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31
张凤莲
吡虫啉杀虫剂(Imidacloprid)是属于硝基亚甲基类(烟碱类)内吸杀虫剂,具有广谱、高效、低毒、低残留,虫害难以产生抗药性等特点,对人类、动物和植物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其触杀、胃毒和内吸等多重作用使虫害和药物接触之后,药物作为烟碱乙酰胆碱受体的作用体,感染虫害运动神经系统使化学信号传递失灵,从而引起中枢神经系统的正常传导受阻,使其麻痹死亡。本药物有效预防蚜虫、双翅目、鳞翅目的某些昆虫,常用于水稻、小麦、棉花、玉米、马铃薯、蔬菜、树木等的作物,由于该药物具有较好的内吸性,因此常用于种子处理和撒颗粒剂的方式进行施药。
2015年7月7日笔者亲眼目睹了一起雏鹅发生吡虫啉杨树杀虫剂中毒的经过,现报告如下:
1.发生经过
2015年7月7日,我县某农林牧户,在自家杨树林带放牧饲养两个月的幼鹅,发生批量死亡。6月28日该农户在自家杨树林喷洒吡虫啉杀虫剂,随后降雨2d,天晴后在树底割了一些青草喂鹅,仅喂了40多只鹅,观察2d没有任何症状。7月5日将购买的200只鹅全部围栏在已经喷过药的树林带里放养。7月9日鹅出现症状:尖叫、狂奔、突然倒地或喙着地,初期眼房内充盈,后期头颈扭曲(继续采食)。严重的不吃食,中毒较轻的食欲不振,体力较弱,放到河里随波逐流,7月15日鹅群暴发大量死亡。
2.临床症状
病鹅早期精神恐惧,表现出不安的情绪,并不停的发出“叽叽”的尖叫声,随着病程的发展,病鹅食欲减退,但是体温并没有发生明显变化,病鹅两腿不能正常站立,双翅下垂,头向背后扭曲呈“扭颈观星”状,两只眼睛中充满泪水,眼结膜严重黄染,瞳孔散大,看不清东西。
3.病理变化
剖检发现病鹅心脏、肺脏等器官都正常,只有肝脏表面出现严重的淤血斑、剖检呈黑色,其它消化道及各器官正常。
4.诊断
根据主诉,按养殖雏鹅的饲料标准加入多种维生素、微量元素进行治疗,排除了B族维生素及微量元素缺乏的可能性,雏鹅体温和排便正常排除感染病发生的可能性。
根据养殖户在自家杨树林喷洒吡虫啉杀虫剂的使用量,雏鹅的养殖情况,病鹅表现出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可以初步诊断为吡虫啉中毒。随后笔者在对症治疗的基础上进行了人工发病试验,从某规模养鹅公司购买5只同样日龄的雏鹅,将大剂量吡虫啉杨树杀虫剂添加至饲料中进行饲喂,经过2d后这5只鹅出现了与上述雏鹅群相同的临床症状和病理变化,因此将本次引起雏鹅群大量死亡的病因确诊为吡虫啉中毒。
5.治疗
雏鹅开始发病就立即进行隔离饲养,使用口服多维葡萄糖进行治疗,但是效果不显著,在治疗3d后,鹅群又出现陆陆续续的死亡情况。病鹅经过检测胆碱酯酶活性后进行经验性治疗,反复注射阿托品之后病鹅的症状得到一定缓解,这就说明治疗有效。
6.小结
吡虫啉是属于高效、低毒具有独特机制的新型杀虫剂,化学名称为1-(6-氯吡啶3-吡啶基甲基)-N-硝基亚咪唑烷-2-基胺。该物质具有比较独特的亲水性,对于酯酶敏感的各种化学链缺乏一定的敏感性,尤其是对脂酸酶敏感的化学链,所以对有机磷、拟除虫菊酯、氨基甲酸酯类等产生抗药性的虫害防治具有更好的效果。吡虫啉的化学性质比较稳定,pH5-7的缓冲溶液中降解速度比较慢,pH等于9时降解几乎停止,药物的毒性和刺激性变大对人和环境的安全性变差。
吡虫啉分子将烟碱型乙酰胆碱受体作为靶目标,算乙酰胆碱拮抗剂,和烟碱竞争同一受体,这个作用机制可能与两种物质的化学结构相似有关。吡虫啉和乙酰胆碱受体结合后不易被乙酰胆碱酯酶分解,可干扰动物和人的神经系统,引起神经通路发生阻碍,造成机体内乙酰胆碱发生蓄积,从而出现中毒的症状,中毒后一般会发生昏迷、四肢痉挛、呕吐、全身大汗、呼吸衰竭等症状。吡虫啉杀虫害的作用机制和其他灭虫害药物的机制不尽相同,它能够引起自发性突触后电位增强和随后的突出传递的可逆性阻断。
该县的农业局介绍该药吡虫啉杀虫剂具有高效、低毒、低残留,绿色环保,安全系数高特点。但是本次调查的农林牧户以16元/kg的价格收购雏鹅,在饲喂两个月后出现这种吡虫啉中毒情况,急宰53元/只,平均3.5kg,亏损严重。这就说明在实际生产过程中雏鹅进行林牧放养时要不断加强药物残留消减的时间,这样可有效避免因药物中毒而造成的经济损失。(编辑:赵晓松)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