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北京通州老城南大街历史文化片区空间结构特征与价值研究*

时间:2024-05-31

李春青 柴纪阳 庞雅倩 刘国刚

1 引言

***总书记在考察北京时指出,历史文化是城市的灵魂,要像爱惜自己的生命一样保护好城市历史文化遗产。通州作为北京城市副中心,同样拥有深厚的历史与文化,而通州老城中的核心历史文化片区南大街片区,是通州古城目前仅存的核心历史区域。因此,研究南大街历史文化片区的历史文化载体——城市空间结构,评价其重要的价值,是保护与传承通州历史文脉的基础性工作。城市空间结构是城市各组成要素在空间上的分布状态[1]。目前学界研究城市空间结构的视角有城市密度、城市用地布局和城市形态等几个方面[2]。其中从城市形态的角度研究城市空间结构,是超出要素研究进入结构主义视角研究的更全面的境界,有利于把握城市的形态特征,更好地发挥其在未来城市发展中的文化传承与触媒激发作用[3]。同时,城市空间结构其实也是城市的社会结构、产业结构等在物质空间方面的反映,因此研究南大街历史文化片区的城市空间结构,对于副中心老城文化保护具有重要意义。

2 自然地理环境

北京城市副中心通州位于北京市东南部,京杭大运河最北端。东临河北省廊坊市清河县,南与天津市武清县、河北省廊坊市交界,西邻北京中央商务区,北与北京市顺义区相接,素有“一京二卫三通州”之称,历史上的地位可以与北京、天津卫相当。通州区地处永定河、潮白河冲积平原,境内大小河流13条,地域辽阔,地势自西北向东南倾斜,水网丰富。属大陆性季风气候区,年平均温度11.3°C,降水量620毫米左右(图1)。

通州濒临北运河,作为南北水路终点成为漕运码头和北京东部京门(图2)。清代通州知府尹澍在《赞通州潞河诗二首》中云:“漕艇贾舶如云集,万国梯航满潞川。”也有称:“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4]可见,通州是京师通往沿海和东北地区的交通枢纽,水路交通非常发达。正如清世宗御制通州石道碑上记载:“自朝阳门至通州四十里,为国东门孔道,”所以通州也被称为京门。因“潞河为万国朝宗之地,四海九州,岁至百货,千樯万艘,辐辏云集,商贾行旅梯山航海而至者,车毂织路,相望于道,盖仓庾之都会而水陆之冲达也。”

3 历史沿革

3.1 金代以前:运河与通州的起源

通州历史悠久,与京杭大运河关系紧密。运河加快了我国南北之间经济和文化的交流,促进了沿岸城镇发展,同时也带动了通州的发展。孙寿荫在《京杭大运河的历史变迁》一文中认为,大运河建设分为三个阶段,即春秋秦汉时期南北分段建设阶段、隋唐宋时期以洛阳为中心建设阶段、元明清穿山东走直线建设阶段,其中通州古城发展与第三个阶段关系更紧密。通州所处的位置在秦汉时期属于渔阳郡,到汉朝时改称为路县,王莽时期叫通路亭,东汉时期因境内有潞河改为潞县。金代将潞县建制升为通州,意为“漕运通济”。因此,京杭大运河带动漕运兴盛,是促进通州古城起源发展的重要原因(图3)。

3.2 金代:始设通州,重要门户

公元1115年金代建立,十年后金灭辽,又灭北宋,因此淮河以北广大地区都属金代的统治地带。1149年,金海陵王迁都燕京,并非常重视漕运。因此金天德三年(1151年)在潞县城西置通州。金兴定二年(1218年),通州地位上升,辖潞、三河两县,州县同治,均驻潞县。从此,通州取代了潞县的地位,成为金中都城北京东部的重要门户,为以后的兴旺繁荣奠定了基础。

3.3 元代:漕运仓储,老城雏形

元代在金中都东北部另选新址建元大都,并设立地方行政区分省、路、府、州、县、道等九级。大都城设有大都路总管府,该府直辖通州。通州下辖潞县、三河县不变,但此时由于隋唐运河年久失修,导致北京到通州不能通航,因此朝廷命郭守敬在元至正二十九年(1292年)开凿通惠河,打通了该航线,并设置 “京通十三仓”,即北京城十一处仓和通州的中仓与西仓。同时还在通惠河南岸北运河西南修筑篱城,古城形态由北侧的北运河与通惠河走向决定,燃灯塔紧邻老城北城墙,通州古城雏形形成。可见,元代通州地位进一步上升,漕运地位非常重要,成为享誉全国的漕运仓储重地。

3.4 明代:新老城并设,全面鼎盛

明洪武元年(1368年),大都路总管府改为北平府,同时撤潞县并入通州,潞县之名消失。此时,元代通州篱城进行了第一次向南扩建,形成今天南大街片区。明洪武十四年(1381年),通州除辖三河县不变外,又增辖漷县、武清、香河三县。明正统十四年(1449年),朝廷为确保仓储重地安全,对古城进行第二次扩建,加建的新城紧邻老城西侧偏南,新城与老城呈一纵横放置的“吕”字形布局。可见,明代通州古城扩建城池与仓储空间,进一步提升了通州地位。

3.5 清代:新老城融合,功能衰退

清代通州仍是京畿要地,是南北物资漕运交流的枢纽。清代地方行政机构在省、府之间设“道”。清顺治七年(1650年),定通州隶属通密兵备道,为军事保卫区。清顺治十六年(1659年),撤县并入通州。清雍正三年(1725年),将通州定为散州,其下不再统领三河、武清、香河三县。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朝廷对通州古城进一步修建,“老城西面,拆去一百八十二丈,周围实长二千七百七丈五尺。”[5]此次拆掉了老城西门,将其与新城合二为一。合并后的古城共有五个重檐城楼城门,东为通运门,南为迎薰门,北为凝翠门,新城南门为望帆云表门,西门为五尺瞻天门。至此,通州古城城市形态基本确定。清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铁路交通兴起,运输效率提高,再加上八国联军入侵、国力日益衰败、货币交易发达,清政府决定改实物赋税为货币赋税,宣布废止漕运,通州地位衰落(图4)。

3.6 民国时期:改为通县,地位下降

1912年中华民国成立后,通州改为通县,隶属于京兆地方。因漕运衰退,经济地位下落,但它还属于京畿重地。民国十七年(1928年),民国中央政府迁至南京,京兆地方改称北平特别市。民国十九年(1930年),北平特别市降为北平市,通县改由河北省管辖。民国二十四年(1935年),日本侵略者指使汉奸殷汝耕在河北省东部成立傀儡政权“冀东防共自治政府”,机构设在通县。1945年日本投降后,通县仍隶属于河北省。

3.7 建国以后:通州老城功能转变

新中国成立后,通州改为通县镇,1953年改为通州市,1958年归还北京市,改为通州区,1960年到1996年又改为通县,1997年以后复改为区。古城内的中仓虽失去仓储作用,但被某军事单位占用。

3.8 21世纪初:建设北京城市副中心

2012年北京市政府首次提出要完善区县功能定位实现机制,落实聚焦通州战略,打造功能完备的城市副中心。其后的3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曾三次提出要加快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强调通州未来在加强非首都功能疏解、促进城市文化品质提升、改进首都居民的生活质量等方面将会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但是,在通州快速的城市建设中也出现了对城市历史价值认识不充分的问题,2015年左右通州古城的核心发源区北大街片区被拆。2016年开始,北京建筑大学北京未来城市设计高精尖创新中心对通州老城展开整体研究,2018年完成了北京首都规划委员会委托的通州老城南大街历史文化片区城市设计研究(图5)。

4 南大街历史文化片区空间结构特征

4.1 两河夹城式山水结构

大运河北段与通惠河段形成了人字形交叉河道,通州古城选址就在这两条运河河道交界处,形成了两河夹城的山水结构。这种城市空间结构为北京通州地区构造了众多的自然和人文景观,集中分布在通州运河沿岸。古塔凌云、长桥映月、二水汇流、波分凤沼、万舟骈集、柳荫龙舟、平野孤峰、高台茐树是著名的通州八景,其中部分景观今日仍依稀可辨。通州城还有文昌阁十二景,其中“碧水环城”“柳岸渔舟”则显示了通州运河水乡的绝美景象。可见这种两河夹城的空间格局还了给通州老城带来商业和漕运的经济效益之外,还创造了良好的景观效益。

4.2 吕字纵横式城市形态

通州老城的城市形态演变经历了从建设北城、加建南城、再加建西侧新城的城市演变过程,最终形成了吕字纵横式城市形态。通过古城历史沿革研究可见,从元代通州城市雏形初显,到经过明清两代的发展,古城空间格局发生显著变化,元代篱城紧挨通惠河建立,规模面积不大,到明初由于漕运逐渐兴盛,城墙范围不断向南扩大,古城在篱城基础上进行了修建,受北运河与通惠河的影响,呈楔形紧挨两大河流,此时城门共有四个,整体形态呈北尖南方、南北向中轴线对称的状态,明中期为了更好地进行漕运仓储,在古城西侧修建了新城,新城呈西宽东窄的梯形状态,形成东西两城并置的局面,此时两城虽紧密联系但各自独立,中间以城墙相隔,呈吕字形纵横放置的错位布置。到清中期,随着两城与漕运经济联系的日益紧密,最终新城古城打通城墙合为一体,共有五个城门,至此通州古城的空间形态基本确定下来。

4.3 鱼骨半截式街巷格局

通州古城在明代后期的管理形式分为前、后、左、右和中五个所,“十八个半截”胡同位于古城东南隅的“前所”,它的起源与形成与回民分布以及清真寺之间有着密切联系[6]。通州清真寺是该街区回族居民宗教信仰的载体,位于十八个半截胡同的最北端,回族居民通过寺南直通东顺城街的一条中街来往清真寺,于是将原本的八条东西横向的胡同截断,形成了今天南大街东侧的鱼骨式街巷格局。这些半截胡同包括马家胡同、熊家胡同、紫竹庵胡同、白将军胡同、蔡老胡同、头条胡同、南二条胡同和南三条胡同,共八条胡同,此外还有北二条胡同、半截胡同和两条半截胡同。南大街与十八个半截胡等主要街道,共同构成了通州古城现存的空间结构肌理(图6)。

4.4 仓储大院式功能空间

金代在通州城中建有丰备、通积与太仓3座皇仓储存漕粮,今其址无考;元代在通州的漕仓有13座,可储粮230余万石[7]。元末战乱,仓毁,今仓址也已无考。明永乐年间,通州古城南半部先后建有东仓、中仓2仓,南城之西建有西仓,储粮供守卫北京及长城的军队食用,明正统元年定名为大运西仓、中仓、东仓。目前仅存中仓,仓址东至南大街西侧,西至中仓路,北至西大街南侧,南至悟仙观胡同北侧,占地约12万平方米,曾分别设有东、南、北三门。目前中仓被某部队占用,仅东侧还保存部分仓墙遗址。由于明清时期通州古城的仓储职能十分重要,因此仓储大院式空间特点对通州古城建设影响深远。这种仓院多位于城内高地,周围水路与码头密集,既利于安全防卫,又方便物资运输,因此,仓储大院式功能空间是通州古城空间特色之一。

4.5 多进式传统民居院落

南大街历史文化片区中尚存多处四合院民居院落,例如南大街65号院、马家胡同17号院、马家胡同1号、熊家胡同17号院、南二条18号院等。这些民居采用具有北京地方特色的合院式布局,体现了北京与通州在建筑文化上的紧密联系。同时由于仓储业的发展,这里的民居建筑还具有拱券式大门与窗户的特点,体现了近现代建筑风格和仓储运输业对建筑提出的要求。另外,这里的胡同中保存有大量门墩、磨盘等环境要素,体现了传统民居建筑的艺术美。

5 价值评估

5.1 漕运兴城与京城东门奠定其重要历史价值

通州由于便利的水运区位条件孕育了丰富的民族文化,展示出传承历史记忆的环境特征,形成了丰富而独特的商业业态,再加上具有民族文化、近现代风格特色的典型古建筑,以及回汉两个民族传统的生活方式,从而形成了独特的城市形态与城市文化。同时通州老城因漕运而兴盛,作为东部京门,促进了南北各方面的交流,从而衍生出丰富的运河文化、漕运文化、仓储文化、建筑文化、清真文化等,构成了重要的历史价值与地位。片区内现存市级文保单位1处:清真寺;区级文保单位两处:中仓墙遗址、万字会馆;另有约20处四合院院落保存较好,具有一定的历史价值(图7)。

5.2 水系与仓储布局规划具有重要的科学价值

通州地处北京湾的下游,历史上曾遍布大量的河流与湖泊,因此先辈在这里很早就利用这些天然水体漕运物资,形成了优越的区位交通条件,并在运河河道上设置众多的附属水利设施。例如,元代的通流闸、南溪闸,明清通惠河泄水闸响闸、葫芦头滚水坝等,这些都集中反映了当时的水利发展与漕运技术水平。由于运河漕运关系到各朝的兴衰存亡,因此倍受重视。例如,元朝专门建立了漕运管理机构,以加强管理,从而逐渐形成了通州水运发达、商业繁荣的局面。因此,从运河的水资源利用、城市的选址、水利设施的修建来看,通州老城的规划建设具有很高的科学价值。

5.3 古城与建筑空间具有重要的艺术价值

通州清真寺是北京的清真古寺之一,始建于元延祐年间,是北京地区四大清真寺之一。该寺庙坐西朝东,有南北二跨院。轴线上有主体建筑礼拜殿,勾连搭四卷,明三暗五,形制恢宏,且屋顶形式多样,成为京郊罕见的著名古建筑。建筑空间与装饰都具有非常高的艺术价值。除了通州清真寺,通州四合院也具有较高的艺术价值,包括建筑墙面、屋檐、女儿墙、外窗木装饰、院门、院墙、传统色彩油饰等,都保留了北京郊区四合院的精髓,具有传统四合院的建筑美。

5.4 历史滨水景观格局与景点具有重要的景观价值

通州历史上曾有著名八景,目前尚存古塔凌云、二水汇流、波分凤沼三处,万舟骈集、柳荫龙舟仅存地点原址。而长桥映月、平野孤峰、高台茐树,由于行政区划的改变,目前均位于区外。古塔凌云是指燃灯佛塔高矗千尺。清人王维珍“一枝塔影认通州”的诗句充分表明,燃灯塔在通州的漕运史上一直是城市地标。二水汇流是指潮白河与温榆河交界处沙地如刀劈般直立。波分凤沼是指西海子葫芦湖至西陂(今天桥湾西北)之间的凤沼泻。通惠河水来自有凤沼之称的太液池(葫芦湖),凤沼泻两侧有闸,可乘画舫游览美景。通州城还有“碧水环城”“柳岸渔舟”等,显示了通州的水乡美景。因此,运河带来的景观价值至今对通州城市形象建设仍具有重要意义。

5.5 老城社会结构对建设和谐社会具有重要价值

通州南大街历史片区在历史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汉族与回族混合杂居的社会结构状态,反映了我国多民族之间团结和谐的生活状态。同时也形成了独具特色的民族文化,比如饮食文化、民俗文化、服饰文化等,这些成为通州优秀的传统文化内容与特质。因此,未来传承民族文化,增进民众对城市历史的认识,促进民族团结,共建和谐社区,尤其是在加强历史建筑与街巷肌理等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同时,发掘非物质的历史人文内涵,提高通州副中心现代城市建设品位与和谐社区社会建设,具有重要意义(图8)。

6 结论

通州老城南大街历史文化片区作为北京城市副中心唯一仅存的一片古城区,其中包含了众多的建筑遗产,拥有独特的空间结构,蕴含了深厚的历史文化基因,是北京城市副中心老城与新城建设与发展的核心源动力。本文通过梳理历史沿革,总结出其两河夹城式山水结构、吕字纵横式城市形态、鱼骨半截式街巷格局、仓储大院式功能空间、多进式传统民居院落五个空间结构特征,归纳了其历史、科学、艺术、景观和社会价值,为北京城市副中心的未来城市规划建设与城市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奠定基础。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