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5-31
苏金成 赵云鹤
近年来,我国大多数地区经济效益有着显著提升,生活理念日益更新,然而具有特殊性、民族性的地域文化以及中国历来传统的地方习俗也出现了被现代化和时尚取代的迹象,城镇设计逐步趋同。事实上,地域振兴不仅仅是经济上的发展,还有对地方特色的保护与传承,对日渐埋没的地域文化的振兴。这就需要在今天的城镇设计上体现出独特的地域性,呈现有文化内涵的城市景观,在城市历史文脉的基础上扬弃创新,如此方能实现城镇建设的可持续发展,保护中国文化的多样性。
随着城市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入,公共艺术因其展示地方特色的功能而被越来越多地运用到城镇设计中。公共空间中的墙绘艺术是公共艺术的一种形式,近年也逐渐走入人们的视野,成为城镇设计的一个重要部分。它融合了文化传播、视觉传达与环境设计,形成了彰显地域文化的城市景观。浙江师范大学人文学院龚剑锋教授认为,“一个城市的手绘文化墙,首先应该立于这个城市多年的文化底蕴这个坚实的基石之上,这包含了这个城市的传统文化、发展历史、名人印记、独特的地理风貌,以及城市的一些现代色彩等多种元素。具有传统文化色彩的文化墙使城市增添了几分厚重,文化流淌于城市的历史,散落于城市的街巷,浸润于城市的民俗,这才是一个文化墙的存在意义和代表价值。”[1]本文将结合笔者在上海市宝山区大场镇和奉贤区南桥镇亲身参与的公共性墙绘项目为例,探讨地域文化在我国城镇设计中的应用以及城镇设计对地域振兴建设的影响。
墙绘艺术即墙体彩绘艺术,是以天然或人工墙壁为载体、采用手绘或喷绘等方式进行的绘画艺术。墙绘艺术可追溯到原始社会时期洞穴中的壁画,主要用于装饰和记录事件。20世纪60年代末,在美国部分地区开始出现了现代涂鸦艺术,社会底层的涂鸦者们以反叛的姿态进行着地下艺术活动,并逐步影响了欧洲、亚洲等地,至今成为时尚文化的标榜。在中国,直到80年代改革开放后,西方的涂鸦文化才涌入北京、上海、广州等发达城市。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墙绘作品出现在大小城市的大小街巷,与早期的西方涂鸦宣泄个人情绪不同的是,我国现在的墙绘艺术大多受企业或政府支持,事先经过设计和筹划,体现着社会文化生活的主流。
公共性墙绘艺术是在城市公共空间中实现的,作为公共艺术以城市中所有公共市民为对象,具有视觉观赏性、信息开放性、公众参与性、地域文化性等特点。
随着城镇化建设的发展,出现了大量新修建筑、工地、废弃建筑、社区街道等的空白墙壁,而人们因为生活节奏的加快和生活水平的提高,对周围环境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公共性墙绘艺术作为一种二维视觉艺术,是构成城市景观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城市环境以及城市中人们的生产、休息以及生活体验都产生着直接影响。墙绘艺术有着一定的表现力和视觉感染力,好的墙绘艺术可运用图像、色彩、文字等元素,美化城市户外环境,使公众从中体验视觉美感和内心愉悦感,并营造良好舒适的人文环境。
城市公共性墙绘不但起到装饰、美化环境的作用,作为一种户外媒体还承载着大量信息。墙体位于城市开放的公共空间,向所有公众开放,信息展示极其简单直接,其受众对象无法主动回避对信息的接收,如像电视、手机可选择关闭或更换内容。并且只要墙体不被重新粉刷或摧毁,大众就会反复接收墙绘作品所传达的信息。
公众的参与互动是公共艺术的一项重要属性,也是公共性墙绘艺术的特点之一,主要体现在市民在墙绘进行中以及完成后与艺术家的交流互动和对作品的思考感悟。作品本身并不是公共艺术的全部,而只是其中的一个构建,真正的公共艺术是由这个作品引发的一种公共行为,能让参与进来的人形成个人的生活经验。[2]公众作为公共性墙绘艺术的受众主体,会对其进行评判、干预、体验、反馈等活动,这样的参与是与艺术作品、艺术家的交流,也是与城市空间管理者的交流,调动了市民参与城市公共艺术的积极性,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
文化是城市公共艺术的核心,也是公共性墙绘艺术需表现的内在。当代城市中的墙绘艺术大多有着各自的特色,反映着不同的地域文化特征、物质成果和民族精神。而墙绘艺术创作者作为城市空间中的个体,对不同的环境场域所作出的评估和体验也有所差异,因此表达的艺术内容也是不同的。例如,日本街道中的墙绘艺术强烈体现了日本的传统艺术风格和民族特色,浅草寺街道中的墙绘艺术就集结了现代文化气息与东方古典韵味,即使是涂鸦也依旧井然有序,彰显了日本大和民族的严谨性和团体意识(图1)。
笔者于上海市宝山区和奉贤区曾多次参与公共性墙绘实践项目,有着深刻的体会和感悟,本章节将选取几个典型案例进行研究分析。与高楼林立、国际化的上海市区中心不同,宝山区与奉贤区属于上海边缘城镇,分别位于上海的北部及南部,生活节奏较慢,有着各自的文化特色。
上海市宝山区位于上海市北郊,大场镇属宝山区下辖镇,内含10个行政村及60个社区,境内河道纵横,遍及城乡。大场镇境域成陆于南朝梁天监年间(公元502年—519年),历史上是商业重镇和水陆交通枢纽。民国时期成为淞沪抗战的主战场,并建立大场纪念坊。民国21年(1932年),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在大场建立了新型学校——山海工学团,推行小先生制,进行教育改革。1983年,陶行知纪念馆在大场镇兴建。如今的大场镇现代化建设稳步前进,成为宝山区的城市化新镇,人们的精神文明水平也显著提高。
上海市奉贤区位于上海南部,距离上海市中心42km,正在修建区域内第一条地铁。此处具有31.6km长的海岸线,是上海内陆部分气候和空气质量最佳的地区。历史上,相传孔子高徒子游曾来此地传道讲学,清雍正四年(1726年)设县时就以“敬奉贤人”之意,取名“奉贤”,古城、老街、皮影、风筝、沪剧等是历代奉贤人的集体记忆。近年来奉贤正逐步摆脱外界“偏远、郊区、农村”的印象迎接城镇化建设,打造时尚浪漫的“海滨城市”品牌,提出建成“杭州湾北岸综合性服务型核心城市、上海南部中心城市”的新目标。南桥镇隶属奉贤,是区政府所在地、奉贤区的政治经济及文化信息中心。
2018年5 月,笔者接受了大场镇政府位于南大路的墙绘艺术绘制工作。该地空白墙壁位于一条河道两侧的路边,每侧长约200余米,设有绿化带,且紧邻一片老旧社区。此处人口密度不高,大多为社区居民或附近村民步行或骑行经过,年龄多在40岁以上、15岁以下,但其位于大场镇临近社区和道路中面积较大的河段,对于整个城镇的景观有着重要影响。绘制墙绘目的在于“改善水生态环境”,为居民打造优美和谐的城市氛围,而“场所感的营造可以促进城市公共领域的形成和发展,满足人们的心理、生理、精神、视觉等方面的需求,使空间成为有吸引力的、特征鲜明、内涵丰富的场所”[3]。为了将地方环境和置身于环境中的人紧密连接起来,团队经沟通决定设计以色彩协调明快、淳朴秀丽的田园意境为主的图画稿,以配合该地域自然人文景观,并符合主要受众人群的审美经验和视觉心理(图2)。
由于墙体分割的面数较多,且每隔一面就贴有文明标语,因此团队首先规划了需要绘制的墙面,按一定规律节奏进行留白,避免观者对同类型作品产生视觉疲劳,使每面墙能够更有效地传达信息。在笔者绘画的过程中,路过此处的行人多会稍作停留进行观看,有些发表了自己的见解,其一是对绘画者的肯定,其二是认为开展墙绘工作使这片区域“变好看了”、赋有了生机,可见大多数群众十分关心自己所在空间的景观质量,对改变后的环境也产生了情感认同。在三天的工作中,附近几名常住居民多次前来观看,并主动提供清洁水源和存储工具间,对此次墙绘项目展现出了极大的兴趣和配合度。而当笔者团队鼓励一位多次路过的清洁工人也参与简单绘画时,这位工人接过工具,在我们的帮助下也开始使用颜料在墙上涂抹,并展示出自己的绘画气质,从中得到了新鲜感和满足感(图3)。由此可以看出,将地域文化融入公共性墙绘艺术中,得到了大众的认可,并且调动了地方群众参与城镇建设的积极性,使其产生对艺术的思考,这对提高居民的艺术素养和打造反映社会公众意志的城市景观有着重要作用,是对地域振兴的推动。
2018年6 月,笔者参与了大场镇中环地区墙绘艺术项目的图稿设计环节,该项目由大场镇政府与百安居(沪太店)共同发起,以展现大场镇历史、文化、现代化建设和百安居理念为主旨。墙体位于大场镇沪太路路段,属中环交通枢纽区域,墙体高7米左右,长50余米,临近立交桥、大场镇政府、百安居以及宜家家居等大型家居城。
在设计图稿前,笔者搜集了大量有关大场镇及百安居的文字、图片资料,并走访了淞沪抗战纪念馆和陶行知纪念馆等。由于此处过往人群以私家车和公交车乘客、家居城顾客为主,具有极大的流动性,而不同特性的人群在城市不同活动空间出现的频率也有差异,受众的流动、异质性和城市墙绘本身的静止性决定了其信息传播的不确定性,因此画面内容必须简洁明快、信息突出,便于行进中的人流在瞬间快速获取传播的信息内容。[4]于是笔者按墙体自有的分隔绘制了九面墙绘图稿,选取大场人文建筑、淞沪抗战、陶行知山海工学团、大场现代化建设成果和百安居内部场景为主题分别绘制,每幅图画力求提高人物、场景的辨识度,使主要信息清晰明确,色彩对比鲜明,但9幅画面要整体和谐,风格统一,避免突兀。例如图4,笔者参考了淞沪抗战纪念馆中所展示的士兵服装、武器,背景描绘了滚滚战火硝烟和昏暗的天空,烘托战争的残酷惨烈。前景与后景在色彩上运用绿色与红色对比,区分层次,又保持色调和谐,不失历史的沧桑感。再如图5,笔者还原陶行知在山海工学团授课育人的场景,抓住造型和气质特点表现人物的身份,对人物位置的安排和适当的留白使陶行知的形象位于画面视觉焦点。古朴素雅的颜色搭配,更加符合画面主题。总体上看,在设计图稿前要对当地地域文化进行调查了解,并需规划整组图画选题、元素、构图、色彩等方面内容,将艺术与历史文化融合起来,使画面既能带来视觉美感又可有效传达信息,使人们在行走观看中加深对地域文化的认识。
2018年9 月,笔者参加了由奉贤区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协同奉贤区文化传播影视管理局、奉贤南桥新城建设发展有限公司共同主办的“2018涂圃上海国际涂鸦艺术节”,该艺术节邀请了5位国际涂鸦艺术家及15位国内青年艺术家,以“文明之城,美在奉贤”为主题进行创作,并同时开展“亲子涂鸦”活动,意在以节日庆典的方式为奉贤市民提供更多体验艺术的空间、展示奉贤城市的文化和发展。墙体主要位于南桥镇市民公园外,总长300余米,此外公园内还搭建临时墙板以供绘画。该区域是南桥镇的商业中心,是市民休闲、集聚、消费重要的场所,且靠近公交车站,人流量较大,群体差异也较大。而涂鸦节的开展能够为受众带来极大的视觉冲击和吸引力,涂鸦的娱乐功能和时尚气息也使行人体会到快乐和激情,增添了商业中心的个性与活力。
这次墙绘艺术活动虽称“涂鸦节”,但笔者和艺术家们的图稿都曾经国奉贤区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的严格审查并参考其意见进行修改,以保证切合主题,宣扬城市形象,保护传统文化。例如图6中的艺术家,选取了滚灯、言子、黄桃、皮影戏、沪剧等具有奉贤特色的传统元素,内容丰富,色彩明亮,用热情饱满、富有内涵的画面展示奉贤的样貌。再如图7笔者的作品,采用古代传统壁画构图,贯穿“海滨之城”的城市形象,融入了奉贤地方的“神爵” “奉城” “都市”“岚霭”“风筝”等名胜古迹、现代建筑、自然景观和民间风俗,并用榜题的形式标出。线条及造型偏于时尚,力图在传统中寻找现代的创新,亲和今天的观众。此艺术节的另一大特点是多位艺术家的集群式创作,呈现出多元化的墙绘艺术(图8)。单个墙绘景观给人的感染远不如群体大,这不仅由于群体的体量大,更重要的是因为群体中的各个成员之间互相衬托而形成了集群效应,将许多单个的视觉创意集结起来,又可增加个体感染力。[5]
此外,艺术节还鼓励普通市民亲身体验涂鸦艺术,提供绘画工具和空白墙面,让群众在城市中留下自己的创作(图9),增强对城市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提高对艺术兴趣和理解。其中一位参与“亲子涂鸦”的妈妈李惠琴表示,“对孩子来说,这就是文化教育和美术修养提升的最好样本”[6]。可见公共性墙绘艺术对于提升人文素养有着一定的推动作用,而一个地区群众素质的提高也必定会带动整个地域的精神文明建设。
以上公共性墙绘艺术案例绘制地点的地域环境和文化氛围不同,所面对的受众、传达的信息以及画面的视觉效果也有所不同,需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但通过以上绘制过程和群众反映仍可看到诸多共性,结合其他地区的案例,可以就地域文化在公共性墙绘艺术设计中的运用提供以下几点参考建议。
生态环境是一个城镇地域文化的组成部分,公共性墙绘艺术作为城市中的人文景观,需在设计阶段就做出科学合理的规划,结合当地生态文化方能融入城市环境中,达到整体和谐的效果。自然物体所建构的秩序和形式是人类形态设计的主要演化资源,必须对它所处的微观物理空间进行比较全面地分析,人为造物活动才有了自然性、民族性、地域性[7],设计者要充分考虑城市景观的整体设计,使墙绘与所处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达到和谐统一,实现可持续发展。并非所有地点都适合进行墙绘,也并非所有风格的墙绘都可随意采用,要综合周围的水体、植被、地形等因素,选择适当的画面风格、色彩表达、形态内容、材质工具,否则只是追求单幅画面的美感而忽略整个空间会扰乱景观层次,打破原有的意境。如图10中的墙绘位于浙江丽水市壶镇陇东村,陇东村依山傍水,以农林业为主。创作者运用3D立体画的表现方式绘制了村民喜闻乐见的乡村记忆,动物栩栩如生,画面与河岸巧妙地融为一体,令人感觉像从石壁中窥探到的景象,与该地的生态环境相得益彰,使村庄更加生机勃勃。
城市公共空间集聚了市民的物质生活和情感生活,其主体是人,“以人为本”是公共性墙绘艺术设计的基本理念,是利用城镇设计传承地域文化的前提。首先体现在要符合大众的审美,建立与群众的情感交流。这要求创作者综合分析该空间中群众的身份、经验、心理、走动频率等因素,灵活处理画面内容。满足大众的生活和心理需求的墙绘艺术,能在提供视觉享受的同时使其得到情感释放,展现人文关怀。例如上海M50创意园区,受众以创意工作者和其他从事艺术或对艺术感兴趣的参观者为主,园区内大量个性化、时尚前卫的墙体涂鸦营造出了浓厚的艺术氛围和创意环境,符合该空间内大多观者的审美心理,并会使其因此迸发激情、获取灵感。但倘若将此风格运用到宁静质朴的乡村之中,不仅不会引发共鸣,反而会为村民带来“视觉污染”。再者,应充分运用城市墙绘艺术的“公共性”,鼓励市民参与和交流,体验文化艺术,表达他们对城市的情感。同时,公众的反馈也可为城市墙绘艺术发展和城镇建设提供参考。
中国文化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底蕴,在城市现代化发展中绝不可被遗弃。公共性墙绘艺术是一个城市的皮肤和名片,因此应深入挖掘地域历史文化内涵,展现民族特色,不能一味追求时尚潮流、照抄照搬而摒弃原有的历史文脉。这要求设计者清晰城市定位,提炼特色的名胜古迹、文化名人、历史典故、传统习俗等地域文化资源,并结合现代设计形成独特的造型语言和表达方式,打造城市品牌形象。好的城市墙绘设计既能使从中生活的人群找到熟悉的文化环境,产生地域归属感和民族自豪感,又能区别于其他城市,展现地域个性。如上文中于奉贤举办的涂鸦艺术节,创作者们紧扣“文明之城,美在奉贤”的主题,将当地的地域文化内涵用墙绘艺术表现出来,是独一无二的视觉景观。艺术家们运用丙烯、喷漆等现代墙绘工具,将地方传统文化用全新的形态表达出来,或借鉴时尚涂鸦,或结合创意卡通,同时也彰显了奉贤开放、创新的现代城市理念和发展方向。
城镇化建设发展到今天,钢筋水泥、高楼大厦使越来越多的城市看上去千篇一律,而人文景观不仅要给予城市居民自然环境下的生理功能感受,也要给予人文艺术方面的心理审美感受,这在现代都市的整体城市规划和未来城市发展潜力上是十分重要的[8]。综上所述,地域振兴使城镇经济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提高,对人文环境的要求也随之提高,更加向往有归属感的生活环境,进而逐渐加强了对城镇设计和人文艺术的关注。另一方面,我国特色、传统的地域文化为城镇设计提供了丰富的内涵和富于个性的表现,使城镇设计为市民提供了接触城市历史文化的方式,对地方特色和传统文化有着一定的保护和传承意义,带动整个城市文明建设的发展以及人文素养的提升。如此地域化的城镇设计,给予了城市建设向前推进的精神支柱,推动地域振兴可持续地发展下去。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