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都市文化创新视角下的创意园与街区活化研究*——以杭州LOFT49创意园为例

时间:2024-05-31

赵秀敏 石坚韧 钱润庭

1 研究背景

伴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和城市经济结构的转型,象征城市工业文明的工厂等城市旧建筑群渐渐地退出历史舞台,而这些建筑所蕴藏的价值与历史痕迹并没有消失。随着新兴的文化创意产业的注入,城市旧建筑群的生命也通过承载功能的变化重新激发了活力,带动了城市的发展。杭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当下和未来的发展趋势应该着重于新旧融合创新的城市设计策略,如创意园的街区活化与重塑策略。

有不少学者论述了城市街区活化、城市公共空间营造、城市旧工业建筑更新等研究方向。肖鑫等(2015)从产业结构、主题能动、空间品质个方面提出传统街区活化更新策略[1]。崔燕宇等(2016)运用空间句法理论,研究了重庆十八梯工业历史街区活化[2]。孙磊磊(2017)提出“序列场景”与“空间体验”理论,并提出历史街道空间优化策略[3]。彭蓉等(2017)提出新陈代谢思想中的有机增长与元素替换理念,以沙市胜利街为例,提出相关的街区活化策略与启示[4]。郑志元等(2017)总结城市文化创意街区建设的五种主要模式及改善策略[5]。曾九利等(2017)提出小街区的内涵与意义等相关理论[6]。沈莉芳等(2017)总结成都城市街区制的实践,提出街区尺度、路网密度的评估方法[7]。解旭东等(2018)以西安三学历史街区为例,研究出街区更新活化策略[8]。蔡籽焓等(2018)提出融合原住民社会视角的历史街区活化规划策略[9]。王峤等(2018)通过整理城市街区制的演变过程,提出我国城市开放街区策略[10]。我国学者们以历史街区为主要研究对象,研究了历史街区活化策略、开放街区理念与评估系统、新陈代谢思想等内容,但是以创意园街区为研究对象的论文相对较少,创意园的街区活化策略值得深入研究。

Maimunah Ramlee等(2015)指出城市公共空间对于城市复兴的重要性[11]。Hyungun Sung等(2015)以韩国首尔为例,提出城市活动多元化的重要性[12]。Alifa Muneerudeen等(2016)以卡塔尔之珠为例,指出缺乏社交活动的公共空间会降低该区域的宜居性,提出在开放空间举办节日和活动、设置遮阳空间等活化空间策略[13]。宋晓杰等(2017)以武汉市为例,研究了微型公共空间的概念、评价标准、规划管理策略等理论与实践内容[14]。董贺轩(2018)提出微型公共空间的空间规划原则及规划目标,并以武汉市汉阳区为实证研究[15]。李昊(2018)提出社区居民与政府协同空间更新意识,通过社区公共空间微改造,实现城市街道社区更新[16]。国内外学者们研究了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性、微型公共空间的理念与实践。街区是城市公共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创意园的街道空间微更新研究方向较少。

蒋娅琴(2017)对台湾文化创意产业园进行了研究,总结了工业遗产公共空间营造的影响因素、公共空间原则和设计方法[17]。陈波等(2017)提出关于城市创意社区的场景理论[18]。张利华(2018)通过研究国内的创意园案例,总结了旧工业建筑更新为创意园转型的设计策略,以南昌699文化创意园为实证研究[19]。但是研究城市旧建筑群结合共享空间、体验消费的空间创新营造方向较少,本文以杭州LOFT49创意产业园为研究对象,探讨出创意园街区活化与重塑的更新方法,为今后的城市更新找到一个设计参考的依据。

2 创意园发展历程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上海和北京率先拉开了城市旧建筑群更新的序幕。如今,我国旧建筑群更新已有20余年历史,笔者依据文献资料整理出创意产业园的4个发展阶段(如图1、表2-1)。我国城市中的旧厂房更新正处于创意产业办公集聚为特色的改造模式,主要是依托旧厂房等废弃建筑物,通过建筑空间改建、增建或扩建,使原有建筑物适应文化创意产业的实际需要,并逐步形成了创意园本身的产业特色。

2.1 休闲商业模式

第一阶段是以休闲商业为主要业态的更新模式。休闲商业是指在一定商圈内形成的满足游客在城市旅游过程中及周边居民在空闲时光中休闲消费需求的各种商业集合。此阶段易于操作和运营,但对创意园区位条件的要求比较高,园区产品等级低,经济带动能力不强,面临着产业转型更新的较大压力。

表1 创意园更新的4个发展阶段表

2.2 文化展览、贸易业模式

第二阶段是文化展览、贸易业为特征的更新模式,其主要特征是文化展览与艺术品交易。此更新模式在与美术馆、艺术馆、古玩市场和文物贸易集市等竞争中优势不明显。因此剥离掉旧工业建筑的生产属性,致力于展览、交易的平台建设,以其空间独特体验作为支持展览和贸易的依据还不够充分,而这种空间体验大部分是旅游者的参观行为,形成商业消费的转化率普遍较低。

2.3 创意产业办公模式

第三阶段是创意产业办公集聚为特征的更新模式。许多衰败的旧建筑群更新为创意产业办公区让旧建筑焕发出再生产的可能性,尤其与创意产业的结合,显露了勃勃生机。将旧建筑群更新为创意产业办公聚集地能快速体现回报,易于运营管理,但此类发展模式对创意产业的依托性大、经济外部拉动不强。

2.4 体验消费模式

第四阶段是体验、游乐消费为特征的更新模式。该模式人流集聚性强、园区推广快、产品新颖程度高,但产业业态的复合运营难度大。旧建筑群更新现正处于从以创意产业办公集聚为特色的更新模式转变为以体验、游乐消费为特色的创意园综合体改造模式的阶段。以郎园vintage为例,改造过程中聚集了各类创意产业办公区,形成一个众创空间;并定位为文创艺术园区,在演艺空间以及艺术中心开展电影、演出、音乐等活动,为游客和附近居民提供体验、娱乐消费。

3 LOFT49创意园

3.1 现状分析

基于对城市旧建筑群更新发展的关注,LOFT49创意产业园(其建筑前身为杭州蓝孔雀化学纤维有限公司的锦纶分厂)作为杭州早期旧工业建筑向创意园转型的园区有较强的影响力,其具有较高的研究价值。

LOFT49创意产业园东临上塘高架、京杭大运河拱辰桥段,南临登云路,西临莫干山路,北邻留石快速路。距离汽车北站3.5km,交通十分便利(如图2)。LOFT49园区北面有文澜中学、浙陶公园,其北临新安天苑,南邻吉如家园,东面锦绣兰庭,附近居民较多。

3.2 园区问题调研

对现有的创意园现状环境进行分析整理,并采取询问与调查问卷的方式了解人们对园区外部公共空间的评价。根据调查问卷统计结果显示,共220人接受了问卷调查,整理后获得有效问卷176份。被调查的人群中男性84人,约占48%,女性92人,约占52%。受调查人群性别、年龄、身份信息的不同会影响其对园区的认知感受。根据调查结果,园区中18-25岁的青少年人口比例最大,26-45岁的中青年、46-60岁的中老年人口所占比例也较大。工作人员、周边居民、游客人口比例依次为65%、21%、14%,园区主要人口为工作人员、周边居民。

人们对创意园外部公共空间进行了评价,将所有被调查者对某个现状的评价程度进行统计。认为创意园办公空间、交通可达性、产业结构一般,停车空间差,园区整体性规划很差,园区内共享空间、体验性空间很差(如图3)。

3.2.1 产业结构较为单一

LOFT49主要依托创意含金量较高的艺术产业,以室内装饰设计、环境艺术设计等创意公司为主导产业(如图4),打造成为集创意产业办公、休闲为一体的创意园。但是LOFT49产业聚集度不高,整个园区产业结构较为单一。

3.2.2 产业园规划整体性较弱

城市是一个统一协调的整体,城市旧建筑群更新应着眼于城市不同区域之间的联系性。LOFT49园区存在建筑之间联系性较弱的问题(如图5)。因受场地及投资方资金成本的限制,大部分地块整体性改造较为困难,我国创意园更新通常以建筑单栋改造为主的现状。

3.2.3 缺乏共享体验性空间

伴随着社会共享经济的蓬勃发展,存在LOFT49园区长期闲置的园区公共空间、空间完整但多样性较差等问题。园区户外大部分公共空间是停车场与道路。LOFT49仅有一个篮球场,供附近居民与工作人员锻炼身体。由此看出,人们需要更多的共享体验性空间,但是LOFT49园区并没有满足人们的需求。

3.2.4 停车难

由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远落后于汽车保有量的增长速度,再加上传统停车场的利用率不高,“停车难、停车贵”成为社会热点问题。许多城市厂房的建造年代比较久远,一般没有地下停车空间,存在停车难的现象。LOFT49停车空间的车位紧张,人们通常将车停在园区道路上,容易造成交通堵塞。

4 活化与重塑策略

我国城市街区有许多公共空间常被封闭的围墙限定,并以出入口形式联系旧建筑群与街道,这使得在旧建筑群出入口与街道交汇处呈现人流、车流相对集中的格局,地块内部空间流动性较弱,具有内向型特征。通过城市旧建筑群活化与重塑策略实现空间反哺的目标,它是将一部分人独享的空间开放给市民,将这些空间中的广场、绿地公园等释放,将人流不畅的空间结构重新组织,形成一个开放包容之所,从而达到同一空间服务多种人群以实现空间利用最大化。

4.1 沿街界面的开放

街道界面是人们活动的重要场所,比如创业园街道设置蔬菜水果店、24小时便利店等店铺,反哺附近居民的生活购物需求,同时街道两旁增设绿化进行店铺与交通的分隔,营造良好的街道休闲购物的氛围。街区反映了人们的生活方式,映射出城市的活力。旧建筑群通常使用限定性较高的围护实体将城市空间分割成一个个封闭的小区域,往往只能内循环。

拆除封闭性围墙后,原有围墙与其内建筑之间的空间即称为退界空间。围墙阻隔了各个功能空间,导致该地的利用率与使用价值较低。通过沿街围墙的拆除,打破了空间阻隔,最大程度地节约和利用土地资源,根据功能上的差异改造退界空间,形成了线性、聚集性的连续空间。为了强化城市的融通性和开放性,可以让绿树和花草来代替高高的围墙美化街区,提高街区的绿化率(如图6)。开放式街区的最大优势是资源共享。原先由少数人能使用的休憩空间等资源,变成了所有人都可以共同使用的资源,不仅可以消除墙内墙外使用者之间的某种差别,而且可以最大限度地强化街区人们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促进街区的活性化。

根据界面空间位置分布,总结出沿街界面开放模式。主要为柔性界面、入口界面、硬质界面3种类型。柔性界面通常是指街道采取植物软化、图形变换等设计策略;入口界面是指园区入口空间;硬质界面是指建筑立面与靠近建筑的空间。

《新华字典》中对“柔性”定义为柔软而易变形的或可以改变的。本文提出柔性界面是由街道路面所组成灵活可变的底界面空间(如图7)。根据设计手法的不同,柔性界面类型可分为图案变换、植物软化、线段划分(如图7)。

图案变换是指具有连续、反复特性的基本图形通过艺术构思而形成的空间形态。匈牙利的Madách广场将平行四边形变换,在广场中运用该图形的绿色植被、水景、铺装元素,这些设计元素交错呈现出一个十分整体,同时富于变化且有趣的广场。

植物软化是运用植物的颜色、高度、质感等属性营造出空间。相同的植物在不同的季节呈现出不同的颜色,黄色等明亮的颜色让人感受到温暖,白色等中性颜色让人感受到宁静。植物有灌木、藤类、乔木等类型,灌木通常可以营造愉悦的氛围,乔木通常能为人们提供遮阳空间。纽约Elevated Acre的空中花园运用植物软化,营造舒适的休息空间。

线段划分是将过长的直线分为几段线段空间,这样还可以产生凹凸空间,丰富的空间可以产生多样化的行为活动。在部分凹空间中放置座椅等设施,会形成更具灵活性的空间组合。

4.2 微支路的借用与衔接

交通是城市的血脉。随着人流、车流、交通流等城市血液的流动,城市焕发出充满活力的生命力。要是血液流通不畅,城市活力就有所下降。城市交通是否能够顺畅影响着一个城市的活力大小。

东京城市路网密度较高,如同“毛细血管”般的小马路条条通顺,车辆易于分流,因此你在东京很难看到交通堵塞现象。北京城市路网密度较低,很容易造成交通堵塞等“城市病”(如图8)。在最近几年,国内城市虽然也在大力扩建道路,但往往更注重的是城市主干道建设。主干道的宽度是有限的,一般都是微调整,因而增加不了多少有效面积。路网密度是决定交通拥堵的关键因素。由此城市交通的疏导从某种方面来说也是城市活力的激发。

同样的三辆车,开往相同的3个方向,图1比图2不仅拉长了行驶距离,还增加了重合范围,这就是我们的城市交通拥挤的主要原因(如图9)。图1为有围墙包围的城市地块,只能通过其出入口通行,各地块之间无法互动。图2为城市开放地块,将围墙拆除,出入地块的途径增加,地块内的支路融入城市路网,形成城市路网的微支路,将增加城市道路可达性。树立“窄马路、密路网”的城市道路布局理念,采取微支路的借用与衔接的营造策略,激发城市的活力。

4.3 街区的中介空间

百度百科将城市中介空间释为城市中的建筑与道路、建筑与建筑之间、空间与空间之间的过渡空间。中介空间具有内、外空间的特征,能够在不同性质的空间之内建立联系,使本来毫无关系的空间互相融合,起到过渡空间的作用[20]。在本文中,街区的中介空间是指介于城市建筑与街区或周围建筑之间的过渡空间。创意园活化与重塑策略主要是建筑群之间的中介空间、建筑中介空间中的营造。

建筑群之间的中介空间延展了建筑空间,共同承担起城市中的一些功能。它为更多的人提供更多的竖向交通的选择,在城市交通流线组织上可以缓解城市的交通压力。建筑群之间围合的中介空间,可作为供人休憩的中庭或遮风挡雨的过渡空间,让人们更好地享受城市生活(如图10a)。

建筑的中介空间如柱廊空间(如图10b),这些空间的处理增加了旧建筑空间层次,使得建筑内外空间的过渡更加自然。底层架空空间通常是全部架空,由于其有顶,能遮阳避雨;并且底层四周无遮挡,视觉感受通透,可引入更多的阳光与景色,建筑内外空间之间边界模糊,形成更为开放的建筑。具体设计上,可放置绿化、水体、座椅等设施,提高架空层的空间利用率。

建筑的中介空间如建筑屋顶(如图10c)。屋顶是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它通常处于闲置状态。从具体功能来看,屋顶可以作为运动空间、停车空间、休闲空间,反哺于建筑的工作人员与附近的居民,增强了建筑的空间联系。

4.4 停车空间

许多城市旧建筑群的建造年代比较久远,一般没有地下停车空间,存在停车难的现象。从停车空间布局来看,停车空间类型可分为部分建筑空间停车(如架空层停车)、以停车为主要功能的建筑、室外停车。部分建筑空间停车类型是建筑一层停车、架空层停车、屋顶停车、地下停车4种主要模式。室外停车主要为地面停车,可以采用立体停车设备,更好地利用垂直空间(如图11)。

4.4.1 架空层停车

德国Low rent housing计划让闲置的停车空间的利用率达到最大化,考虑到城市地价等成本过高,采取在原有的停车场上建造房子。在旧建筑群更新中,停车场可以设置在原有建筑首层空间,将一楼空间转换为停车功能的架空层,可以缓解园区停车难的问题。若园区本身就有较大的停车场,可以在停车场上加建建筑,让停车空间利用率提升。

4.4.2 屋顶停车

在旧建筑群增加停车空间,采取屋顶停车策略,可以让闲置空间活化,相比造地下车库的成本,其成本更低。在本文中,屋顶停车是在原有建筑的基础上,在室外增加通往屋顶的车行道路的改造方式。屋顶停车通常有车行坡道、螺旋形车道(环形车道)两种模式(如图12)。原有建筑层数较少,可以加建通往屋顶的车行坡道,将闲置的平屋顶转化为停车空间。原有建筑层数较多,可以在建筑外侧修建了从地面延伸到楼顶的环形车道,方便车辆直接到屋顶停车。

4.4.3 停车楼

在当代汽车总量大而土地价值越高的情况下,立体停车楼是必然的趋势。停车楼类型有综合停车楼、高效停车楼、可持续停车楼3种模式。综合停车楼是指停车楼的功能复合化;装配式停车楼是高效的装配式体系在建筑中的运用;可持续停车楼是指可变空间与被动式设计。综合停车楼除了应该满足公共停车的使用需要,应安排些有关汽车美容、保养及简单维修等内容的功能空间;建筑物的商业服务部分可以安排商业或服务业的功能设施,如:购物、娱乐、健身等内容。

5 小结

随着国内文化创意产业的蓬勃发展,创意园更新越来越趋向对街区活化与重塑。本文基于都市文化创新视角下来研究创意园更新,未来越来越多的创意园以创意产业办公集聚为特色向体验、游乐消费为特色的更新模式转变。本文通过LOFT49创意产业园的实地调研,了解到园区整体性规划较弱、缺乏共享体验性空间、缺乏停车空间等问题,从而提出了相关的旧建筑群向创意园转化的活化与重塑策略。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