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一例规模猪场暴发仔猪传染性胃肠炎的诊治和分析

时间:2024-05-31

张曙光 黄伟 魏光河

近几年,规模猪场急性、顽固性腹泻越来越成为引起仔猪死亡的主要因素,导致规模猪场养殖效益降低,严重影响养猪业的顺利发展。以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TransmissibleGastroenteritisofPigsvims,TGP)、流行性腹泻病毒(PorcineEpidemicDiarrheavirus,PEDV)、轮状病毒为主是引起仔猪腹泻的主要病毒性病原因素;大肠杆菌、沙门氏杆菌及梭菌性肠炎是仔猪腹泻主要细菌性病原因素。目前,加强饲养管理及强化免疫是防控规模猪场仔猪腹泻的主要手段。

1.材料与方法

1.1病料来源及处理

重庆市巫山县金牧生猪养殖场的自繁自养10头病死哺乳期外三元仔猪。随机选择其中2头死仔猪,无菌采集脾、肠系膜淋巴结及小肠、大肠内容物,作实验室疑似病原的抗原分子生物学检测病料。

1.2主要试剂及检测单位

抗原检测试剂盒为猪流行性腹泻病毒PCR快速检测试剂盒,通用引物由上海生工合成;检测单位为西南大学荣昌校区动物疫病快速诊断中心实验室;鸡抗猪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伪狂犬三联高免卵黄抗体口服液及实验室病理解剖诊断,由西南大学荣昌校区动物医学系基础兽医Ⅱ室提供和完成。

1.3病例描述

2015年12月19日,重庆市巫山县金牧生猪养殖场仔猪出现顽固性腹泻,常规方法不能控制病情,初生仔猪发病率接近100%,死亡率60%~100%不等。经技术人员建议,送病死猪及濒死仔猪样本到西南大学荣昌校区动物医学系实验室病理解剖诊断及分子生物学诊断并提具体的防控方案。

1.4诊断方法及内容

采取描述流行病学调查法对发病猪场发病经过、养殖规模、养殖品种、免疫疫苗类型及时间、用药情况、猪场硬件设备、猪场管理水平等进行临床调查;利用实验室病理解剖病死及濒死仔猪主要器官的获得病理变化结果;通过问询法了解发病仔猪发病日龄、腹泻粪便色泽、形状等。通过临床调查、实验室病理解剖诊断及腹泻表征得出初步诊断结果,采集濒死仔猪或病死仔猪大肠、小肠内容物及脾、肠系膜淋巴结等于实验室作疑似病原的抗原分子生物学检测,并据此作出准备诊断。

1.5紧急防控方案

1.5.1病猪群分类 根据体温、体况、精神状态、呼吸频率、食欲包括饮水欲及对外界刺激的反应程度将病猪群分为淘汰猪群、重症猪群、中度及以下症状猪群。淘汰猪群是针对体温低于正常体温38℃以下、心率、呼吸频率低而弱、无食欲、极度消瘦及对外界刺激无反应的猪群;重症猪群指体温正常或低烧(约40℃)、有饮水欲望、食欲废绝、心率及呼吸频率中等或略快、对外界刺激有微弱反应、体况介于正常与极度消瘦之间的猪群;体温正常或低烧(约40℃)、有饮水欲及食欲、心率及呼吸频率中等或偏快、对外界刺激即时反应、体况略显脱水、精神正常或略显沉郁为中度及以下症状猪群。根据病猪群分类方法,将31头病仔猪归为淘汰病猪群;46头病仔猪归类为重症猪群;215头病仔猪归类为中度及以下症状猪群。

1.5.2整体防控 根据临床调查及实验室病理解剖诊断,对发病仔猪群采取自家组织灭活疫苗按3mL/头,5~7d后按2mL/头加强免疫1次进行紧急接种;发病仔猪群恩诺沙星饮水,上下午各1次,连用3~4d,后将恩诺沙星更换为庆大霉素,饮水或拌料3~4d,停药5d,再按3kg/t料的益生菌饮水;同时,葡萄糖及电解多维30~37℃的水,自由饮用,连用3-4d,根据猪群症状1次/d,至猪群恢复正常停用。除配种1个月内的怀孕母猪外,其他母猪及种公猪均紧急接种自家组织灭活疫苗,第1次9mL/头,5~7d后按4~5mL/头加强免疫1次。同时,加强饲养管理,做好即时清洁和强化科学消毒,保持猪舍温度前提下做好猪舍通风。按上述方案,选择30d内生产的10窝仔猪作腹泻发生情况的跟踪调查对象,收集并统计结果,备用。

1.5.3分群治疗 重症猪只按强心、补液、抗继发感染及治本的原则处方。肌肉注射樟脑磺酸钠、按30~50mL/头口服补液盐及5~10mL/头庆大霉素注射或口服液、按10mL/头口服鸡抗猪传染性胃肠炎一流行性腹泻一伪狂犬三联高免卵黄抗体口服液,均上下午各1次,连用3~4d,根据病况减半剂量及减少给药次数至1次/天至每两天1次。中度及以下症状猪群按6mL/头口服鸡抗猪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伪狂犬三联高免卵黄抗体口服液,每天上下午各1次,连用2d,第3~5天根据病情1次/d;同时每天上下午各1次益生菌剂及口服补液盐,连用2d,第3~5天根据病情1次/d。于实施处方后第15天时收集分群治疗结果。

2.结果

2.1临床调查结果

该猪场为典型的自繁自养猪场,设计母猪最大存栏量为500头母猪,目前存栏492头母猪,临产母猪94头。聘请有畜牧兽医专业毕业的技术场长;有正规的免疫程序表;猪舍基本符合现代规模猪场的布局和猪舍设计条件,养殖设备均为规模猪场专用设备。发病仔猪于出生第1天开始腹泻,排淡黄或黄红色稀粪,部分病仔猪排黄绿色稀粪,曾使用氟苯尼考、双黄连或黄芪多糖口服液,未见好转。

2.2临床诊断结果

对送检的10头病仔猪中的其中2头濒死仔猪进行解剖,2头被解剖病仔猪均脱水严重,消瘦,被毛黄色;鼻孔、耳末梢及腹壁皮肤未见淤斑;头部、颈部皮下、眼睑未见水肿;腹股沟淋巴结、下颌淋巴结均不同程度出血,肿大不明显;胃内均留存有不同程度凝乳块或乳白色液体状物,部分胃底腺区出血溃疡;部分仔猪空肠肠壁血管增生充血明显,肠壁变厚,肠内积有少量白色或黄白色内容物,剖开肠腔肠黏膜易脱落;回盲乳头出血,大部分病死仔猪盲结肠充满黄白色内容物;左右肾形状均呈近三棱形,表面有不同程度凹陷,除去纤维膜,部分病死猪肾表现有散在的针尖状出血点;被解剖病死猪肝呈不同程度出血或黄白色块状坏死区;胆囊肿胀,积满近似蓝黑色胆汁;膀胱黏膜无明显病变;肠系膜淋巴程度不等的充血出血,部分病死猪肠系膜淋巴结呈绳索状肿大;脾不同程度出血,肿大不明显,部分病死猪脾边缘有呈黑色连续性梗死灶;被解剖病死猪左右肺均不同程度出血,但未见肉变;肺门淋巴结程度不等的充血出血,肿大不明显;颈部皮下无水肿;喉黏膜未见充血和出血;脑膜未见水肿、出血充血。

2.3实验室分子生物学检测结果

利用RT-PCR方法对送检样品中的2份病料进行流行性腹泻病毒和传染性胃肠炎病毒检测,图中1和2泳道分别为送检样本A和B猪流行性腹泻病毒的检测结果,3和4泳道分别是送检样本A和B传染病胃肠炎病毒的检测结果。其中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阳性目的条带大小为1060bp、猪流行性腹泻病毒大小为462bp。经检测,送检的两头样本猪传染性胃肠炎病毒检测均阳性,流行性腹泻病毒检测均阳性。

2.4防控及分群治疗结果

对执行全群防控后30d内新出生的23窝仔猪作跟踪调查,23窝共249头仔猪有3窝出现不同程度腹泻,窝腹泻率为13%;腹泻仔猪37头,占整个统计窝仔猪数的14.9%,即腹泻率为14.9%;腹泻仔猪的腹泻时间延迟到出生后第5~6天开始发生;30d的统计期内共因腹泻死亡仔猪18头,占整个249头仔猪的7.2%。46头重症病仔猪治疗后第15天死亡24头,精神、体温、食欲基本恢复正常猪只19头,其他3头,治愈率41.3%。215头中度及以下症状猪群于实施方案后的第15天时死亡7头,治愈率96.8%。

3.讨论与分析

1)病毒性病原是引起规模猪场仔猪顽固和恶性腹泻并导致快速死亡的主要因素,大部分技术人员多根据临床表征和病理特征定位于猪传染性胃肠炎、流行性腹泻或轮状病毒性腹泻的诊断结果,没有从实验室精确的诊断进行确诊。本文通过临床调查了解其免疫史、猪场管理水平、病仔猪临床表征为排除各项腹泻因素奠定了基础,实验室多头病仔猪的病理解剖及抗原分子生物学检测为验证是否属于相同病原引起而进行准确诊断提供了保障,为本文探讨针对流行性腹泻病例的防控方案效果提供了科学依据。

2)规模猪场免疫失败导致各种疫病散发或继发流行,使针对仔猪腹泻的防控更多以提高饲养管理和人工被动免疫、防继发感染的方案进行;本文利用实验室研发的鸡抗猪传染性胃肠炎一流行性腹泻一伪狂犬三联高免卵黄抗体口服液对重症猪群实施口服,有利于直接中和、抵抗肠道流行性腹泻病毒,同时,通过注射对腹泻性细菌病原敏感的恩诺沙星,达到治本的作用。脱水及心衰是导致腹泻病仔猪死亡的直接原因,通过注射樟脑磺酸钠及口服补液盐,维持病仔猪机体的水盐代谢平衡,有助于病仔猪的存活,重症猪群41.3%及中度以下症状猪群96.8%的治愈率说明本方案的有效性。

3)自家疫苗是指利用发病猪场分离的病原菌或病毒、或发病仔猪某些组织器官经过实验室系列工艺制备而成的疫苗,是针对规模养殖场发生大规模疫情时的有效防控措施之一。本病例通过采集来自不同圈舍、不同母猪的病死仔猪脾等制备组织灭活疫苗,既有助于针对性的产生本地流行性腹泻病毒株的特异抗体,也通过大剂量的免疫刺激被接种猪群的非特异性保护屏障,增加被接种猪群机体的抵抗力,减少腹泻的发生;从防控前60%~100%降至防控后14.9%的腹泻发生率证明通过自家组织灭活疫苗紧急防控规模猪场暴发腹泻的方法切实可行、有效。自家组织灭活疫苗本身的灭活是否彻底、是否感染有其他病原等决定该种方式仅限于商品猪场及大规模疫情发生时的紧急防控。(编辑:赵晓松)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