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一例山羊肝片吸虫病的诊治体会

时间:2024-05-31

周丽

(福建省浦城县河滨街道三农服务中心福建南平 353400)

羊肝片吸虫病又名“羊肝蛭”,是由肝片吸虫寄生于羊的肝脏、胆管内而引起的一种寄生性蠕虫病,是山羊常见的寄生虫病之一。该病主要是山羊吞食了附着在饲草上的囊蚴而感染,山羊发病后表现为急性或慢性肝炎和胆管炎,并伴发全身性中毒、腹泻、贫血和生长受阻等病症;该病呈地方性流行,主要发生在夏末秋初,营养不良,管理粗放均可诱发。一般羊群发病率30%~50%,常与其他原因引起的腹泻和感冒等常见疾病混合感染,容易误诊而延误了最佳治疗时机,就会引起大批山羊死亡,给养羊业造成重大经济损失。现将一例山羊肝片吸虫病的诊治情况阐述如下:

1 发病情况

2019 年8 月中旬,浦城县河滨街道养羊户杨某饲养67 只山羊,陆续发生流鼻涕、腹泻、食欲下降,并有羔羊及瘦弱羊只死亡。杨某以为是山羊感冒、腹泻,曾使用恩诺沙星、青霉素治疗,未能控制羊群病情,遂来求诊。笔者接诊后至现场,经过询问畜主及全面观察得知:该羊群已免疫过羊口蹄疫、羊痘、小反刍兽疫等疫苗,而未对羊群驱虫;该羊群精神状态差,被毛粗乱,消瘦;羊舍底部有大量粪尿堆积未清理,舍内空气中弥漫着浓重刺鼻的氨味。全群发病24 只,发病率35.8%,死亡7 只,死亡率达29.1%。

2 临床症状

患病羊精神萎顿,食欲减退或废绝,肋骨、脊柱骨突出明显,极度瘦弱;可视黏膜苍白或黄染,被毛粗乱且易断、易疲劳、不愿走动,放牧时常掉队,病情严重的患病羊,最后因衰竭而死。

3 病理剖检

剖检病死羊,可见尸体肌肉苍白、贫血、极度消瘦;肝脏肿大,呈慢性增生性肝炎,颜色发黄出血;肝表面有纤维素膜覆着,肝实质萎缩,胆管扩张,管壁增厚,胆管内有红褐色柳叶状、背腹扁平的虫体,腹腔内有血红色液体。

4 实验室检查

取患病羊新鲜粪便5~10g,放在100mL 烧杯中,加少量清水,用玻璃棒将羊粪捣碎,再加满清水,充分搅拌均匀,用60 目铜筛过滤,滤液静置10~20min,弃去上层清液,保留沉渣;再加入清水混匀,再沉淀;经3~4 次,直至上层液体清亮为止,最后倒去上层液体,用玻璃棒沾取少量沉渣到载玻片上,盖上盖玻片,制成涂片;在显微镜下观察,可见到大量长椭圆形、黄褐色、前端较窄、后端钝、有卵盖和两层薄卵壳的肝片吸虫卵。

5 诊断

根据发病情况、临床症状、病理剖检和实验室检查,可确诊为山羊肝片吸虫病。

6 防治措施

6.1 治疗

按有效灭虫,注意保肝、保胆、恢复肝胆功能的治疗原则,将患病症状明显的羊只挑选隔离治疗,用阿苯达唑15mg/(kg·bw),一次性空腹灌服(将药片碾碎兑水,用注射器吸好,沿羊口腔边缘伸入咽喉,缓慢注入药液,防止羊呛着)。对伴有腹泻患病羊肌肉注射2.5%恩诺沙星注射液按0.15mL/(kg·bw),2 次/d,连用3d。对贫血及瘦弱的患病羊可用VB1 和VB12 肌肉注射,提高羊群的食欲。对全群羊只用阿苯达唑按15mg/(kg·bw),一次性空腹灌服,隔7d 后,再灌服1 次。

6.2 综合措施

每天及时清扫羊舍内粪便,堆积发酵,杀灭患羊排出体外的寄生虫卵;及时将病死羊进行无害化处理,防止肝片吸虫病原微生物传播。用二氯异氰脲酸钠粉按1∶600 兑水,将羊舍、食槽、饮水盆及环境进行全面喷洒消毒,改善羊舍通风,饲喂柔嫩多汁的青绿饲料,添加健胃散和多维电解质等药物辅助治疗。

7 体会

7.1 预防

患病羊和带虫羊是肝片吸虫病主要传染源,因此定期驱虫是预防和治疗该病的主要措施。羊群每年定期驱虫两次,可安排在春季(2~3 月份)和秋末(10~11 月份),可选用阿苯达唑以15mg/(kg·bw),一次性空腹灌服。在驱虫期间,应采取圈养,以利于羊粪的收集,防止山羊体内驱除的虫卵污染放牧环境,造成再次感染;为确保驱虫效果,应间隔7d 后再重复用药1 次。

7.2 加强饲养管理

做好环境卫生,定期消毒。羊舍要保持干净卫生,干燥、通风良好,饲养密度适宜。每天清扫羊粪,集中堆积发酵,以杀灭虫卵,防止再度感染羊群。定期对羊舍及环境消毒。要提供充足的清洁饮水,最好在每天放牧前,让羊群在羊舍外饮足清水后,再进行放牧。

7.3 选择放牧场地

羊群放牧应选择高燥的山坡地,尽量避开低洼、潮湿地带放牧,可以降低羊群感染肝片吸虫病的机会。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