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新时期构建“四位一体”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体系路径探索

时间:2024-04-24

摘要: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发生转变,人们对美好生活需求更加多元、更加复合。随着2021年全面小康社会的建成,人们对物质富裕和精神富足有了更多的要求,高校毕业生择业观和岗位需求也发生了变化。但受到经济下行压力和产业升级调整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传统就业工作体系很难应对当前复杂多变的就业形势。本文将从高校、社会、家庭、个人四个方面展开探究,构建适合时代背景,具有针对性和实用性的“四位一体”高校就业服务体系,以促进大学生更高质量更加充分就业。

关键词:新时期;高校;就业;毕业生

中图分类号:F24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2.22.042

2022届全国高校毕业生规模预计达到1076万人,首次突破千万大关,以“00后”为主体的毕业生将步入职场。受到新冠肺炎疫情、贸易保护主义、产业结构升级等诸多因素叠加影响,今年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复杂。面对新形势,高校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就业准备不充分、心理压力大等问题,高校就业服务工作也面临模式落后、专业就业教师人员紧缺、应急应变能力不足等情况。据智联招聘调研显示,应届生选择去向时考虑的因素中,就业压力占比最高,为47.6%,其次为所学专业(36.1%)和经济形势(35.6%)感受到今年求职竞争非常激烈的应届生比例为61%,比去年高6个百分点。由此可见今年高校毕业生就业任务的艰巨性和重要性。2022年《政府工作报告》指出今年稳就业任务更加艰巨,要求要强化就业优先政策,通过稳市场主体来稳就业,“就业”一词更是被提及31次。解决当前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不能简单理解为就业市场岗位供给与需求矛盾问题,供需错位、灵活就业岗位冲击、毕业生多元化择业观和“慢就业”都对毕业生就业造成影响。解决上述问题还需要多方合力、整合资源,构建契合时代背景,符合高校毕业生实际需求的工作体系。

1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现状解析

1.1就业市场供需矛盾突出

在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并不乐观,作为吸纳就业和保住市场主体的服务业受到的冲击最为严重,企业招聘计划在缩减,行业不稳定性增加。受疫情防控影响,区域间人员正常流通受阻,劳动密集型产业出现人员紧缺和人力资源成本上升等情况,随着供给侧改革的深入推进,“机器换人”现象在传统制造企业和劳动密集型企业中逐渐兴起,这种趋势是不可逆转的,是企业提高生产效率、筑高优势壁垒和转型升级的必经之路。相反,在全球疫情助推下,第四次工业革命进程在加速,以“高精尖”制造、信息技术、绿色能源产业为代表的新产业在飞速发展,他们对人才需求在增加,成为扩大就业的新引擎。以上诸多新问题的密集显现,使就业市场的供需矛盾问题更加凸显。

1.2新型就业模式逐渐成为主流

疫情防控压缩传统“线下”就业空间,互联网就业平台成为目前高校毕业生主要就业渠道。企业人力资源部门招聘模式在向数字化、信息化转变,高校毕业生也都有使用互联网移动端上网的习惯,双方可以通过“线上”渠道适时交流沟通,将互联网方便、快捷、高效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但“线上”求职模式也存在许多不利因素,第一,毕业生对互联网求职模式还比较陌生,前期准备和应对技巧不足,在短时间内无法通过视频交流方式将自己的特长和优势向面试官展现出来,利用互联网筛选和甄别适合的工作岗位的能力较弱。第二,部分毕业生面对镜头不够自信,沟通表达能力较弱,这个时候就容易出现逃避就业的心理问题。第三,互联网求职平台鱼龙混杂、真假难辨,往往通过高薪、虚假职位来诱骗高校毕业生,通过缴纳会员费、中介费等方式骗取钱财。

1.3高校就业工作体系不健全

第一,高校就业工作师资力量较弱,辅导是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主要力量,由于自身就业指导工作经验不足、时间不够,难免会影响到就业指导工作开展的质量。第二,高校的就业指导方案比较笼统,没有依据每位毕业生特点和兴趣爱好进行精准化就业指导和信息推送,导致高校毕业生对自身无法精准定位,也无法依据自身情况去选择合适的岗位和就业目的地,部分身体残疾、家庭困难和成绩不好的毕业生更是在求职大潮中四处碰壁、无所适从。第三,部分高校将就业率作为衡量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主要指标,一味地追求“早签约”“多就业”,而忽视毕业生的真实发展需求和岗位匹配度,减低了就业质量,形成就业“错配”现象。

1.4就业选择呈现多元化趋势

***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步入新时代,社会的主要矛盾已经发生变化。人们对美好生活需求更加多元、更加复合,高校毕业生择业观和岗位需求也发生了转变,很多高校毕业生因为有家庭的支持,在毕业后并不面临经济压力,“赚钱”也不再是就业的唯一目的,他们更希望通过就业或者创业去实现人生价值、去探索自己未知的能力或者潜能。受到社会进步和经济发展助推,新业态、新模式如雨后春笋般成长壮大,这类行业为高校毕业生提供的就业岗位自由度更高、发展空间更大,也更能释放当代大学生追求自由、勇于试错、敢于创新的天性。面对新形势,目前以高校为主体的单一就业服务模式已经无法滿足高校毕业生多元化就业需求。

2“四位一体”就业工作体系路径研究

2.1高校方面:与时俱进,细化服务育人才

(1)开拓就业渠道,搭建立体平台。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高校就业服务部门应未雨绸缪,及早应对,提前联系与本校有长期供需关系的企业,了解本年度他们对岗位招聘人员的具体要求和能够提供的福利待遇,组织符合岗位需求并有求职意向的毕业生参与企业的选聘会,在严峻的就业形势下先稳住就业基本盘。同时,还要积极走出去,主动与当地和周边企事业单位、科研院所取得联系,建立就业合作渠道,吃透地域和资源红利。针对疫情导致线下就业渠道不畅问题,高校要以政府提供的“线上”就业平台为依托,挖掘更多优质、准确的就业信息,经过筛选和甄别后精准推送到适合岗位需求的相关毕业生手中,为毕业生提供高效就业服务。

(2)加强队伍建设,做好就业指导。高校应严格落实“一把手”工程,把毕业生就业工作放在突出位置,建立全员参与、部门协同的就业服务体系。同时还要注重就业师资力量的配备和完善,校级、院系都应配备专职就业老师,组建专业化就业师资队伍,形成从入学到就业“一链式”完善、高效的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将就业指导工作做在前面,做在实处。

(3)完善帮扶机制,细化服务体系。新形势下,高校要进一步完善就业帮扶机制,对重点问题做到精准聚焦、精准施策。针对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的心理问题,辅导员和心理咨询老师应及时介入,及早发现和捕捉毕业生心理变化,提振他们的就业信心和心理抗逆能力;针对低收入家庭、身体残疾等重点群体,高校应建立重点群体帮扶台账,做到“一人一档”“一人一册”,从心理辅导、简历制作等多方面进行精准帮扶,确保“一个都不掉队”;针对部分毕业生对线上求职应聘模式生疏,互联网设备缺乏、老旧,求职技巧不足等问题,高校应严格落实“四到位”要求,为毕业生提供设备、场地、资金等帮助,并组织线上模拟招聘会,让专业老师对每位学生进行“线上”求职技巧指导。

(4)优化学科设置,提高实践能力。首先,高校在人才培养上要紧跟产业革新的步伐,适时优化学科专业设置,积极布局契合社会需求、人才缺口大的学科专业,做到与国家政策和经济发展同步、同向。其次,要充分发挥高校在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上的主战场作用,在技术攻坚的同时也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大量科技人才。最后,高校还应积极走向社会,与企业、科研机构开展联合办学,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和实习实训课程,打通产学研创新链价值链,在为企业解决人才需求的同时也为高校毕业生提供高质量就业岗位。

2.2毕业生方面:主动作为,努力学习树理想

(1)积极参与劳动教育,树立正确择业观。劳动教育是马克思主义教育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生动体现。如果高校毕业生没有正确劳动观,就会在就业过程中迷失方向,就会存在眼高手低、怕苦畏难的现象。高校应将劳动教育摆在突出的位置,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从思想上激发大学生劳动热情,形成崇尚劳动、热爱劳动的良好风尚。劳动教育不仅要净化思想还要注重实践,高校应将劳动教育编入教学大纲,安排到日常教学计划中去,充分利用实验室、实训中心和校外实践基地提高大学生的实践经验,端正劳动态度,将劳动教育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2)完善知识储备,提高自身竞争力。首先,高校毕业生要将对专业知识的学习放在突出位置,熟练掌握专业知识是求职应聘的基础,企业需要毕业生在自身岗位上创造价值、产生效益,毕业生也需要岗位这个平台实现人生理想、推动社会发展,毕业生只有自身专业知识储备足够完善才能在人生的道路上行以致远。其次,毕业生要充分利用大学阶段完成走向社会的角色转变,社会需要的是一专多能复合型人才,毕业生在校期间要充分利用社团活动、社会实践、社区志愿者等活动来提高自身沟通表达能力、组织协调能力、应急处置能力等,为自己走向社会和快速适应工作岗位打下基础。

2.3社会方面:积极参与,落实责任显担当

(1)参与人才培养,承当社会责任。人力资源市场供需矛盾问题由来已久,一边是企业对人才的渴望,一边是大量待业人员的焦虑与彷徨。企业作为人力资源市场的需求方,应从两个方面作出改变。第一,主动与高校开展合作办学,建立人才培养方案,促进产教融合,将知识教育与劳动教育结合起来,让高校成为企业发展的人才资源库,为企业创新与发展提供人才保障。第二,积极承担社会责任,尽最大努力做好高校毕业生的接纳和培养工作,缓解社会就业压力。同时,还应将中西部和欠发达地区毕业生纳入重点招聘对象,以就业带动家庭增收,争取早日让落后地区富裕起来。

(2)健全保障体系,优化就业环境。社会各方要优化就业环境,改善服務效能。以市场需求和经济社会发展趋势为导向,及时制定相关法律法规,保障高校毕业生合法权益,完善灵活就业人员的社会保障体系,促进新经济、新业态规范发展。社会各界应该辩证看待当前高校毕业生“慢就业”现象,“慢就业”本质上是一个重新认识自己、调试自我的过程。现象的背后折射出新时代大学生对更高质量就业的期待,也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美好生活需要的现实表现,社会各界应给予高校“慢就业”毕业生群体更多的帮助和支持,为创新创业的高校毕业生群体给予贷款、税收、免费咨询等支持;为考研、游学和参加职业培养的毕业生群体创建学习平台、提供免费职业技能培训;为逃避、抗拒就业的毕业生群体提供心理辅导,帮助其树立正确的就业观、择业观,使其能够乐观、勇敢面对未来。

2.4家庭方面:适时跟进,情感支持助成长

自高校招生规模扩大和就业制度改革以来,家庭成为左右高校毕业生就业选择的重要因素。家庭的经济资源、社会资源、家庭关系融洽度都对高校毕业生就业选择和就业能力的提升产生影响,家庭经济条件好的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选择面更广,就业缓冲期更长,因为有家庭的支持,他们可以更多地从职业规划和发展空间上去选择岗位,不必一味去考虑薪资和生活成本,也可以选择积极的“慢就业”去留学、考研或者创业等。融洽的家庭关系、良好的情感交流可以在心理给予毕业生更多支持,提振毕业生就业信心和面对挫折的勇气,缓解就业带来的心理焦虑和压力,帮助毕业生找到适合自己的工作岗位。

3结语

面向新时期,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也出现许多新特征和新问题,实现高校毕业生更充分更高质量就业,需要高校、社会、家庭、个人各方共同努力,合力构建契合时代背景,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体系,让高校毕业生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大舞台上放飞理想。

参考文献

[1]张宣,黄红芳,王梦然,等.疫情下高校毕业生如何打赢就业攻坚战:“反向背调”盛行[N].新华日报,2022-05-05(5).

[2]智联招聘报告:超3成毕业生选择自由职业、慢就业[EB/OL].(2022-04-29).https://xw.qq.com/cmsid/20220428A0E5ZV00.

[3]顾然,冯国昌,王璐瑶,等.疫情防控常态化背景下高校推进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新路径探析[J].黑龙江教育,2022,(01):51-53.

[4]李春玲.疫情冲击下的大学生就业:就业压力、心理压力与就业选择变化[J].教育研究,2020,(07):4-16.

[5]“慢就业”≠“懒就业”[EB/OL].(2022-03-26).https://m.gmw.cn/baijia/2022-03/26/1302866223.html.

基金项目:江苏省教育厅2021年度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专题项目“后疫情时代精准化视域下高校大学生‘慢就业问题实证研究”(2021SJB0829);南通市2022年度社科研究热点课题“南通更大力度吸引科创人才路径研究”(RA22-46)。

作者简介:杨奇(1987-),女,汉族,江苏镇江人,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管理。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