亡区域的生猪流向,全力保住现有存栏生猪群体,防止病原对养殖环境的污染,为稳产保供创造良好的区域环境。
建设现代生猪良种繁育体系,以种猪场为重点,完善良种繁育设施装备,增强制种供种能力,促进良种供应与生猪产能相适应。完善良种推广服务体系,以实施生猪良种补贴政策为抓手,引导家庭猪场使用优良种猪精液,推广人工授精技术,促进生猪养殖提质增效。健全撒坝猪品种保护利用体系,进一步完善和建立保种场、保护区和基因库基础设施条件,提升资源保护能力,做大做强撒坝猪产业,提升昆明市优质生猪产业竞争力和优质猪肉的供应能力。
立足各县资源禀赋、环境承载力和产业基础,示范推广自繁自养模式的家庭猪场标准化养殖。支持新建、改扩建规模养猪场建设,重点改善养殖、废弃物处理、疫病防控等基础设施和装备条件,提升养殖效率和生物安全水平。发挥生猪养殖龙头企业、合作社的带动作用,推广“公司+合作社+家庭猪场”、“公司+家庭猪场”等产业模式,通过统一生产、统一营销、技术共享、品牌共创等方式,健全利益联结机制和稳定的生猪生产机制。继续开展生猪养殖标准化示范创建,以生产高效、环境友好、产品安全、管理先进为核心,在全市创建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高质量标准化示范场,以“点带面”提高生猪养殖标准化水平。
贯彻绿色发展理念,统筹环境保护和生产发展,实施粪污资源化利用项目,采取整县推进方式,持续提高畜牧大县粪污资源化利用水平。配套建设粪肥田间贮存池、沼液输送管网、沼液施用等设施,促进粪肥就地就近运输和施用,打通粪肥还田通道。支持畜牧大县建立健全病死猪无害化处理体系,严厉打击病死猪处置违法违规行为。
引进生猪生产全产业链龙头企业,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先进管理经验和技术,促进昆明市生猪产业高质量发展,带动家庭猪场增收致富。到2022 年,专业化、规模化养殖企业产能占全市产能的40%。
加强基层畜牧技术推广机构建设,着力稳定县乡两级畜牧技术推广人员队伍,加大一线技术人员的培训和指导,提高业务素养和服务能力。鼓励创新生猪产业社会化服务,成立养殖专业合作社,围绕种、料、管、防、病等关键环节,为中小养猪场(户)提供服务。
加强生猪生产统计监测,建立“十场百村千户”监测体系,定期调查生猪存栏和能繁母猪存栏情况,做到情况清、数据准,为宏观调控决策提供及时有效支撑。加强形势分析研判,准确把握生猪生产和市场动态。定期发布动态信息,引导养殖场(户)合理安排生产,增强养殖信心,稳定市场预期。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