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中国生猪生产的区域特征分析

时间:2024-05-31

郜亮亮,刘玉满,潘春玲

(1.特华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北京100029;2.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畜牧业经济研究中心北京100732;3.沈阳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辽宁沈阳110866)

中国生猪生产的区域特征分析

郜亮亮1,2,刘玉满2*,潘春玲3

(1.特华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北京100029;2.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畜牧业经济研究中心北京100732;3.沈阳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辽宁沈阳110866)

本文利用1998-2013年的统计数据对我国生猪生产的区域特征进行了详细分析。总体来看,当前我国生猪生产存在明显的区域特征,且优势区的优势随时间推移逐渐增强;同时,优势区或者非优势区内各省的竞争激烈,排名并不稳定;而各省在存栏量、出栏量和猪肉产量三方面排名不一致的特征或许表明当前的区域布局仍然没有达到市场均衡状态,也可能蕴含着更深刻的效率涵义,应继续由市场在生产区域布局中起决定性作用。

生猪生产;区域特征;优势区;市场

引言

生猪产业是我国农业中传统的优势产业,是城乡居民肉食品的重要来源,在农业和农村经济中占有重要地位。在当前中央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部署和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发展的宏观背景下,生猪产业的发展不但事关人们对猪肉及其产品的消费需求能否得到满足,而且也是农民增收、农村劳动力就业、粮食转化、带动相关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支撑。从各国情况来看,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民增收为目标,以科技为支撑,以资源为依托对某一产业的区域布局进行优化是农业发展的一般趋势和必然规律,也是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标志之一。因此,对生猪产业的区域布局进行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学界对生猪区域布局进行了大量研究。冯永辉(2006)对我国1994-2004年间的生猪生产、生猪规模化养殖进程以及区域布局特点和变化趋势进行了分析[1]。周旭英、罗其友、屈宝香(2007)对我国1980-2005年间生猪区域布局形成及演变进行了分析,并考察了生态、技术条件等对布局的影响,最后提出相应区域发展战略[2]。王军、田露、张越杰(2011)对我国1993-2009年间的生猪生产优势区域变动进行了分析,发现中东部优势区的产业地位不断提升,而沿海优势区和西南优势区的地位均有所下降[3]。邓蓉、阎晓军(2012)对我国1980-2010年间生猪生产区域产量结构变化进行了分析,并考察了饲料资源状况、经济效益等对区域布局的影响[4]。吴霞等(2013)[5]利用1981-2011年数据揭示30年间我国生猪养殖区域分布变化趋势。另外,2009年,农业部为进一步深化畜牧业结构调整,充分发挥生猪区域比较优势,提高我国生猪的市场竞争力,稳定市场供给,确保我国养猪业持续与健康发展,制定了《全国生猪优势区域布局规划(2008-2015年)》规划,制定了区域发展目标。那么,当前我国生猪生产的区域布局现状如何,又具有哪些特征仍是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本文在借鉴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利用1998-2013年的数据厘清当前我国生猪生产的区域布局特征,从而为生猪产业发展以及其他相关研究提供必要的实证素材。文章接下来分析生猪生产的区域特征,最后给出政策含义。

2 我国生猪生产的区域特征

生猪是我国养殖范围最广的畜产品之一,涉及我国31个省(市)、自治区。在我国华中、西南、华北、华南等地均有大规模的生猪饲养。生猪产业的成熟必然伴随着区域布局的优化,而区域布局的变化必然反映了市场对生猪产业所涉要素(土地、劳动力、资本、环境等)的高效配置。纵观1998-2013这15年,我国生猪产业的区域布局具有如下特点。

1)从年存栏数、出栏数和猪肉产量来看,15年间区域分布有竞争但基本稳定,呈现“两头很稳、中间略变”特征。

从表1可知,总体来看,1998、2007和2013年,不管是从年底存栏数、年出栏数还是年猪肉产量来看,四川省都稳居第一。除了1998年时,山东省的存栏头数低于云南省而排名降到第5外,其他年份且不管是从年底存栏数、年出栏数还是年猪肉产量来看,河南、湖南和山东三省则稳定在2~4名。海南、新疆、天津、北京、上海、青海、宁夏和西藏8省依次稳定在24~31名,且青海、宁夏和西藏稳定在后3名;其他19个省份则稳定在5~23名。

第一,从2013年来看,四川、河南、湖南和山东在年底存栏数、年出栏数和年猪肉产量三方面都依次排名在1~4名。这四个省份都属于《全国生猪优势区域布局规划(2008-2015年)》重点布局的19个优势区域,其中河南、湖南和山东属于其中规划重点发展的中部地区优势区。当然,这4个省份的存栏、出栏数和猪肉产量都随时呈现不同程度的增长态势。例如,出栏量方面,四川省由2007年的6 010.7万头增加到2013年的7 314.1万头,增长了21.7%;而排名第二河南省由2007年的4 488.8万头增加到2013年的5 996.9,增加了33.6%;湖南和山东在相应期间的分别增长了22.5%和31.3%。再如,1998年时,河南省的存栏量、出栏量和猪肉产量都不及湖南省,只是2007时存栏量实现了反超,但直到2013年出栏量和猪肉产量才实现反超。所以,这4省份之间存在较大的竞争压力,发展速度最终将影响排名。

第二,中间19个省份在不同年份、或者在存栏、出栏、猪肉产量方面的排序略有升降,但幅度不大。例如,1998年时,江苏的猪肉产量(190.8万吨)要高于辽宁猪肉产量(112.8万吨),但到了2013年,辽宁则反超了江苏。再如,从猪肉年产量看,广东1998年时为189.3万吨,要低于同期河北、广西和江苏3省,但在2013年反超了它们。再如,不管是存栏数还是出栏数,1998年时,河北省都要高于广东省,但2007年开始一直到2013年,广东高于河北。这19个省份中陕西、内蒙古、甘肃和山西基本稳定排在最后4名,即20~23名。

第三,不管是1998、2007年还是2013年,不管是从年底存栏数、年出栏数还是年猪肉产量来看,海南、新疆、天津、北京、上海、青海、宁夏和西藏8省稳定排在最后8名,即24-31名;其中,青海、宁夏和西藏稳定排在最后3名,西藏稳定在最后一

名。这8个省份都不属于《全国生猪优势区域布局规划(2008-2015年)》重点布局的19个优势区域。这8省内部排名也存在动态变化。例如,1998年和2007年时,北京的生猪年底存栏数、年出栏数和年猪肉产量都排在天津之前,但2013年天津实现了反超。

表1 各省1998、2007和2013年的生猪存栏、出栏数和猪肉产量

表2 各省1998、2007和2013年的生猪存栏、出栏数和猪肉产量占全国百分比(%)

2)生猪产业集聚度比较稳定。

从表2可知,1998-2013年间,四川、河南和湖南三省各自的存栏量、出栏量和猪肉产出占全国相应百分比基本都超出了8%。①排名第一的四川省在三个方面的所占全国比重基本都在10%左右,只有2009年时该省猪肉产量占全国比重由1998年的10.05%跌至9.53%,并继续下跌到2013年的9.30%;②稳排前4的四川、河南、湖南和山东省的存栏量、出栏量和猪肉产出三个方面的累积占比(即“累积占总数百分比”)在2013年时基本占全国1/3左右。而排名前10的省份的三个方面的累积占比在2013年时约为63%,都没超过全国的2/3。排名前20的省份的三个方面的累积占比在2013年时约占全国相应总量的93%。

3)优势区与非优势区布局分明,优势区随时更优

2009年,农业部制定了《全国生猪优势区域布局规划(2008-2015年)》。该规划从我国实际出发,

4)各地区在存栏量、出栏量和猪肉产量三方面排名具有不一致特征。

从表1和表2可知,2013年时,各省在存栏量、出栏量和猪肉产出方面占全国相应比重的不同表明这些地区生猪产业“量”与“质”的不平衡,或者全国来看,数量上的区域布局未必与效率上的区域布局一致。例如,排名第一的四川省的存栏量和出栏量占比分别为10.55%和10.22%,而同年其猪肉产量只占全国总产量的9.30%;同时其出栏量由2007年的6 010.7万头增加到2013年的7 314.1万头,在借鉴美国依托粮食资源、丹麦发挥技术优势成为生猪生产、出口大国的有益经验基础上,并综合考虑各地区饲料资源优势、生产基础优势、市场竞争优势和产品加工优势,重点布局了19个优势区域省份。它们是沿海地区的江苏、浙江、广东和福建4省,东北地区的辽宁、吉林、黑龙江3省,中部地区的河北、山东、安徽、江西、河南、湖北和湖南7省,西南地区的广西、四川、重庆、云南和贵州5省(区市),共19个省(区市)为优势区域。利用本文数据(表3),对这些区域的生猪生产进行分析可以发现:第一,19个优势区省份加总的生猪存栏、出栏数和猪肉产量占全国总量九成以上,其中排名前四的省份占全国总量3成以上;而其他非优势区省份占比不足一成。第二,从1998年到2007年,再到2013年,优势区省份的优势更加突出。例如,优势区省份加总的生猪存栏数占全国的百分比由1998年的90.70%增加到2007年的91.89%,尽管2013年小幅下降,但依然比1998年高0.65个百分点;出栏数占比由1998年的91.35%增加到2013年的91.84%,猪肉产量由1998年的91.37%增加到2013年的91.87%,而排名前4的省份在存栏数方面也呈现同样的变化趋势,例如,它们存栏数占比由33.63%提高到 2007年的 36.17%,再增加到 2013年的34.72%(表3)。增长了21.7%,相应的猪肉产量却增加了25%。而,广东省的存栏量、出栏量和猪肉产量在绝对数上排名分别为第8、6和6名,且三方面占全国比重依次为4.81%、5.23%和5.06%,即同等存栏量的出栏量和产肉水平都要高。山东省的三方面占比在1998-2013年间表现出了持续稳定的增长态势。而贵州省在这15年间,存栏量占比持续下降,但其出栏量和猪肉产出占比持续稳定增加。各地区存栏量、出栏量和猪肉产量的这种不平衡可能有更深刻的区域布局含义,这还需进一步研究。

表3 中国1998、2007和2013年优势区省份的生猪存栏、出栏数和猪肉产量占全国百分比(%)

3 结论及政策含义

本文利用1998-2013年的数据分析了我国生猪生产在存栏量、出栏量和猪肉产出三方面的区域布局特征。总体来看,当前我国生猪生产优势区和非优势区布局基本稳定,优势区随时间而变得更优;同时,优势区或者非优势区内各省份的竞争也很大,排名并不稳定;而各省在存栏量、出栏量和猪肉产量三方面排名不一致特征或许表明当前的区域布局仍然没有达到市场均衡状态,也或许表明有更深刻的涵义。

综上,仍应按照十八届三中全会的“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精神,在适时发挥政府和行业协会顶层设计作用的同时,更好地让市场对生猪生产的区域布局起决定性作用,真正实现动态的、高效的、可持续的生猪生产区域布局。■(编辑:狄慧)

[1] 冯永辉.我国生猪规模化养殖及区域布局变化趋势[J].中国畜牧杂志,2006,(4):22-26.

[2] 周旭英,罗其友,屈宝香.我国生猪区域发展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7,(3):41-44.

[3] 王军,田露,张越杰.中国生猪生产区域布局变动分析[J].中国畜牧杂志,2011,(10);19-21.

[4] 邓蓉,阎晓军.关于我国的生猪养殖区域发展再探讨[J].现代农业,2012(9):43-46.

[5] 吴霞,陈磊,潘红梅,等.三十年来我国生猪养殖区域分布变化趋势[J].中国畜牧杂志,2013(16):7-10.

Analysis on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Live Pig Production in China

Gao Liangliang1,2,Liu Yuman2*,Pan Chuanling3
(1.Tehua Post Doctoral Workstation,Beijing,10029;2.Animal Husbandry Economic Research Center of Rural Development Institute Chinese Academy of Social Sciences,Beijing,100732;3.The Department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Shenya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henyang Liaoning,110866)

Using 1998-2013 statistical data,the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of live pig production are analyzed in detail in this paper.We finds that there exist obvious regional characteristics in live pig production in current China: the distribution of the dominant regions is basically stable and has little change.Should continue to let the market play a decisive role in the regional distribution of live pig production.

live pig production;regional characteristics;dominant regions;market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项目“农地确权对农地流转市场影响的实证研究--兼论农地流转市场的交易成本及其变化”(项目编号:71203235)、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养殖模式和饲养效率变化对我国饲料粮增长及粮食安全的影响研究”(项目编号:71173204)、国家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建设专项资金、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创新工程项目“中国农产品安全战略研究”的阶段性成果。

郜亮亮(1981-),男,山西高平人,副研究员,博士,主要从事农村土地制度、畜牧业经济研究,E-mail: gaoll@cass.org.cn。

*通信作者:刘玉满,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畜牧业经济研究中心主任,国家奶业产业技术体系产业经济研究室主任,E-mail:liuym@cass.org.cn。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