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广东鸽病绿色防控技术的示范推广与思考——以河源地区为例

时间:2024-05-31

梅盈洁,杨建伟,孙敏华,康桦华*

(1.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广州 510640;2.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动物卫生研究所,广东省畜禽疫病防治研究重点实验室,广东省兽医公共卫生公共实验室,农业部兽用药物与诊断技术广东科学观测实验站广州 510640;3.河源市农业农村局河源,517000)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近年来赛鸽、肉鸽养殖量增长明显。广东省肉鸽年出栏量超过5 千万只,位居家禽出栏量第三[1]。当前养鸽量骤增的主要原因如下:一是养鸽门槛不高,疾病相对较少,上手容易。无需育雏,养殖场可直接购买青年鸽,上笼即可。种鸽养殖量少则几百上千对,多则几万甚至几十万对,容易扩大规模;二是价格稳定。除了2013 年因“H7N9 事件”导致价格暴跌外,养鸽持续盈利。尤其是最近两年来,乳鸽价格持续高位,每只乳鸽盈利可达6~10 元,经济效益可观;三是乳鸽出栏周期短。16~20 日龄左右即可出栏,略晚一点出栏也不超过25 日龄,周转速度快;四是市场趋于成熟,鸽肉消费量持续增加。多数餐厅均有红烧乳鸽等菜肴,主题餐厅数量也持续攀升,年消费量数百万只的餐厅越来越多,市场前景乐观。

2019 年,在广东省农业科学院分院推广项目的支持下,本项目组在河源地区开展了鸽病绿色防控技术的示范推广。

1 广东肉鸽养殖现状分析

受环保因素及成本影响,鸽子养殖集中区域从珠三角逐渐向粤东西北迁徙,新建场地规模大,几万只到十几万只的场地较多。目前广东饲养肉鸽以王鸽和卡奴鸽为主,不少是杂交品种,因为市场对生长速度的要求较高。国内目前育成的品种有天翔达1 号、天翔达2 号、苏威1 号、天成1 号等,有一定市场占有率。

鸽子喜食谷物,其饲料一直以原粮为主,有玉米、豌豆、小麦和高粱等。不过目前一些养殖场已经有成熟的全价饲料饲喂经验,不少养殖场采用饲料和原粮按照一定比例混合饲喂,以便加快雏鸽的生长。饲养方式的改变从客观上说明了传统的原粮饲料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养殖的需要,加快鸽子日粮研制,制定日粮标准,发挥好种鸽和雏鸽的生产潜力是市场的迫切需求。在服务和推广过程中发现,多数养殖场对雏鸽生长速度要求高,体重成为追求目标之一,这与上市时间的早晚关系密切相关,直接关系到成本和收益。如何在短时间内达到适当体重,并且保证成品口感是生产、加工环节的重点,因此品种的选择和选育、日粮的开发是一大突破口。

2 开展鸽病绿色防控技术的示范推广

2.1 开展精准用药技术方案的制定和推广

通过与养殖场合作,针对雏鸽养殖过程中的“黑身”和“偷瘦”问题,开展种鸽和雏鸽肝脏、心血采集,进行了细菌分离。获得了大肠杆菌、沙门氏菌、肺炎克雷伯菌、不动杆菌等细菌。统计发现,沙门氏菌、大肠杆菌这些常见菌是导致该病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占比可达60%。然而鲍曼不动杆菌、肺炎克雷伯菌、粪肠球菌等也会导致该病的发生,这可能与养殖环境密切相关。随后通过纸片法进行药敏试验,结果发现,头孢喹肟、磷霉素、丁胺卡那等药物较为敏感,尤其是头孢喹肟对90%以上分离菌均具有抑制作用。通过药物精准使用技术的推广,许多养殖场都采用了送样检测、敏感药物筛选等方法,这些方法的使用为精准用药提供了参考。以往看到“黑肚皮”、“大肚子”和“偷瘦”等现象,往往根据经验按照治疗沙门氏菌的方案用药。这些不精准的用药往往会加剧细菌耐药性的发生,而且不合理用药会带来药物残留问题。养殖户普遍都有减抗意识,但缺乏畅通渠道,通过项目推广精准用药技术,建议养殖户与检测机构合作或者自建实验室,开展细菌培养和药物敏感试验,实现1~2d 即可见效的预期。这一方案显著缩短治疗时间,节省了人力物力财力,受到了30 余名养殖户的欢迎。

2.2 开展寄生虫用药技术方案的制定和推广

饲料的饲喂,虽然提高了产能,但却导致了毛滴虫的发病率升高。毛滴虫能造成口腔、食道和嗉囊出现特征变化,可表现为成粗糙钮扣状的黄白色沉着物,严重者呈干酪样或痂块状。病鸽严重者出现口腔溃疡(俗称“烂口”),在幼鸽和生长期鸽中死亡率较高。实际治疗过程常常使用甲硝唑、地美硝唑等药物,存在用药不正确和不规范的情况。尤其是非洲猪瘟影响下,许多新进入养鸽业的养殖户不懂用药知识,出现了错用、滥用药物情况,带来了很大的食品安全风险。由于毛滴虫属于原虫,有效针对性药物有限。为此,我们通过临床症状判断,用药周期的选择以及休药期的制定,控制日粮精料比例,帮助养殖户摆脱了长期大量使用甲硝唑带来的威胁。尤其是药物使用知识欠缺的养殖户,大剂量重复使用,危害巨大。由于60%以上的家鸽都可带虫,源源不断的新鸽子补充进来,导致很难消灭病原,因此出现病情反复的情况。正是由于养鸽不存在“全进全出”的养殖模式,导致了带虫问题普遍,养殖场长期被这一问题所困扰。尽管通过源头控制,减少了药物的使用,但不容忽视的是目前缺乏治疗该病的绿色安全代替药物,存在极大的食品安全风险。

此外,线虫病也是常见寄生虫病之一。线虫病多由蛔虫引起,多发在30~60 日龄,更大日龄的鸽也能携带,但病例不多。该病通常是由于青年鸽育雏期在放飞棚内接触大量蛔虫卵造成的。引种回来常常忽略驱虫或者未能及时驱虫,造成了本病的发生。病死鸽剖检可见肠道大量虫体,严重者整个肠道均可见虫体,甚至波及肌腺胃,最终虫体可从口腔中爬出。虫体产生的毒素和营养物质的掠夺可导致鸽群大量死亡。该病发生后,通常可见鸽子拉绿色稀粪,因此容易与鸽瘟、沙门氏菌等疾病相混淆。为此我们开展了驱虫时间的调整,一方面我们在驱虫时间上做到外购青年鸽到场先用左旋咪唑驱虫,保证营养吸收和鸽体正常发育。另外一方面在高发日龄及时驱虫1~2 次,随后成鸽2 年左右再进行驱虫,保证留种鸽不带或者少带虫。如果驱虫同时,羽虱发生严重者,利用伊维菌素进行体内外同驱,能够取得较好的效果。通过临床剖检、驱虫时间调整,帮助3 个养殖户减少了数万元的直接经济损失。

2.3 开展鸽瘟免疫技术方案的制定和推广

鸽瘟,又称鸽新城疫,是严重危害养鸽业的传染病之一。雏鸽发生时症状不明显,青年鸽则以拉绿色、深绿色粪便多见,发病率较高,病程可长达数周,这与疫苗免疫频次不足和未能开展免疫后抗体监测的有关。目前该病仍属于流行状态,追溯发现,上世纪60年代和70 年代晚期发生的新城疫大流行,都与鸽源新城疫病毒有关,主要由基因Ⅵ型引起。基因Ⅵ型毒株主要侵害鸽群,几乎遍布世界各地。20 世纪70 年代中期,基因Ⅵ型毒株首次发现于保加利亚。80~90 年代以基因Ⅵa 亚型毒株为主,自90 年代中期以后,各地主要流行基因Ⅵb 亚型毒株,可能是疫苗选择压力的结果。保加利亚分离株属于Ⅵc 和Ⅵd 亚型。Ⅵc 仅在保加利亚存在,但可能会传到其它欧洲国家。西欧20 世纪90 年代中期偶尔发生的新城疫也属于Ⅵc 亚型毒株。日本1997 年从巴基斯坦进口的长尾鹦鹉中分离基因Ⅵ型毒株,这表明进口笼养鸟对新城疫病毒的传播起到作用。中国患病鸽群中分离株多数属于基因Ⅵb 亚型[2]。鸽新城疫还曾被称为鸽副黏病毒,其抗原性与其他型毒株有一定差异,并且病毒具有明显的宿主特异性,只在鸽子、斑鸠等鸽类中循环,在其他家禽中不多见。

鸽瘟是养鸽专业户最常遇到的问题之一。由于鸽瘟与新城疫存在一定抗原性差异,因此对鸽专用疫苗的需求大,不过距离我国自主研发的鸽瘟专用疫苗的时间也不会太久。新城疫只有一个血清型,疫苗免疫效果良好。实践过程中,利用新城疫常规活苗和灭活苗免疫在许多鸽场已经取得了良好的免疫效果。根据经验进行免疫或者免疫次数不足,或者为了节省人力改为饮水免疫,亦或者未能有效掌握鸽群抗体水平,容易导致该病的流行。另外需要注意的是,鸽源新城疫病毒感染后带毒时间特别长,可长达1 个月以上。即使是康复鸽,也能带毒。如果引进带毒的鸽群进入免疫力不足的鸽场,极容易诱发鸽瘟的流行。为此,一方面我们通过成熟的两次灭活疫苗加活疫苗交替免疫方案的制定和青年鸽驱虫后及免疫时机的把握,及时进行免疫,保证前期不发病。另一方面,通过免疫后抗体监测技术,及时明晰抗体水平,保证免疫效果能持续。由于抗体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对鸽瘟的保护率,因此我们在推广过程中,以新城疫标准抗原和鸽新城疫抗原进行抗体效价测定,找出其中存在的差异,并根据鸽新城疫抗体标定抗体滴度,当抗体均匀且都达到6log2(6 孔)以上,鸽群可以稳定不发病。通过两种抗原对抗体效价的精准标定,为河源地区30 多个养殖户提供了技术支持和服务。

3 加强广东鸽病绿色防控技术示范推广的思考

在河源推广鸽病绿色防控技术过程中发现,临床实践中,遇到的疫病问题通常是多种多样的。从种源选择、饲养管理再到疫病防控,环环相扣。疫病防控往往是最后一道防线,要想真正做到绿色防控,实现绿色食品的愿景还需要多方努力。

3.1 种源选择方面

种源是现代农业的核心和关键点。我国品种资源丰富,但种源保存、发掘利用仍然处于相对弱势地位。从当前养殖的主要品种来看,外国血统的鸽占据了主流市场,本土特色的鸽种多作为杂交用。在育种技术上,也缺乏核心技术手段和专业公司的运作,品种纯度和市场契合度均有较大提升空间。当前国内天翔达公司种鸽市场前景广阔,推广过程中受到了许多养殖户的青睐。如果想进一步体现中国创造的实力,需要一大批高质量育种公司,从现代分子育种角度,开展符合市场需求的快速生长的品系研究,才能提升产业科技水平,提高推广效率。

3.2 饲养管理方面

饲养管理水平决定了养殖场内的经营水平。推广过程中发现,有饲料原料霉变造成中毒、通风不良造成霉菌堵塞气管乃至活体内出现霉斑的;有些是种源引进和管理不当,未能及时进行疫苗免疫、驱虫的;还有的是药物使用不当,中毒或者出现药物滥用、残留等情况;亦或者是保温不当,受凉引起腹泻的,不一而足。这些都是管理过程中的细节,最后经常落脚到疫病的发生。实际上,养殖管理者尽管经验丰富,但没有系统的养殖知识,也缺乏专业实验室的支持和数据分析研判,因此最后在管理方面缺乏有效支撑。推广过程中,虽然给予了技术培训、进行了现场交流,但是由于专家知识有限,往往缺乏从场地选择、棚舍设计、笼架设计到饲喂系统、生产管理体系、疫病防控体系、粪污综合处理系统的整体系统设计思路和周全考虑,导致了管理环节出现了一些漏洞。如何利用好、整合好专家资源、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一线技能人才是提高我国养殖水平的希望所在。

3.3 疫病防控方面

疫病问题是养殖业中一大顽疾。尽管主管部门投入了大量时间精力进行重大疫病的防控,专家们开展了现场诊断、实地授课、技术传授,但收效有限。养殖一线缺乏训练有素的专业技术人员和绿色药品,大学教授和科研院校对珍禽养殖实际问题缺乏关注,对接渠道仍然不够畅通。通过分院推广使得许多养殖户找到了技术依靠,但是针对性药物仍然无法满足临床一线的需要。如何围绕产业需求,开展养鸽产品研发,是提升养鸽业科技水平的最佳解决方案。

4 小结与展望

疫病防控的最终目的是精准预防、精准治疗并最终保障食品安全。当前鸽的疾病多发,一方面认识这些疾病需要相对专业的知识和一定实践经验;另外一方面缺乏专业的诊断机构和畅通的服务渠道。这些都是鸽病综合防控推广服务过程中的难点,也是当前农村脱贫解困、美丽乡村建设和食品安全保障过程中的一些痛点。通过以点带面,以养殖龙头带动周边养殖户及养殖小群体的模式,河源分院开辟了新的服务和推广模式,提高了当地精准免疫、精准用药和治疗的水平,取得了当地养鸽专业户的信任和青睐。养殖业带动了就业,但也带来了污染、疫病风险和食品安全的风险。传统农业的兴旺必须结合现代科学的防控和保障,才能使养殖末端和科技推广服务形成一个整体,推动产业进步。与此同时,加强政策保障和监管,提供精准的、绿色安全的药品也是政府的要求、养殖的需求、行业的诉求和人民的期盼。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