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蛋鸡脂肪肝综合征的诊断与防控

时间:2024-05-31

段张秀

蛋鸡脂肪肝综合征又称脂肪肝出血综合征或脂肪肝综合征,主要是因为蛋鸡采食了高能量的日粮,以及日粮中缺乏微量元素,引起机体脂肪代谢发生紊乱导致大量脂肪沉积于肝脏的一种营养代谢病。其特征就是患鸡的肝脏肿大和出血,表面有大量脂肪且易碎。本病主要发生于产蛋高峰期较肥胖的蛋鸡,火热夏季较为多见,其病因较为复杂,可造成产蛋量下降,死亡率高,对养鸡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近年来,在养鸡业追求更高效益的驱动下,部分养殖户为追求更大经济利益,私自提高日粮能量、蛋白质和激素水平,导致该病发病率呈上升趋势。

1.发病情况

河南新乡某养鸡场共养海兰褐壳蛋鸡1.5万只,正处产蛋高峰期,饲养一切正常,突然有几只体形较肥大的鸡精深沉郁,嗜睡,手触摸腹部膨大柔软且下垂,鸡冠、肉髯苍白,随后有几只鸡也出现类似症状,产蛋量开始下降,第2天早晨发现死亡,使用乳酸环病沙星拌料饲料,但效果不明显。现场了解得知,饲料是主人购买的蛋鸡浓缩料回来后自行配制,剖检后发现肝脏、心脏、肠系膜上沉积大量脂肪,最后诊断为蛋鸡脂肪肝综合征。

2.临床症状

该病病因较为复杂,主要是因为长期饲喂碳水化合物过高的高能量、高蛋白饲料,或机体缺乏运动及气候炎热引起,另外,饲料中若缺乏胆碱、维生素E、维生素H、蛋氨酸、微量元素硒等嗜脂因子,使肝脏从中性脂肪合成磷脂的过程发生障碍,从而引起脂肪在肝脏内大量积淀。该病主要是鸡多数过于肥胖,腹部膨大,鸡冠、肉髯颜色变淡,个别严重者呈苍白色,精神沉郁,喜卧地,排粪迟滞或粪便稀软,暴发时产蛋量突然下降,产蛋率由80%下降至40%,病程1~2d,若受到应激因素刺激后,立即死亡。

3.病理变化

剖检见可皮下、腹腔、肠系膜等均有大量脂肪沉积,肝脏和心脏上脂肪占整个肝脏和心脏50%~60%,肌肉白嫩,肝脏肿大,极易碎,呈淡黄色或土黄色,边缘钝圆,表面有出血点,个别病例肝包膜破裂形成腹腔内血凝块,肝脏直接破裂,肾脏变黄,脾脏有出血点,肌胃外也包着一层脂肪,腺胃溃疡,肠道有不同程度的出血,其它器官无明显病变。

4.诊断要点

根据临床症状、剖检,心脏及肠系膜上有大量脂肪沉积即可作出初步诊断。确诊需进行实验室诊断。取剖检的肝脏制作切片,在显微镜下可见到肝细胞索紊乱,肝细胞肿大且胞浆内有大小不一的脂肪滴,个别可见局部肝细胞坏死,周围还可见单核细胞浸润,间质内充满大量脂肪组织,然后取部分肝脏组织接种营养肉汤,置入37℃培养24h,仍未见肉汤混浊,即可确诊为蛋鸡脂肪肝。

5.防控对策

1)加强饲养管理,严格执行消毒制度,控制好饲养密度,保持栏舍干燥卫生,特别是炎热夏季,要注意防暑降温,控制好饲养密度和通风,保证有充足干净的饮水,减少各种应激因素对鸡群的刺激。

2)夏季连阴雨较多,要保管好饲料,严禁因节约成本将霉变的饲料搅拌在饲料中进行饲喂,以避免饲料霉变引起鸡群中毒,另外,要及时接种疫苗,预防某些传染病如禽霍乱等传染病对鸡肝脏的损害。

3)给鸡群提供优质的饲料,在炎热的夏季尽量要降低饲料中的能量水平,蛋白水平提高2%,适当增加粗纤维含量,确保饲料中能量和蛋白质的平衡,同时,还要注意确保饲料中胆碱、蛋氨酸、维生素E、微量元素硒等的含量,另外,蛋鸡在育成阶段,要注意进行限饲,以保证蛋鸡性成熟和体成熟协调一致。

4)在不改变饲喂次数的情况下,降低10%的饲喂量,用麸皮替代10%玉米,以降低饲料中能量水平及增加饲料中粗纤维含量,蛋白水平提高2%,每公斤饲料中添加蛋氨酸1000mg,氯化胆碱1000mg,肌醇900mg,亚硒酸钠维生素E500mg,维生素B12200g,维生素C粉500mg,混合均匀后,连续饲喂10d。

5)在每升饮水中添加维生素C粉300mg,或0.03%氯丙嗪,再或0.1%延胡索酸等,进行自由饮水,连续用10~15d。

采取以上综合防控措施7d后病情得到控制,除个别严重鸡死亡,其余基本恢复,15d后,产蛋量逐渐提升,各项生产指标基本恢复正常。(编辑:赵晓松)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