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就业取向调查分析

时间:2024-04-24

冯景 崔进英 夏海霞

摘要:就业取向是影响大学生就业的重要因素。本文采用问卷调查与分析的方法,对甘肃民族师范学院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就业取向及其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发现:社会工作专业学生更倾向于选择稳定、风险较低的工作;受家庭经济状况影响先就业后择业的学生较多;薪酬期望低于全国水平但高于本地区水平;在就业地域选择上期望回到家乡或邻近城市工作,能够对制约自己的就业因素有较清楚的认识;对社会工作专业的认同度、归属感都比较低,不会从事社工专业的主要原因是薪酬太低工作不稳定;本研究从学生、家庭、学校、政府等四个层面提出相应的建议,为学校就业指导提供参考意见。

关键词:大学生;社会工作专业;就业取向

中图分类号:F24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2.13.040

近年来社会工作专业在我国迅速发展,“十四五”规划明确提出“发挥群团组织和社会组织在社会治理中的作用,畅通和规范市场主体、新社会阶层、社会工作者和志愿者等参与社会治理的途径。”

甘肃省民政工作人员的调查显示:在从事民政工作的全部7863名人员中,社会工作专业的只有20人,占0.25%;社会工作相关专业 (如社会学、社会保障等专业) 783人,占9.96%;非社会工作专业7 060人,占89.79%。根据调查显示,在甘肃省社会工作专业毕业生从事本专业工作的占比只有不足10%。针对这一现象,了解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就业取向现状及其影响因素显得非常必要。

本研究从学生家庭背景、就业取向、择业观、薪酬期望、就业地域、就业决策、就业目的等方面对甘肃民族师范学院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就业取向进行分析,并从政府、学校、社会层面给出对策及建议。

1概念界定

就业取向指的是个体在个人条件的基础上,再加上受国家就业趋势和文化传统的影响,在就业观念和心态的指导下,在自己选择职业或者岗位时采取的方法与对策。如果个人的就业取向符合社会需求,那么个体就会顺利就业;如果个人的就业取向不符合社会需求,那么个人的就业过程就会比较艰难曲折(许潘健等,2012)。大学生就业取向属于一种心理范畴,指大学生对于找工作的一种心态、观念(张文娜,2016)。

2调查对象

本研究以G校社会工作专业2017-2019级132名大学生为研究总体;采取系统抽样的方法抽取66名社会工作专业大学生为调查对象。

3研究结果

3.1样本情况

本次调查按照概率抽样的原则,选取66名社会工作学生为调查对象。其中,男生20人,占30.3%,女生46人,占69.7%。性别分布基本符合甘肃民族师范学院社会工作专业学生性别比例。二、三、四年级学生各占约三分之一。

3.2就业去向

调查显示,共有19个人选择考研,占总人数的28.79%;其中男生3人,女生16人,女生会更多地选择考研。选择创业的有4人,占总人数的6.06%。选择国家政府机关的有38人,占总人数的57.58%,其中男生12人,女生26人。选择无所谓的有5人,占总人数的7.58%,其中男生3人,女生2人。可以看出,社工专业的学生毕业后的就业去向还是倾向选择比较稳定的工作。

3.3就业意识

从择业和就业的先后关系来看,68.2%的学生选择“先就业再择业”,31.8%的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职业。选择“先就业再择业”中的学生63.4%在家中排行老大,且有68.7%属于家庭经济状况贫困。可见,择业观受到家庭责任和家庭经济状况的影响。

3.4就业期望

(1)薪酬期望。调查对象对于期望薪金为 5000 元以上的比例为10.6%;期望薪金为 4000-5000 元的比例为56.1%;期望薪金为3000-4000元的比例为19.7%,期望薪金为2000-3000 元的比例为13.6%。可见,我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的就业薪金望值集中在4000-5000元。

(2)地域期望。调查对象期望在自己的家乡找到工作的大学生比例为45.5%,期望在西北地区工作的学生比例为30.3%,期望在东南沿海地区仅占10.6%。

(3)择业因素。社会工作学生择业时优先考虑的因素分别是薪酬待遇占比22.7%、发展机会占17.1%、工作地点14.3%、社会地位与工作时间各占8%、个人兴趣7.6%、单位福利7.2% 、能否胜任6.8%、实现个人理想价值4.8%、专业对口3.6%(表1)。

4讨论

(1)社会工作专业大学生更倾向于选择稳定、低风险工作。由于公务员和事业编相对稳定,社会地位高,福利保障好,工作环境舒适,工作量少,因此,学生参加其考试的热情一度很高。研究生考试能够获得更高学历。缓解当前就业压力,为更好的就业储备学历和知识。遗憾的是,我们的设计中“担任社会工作者”的选项无人选择,不喜欢本专业,工资太低,达不到理想的标准,专业认可度低,社会地位低,工资待遇差都是不会从事本专业的原因。

(2)就业、择业观与家庭经济情况紧密相连。经济情况越差需要承担的家庭责任越大;家庭经济情况贫困的学生要承担家庭负担,抚养父母和照顾兄弟姐妹,他们需要稳定的收入来缓解家庭经济贫困的现状,没有时间、没有机会去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工作。贫苦家庭的大学生因为必然的家庭经济压力,必须斟酌个人工资水平和职业前景。而富足家庭的学生没有这些担心,由于生活和成长的良好环境,他们优先考虑工作福利、轻松程度和职业前景较高的工作。贫困大学生对工资水平和职业前景的需求太强,他们需要尋找高薪且稳定的工作,渴望扭转个人和家庭经济的现状,给就业带来巨大压力。

(3)薪金期望值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调查对象所处地理位置本身属于西北偏远贫困地区,经济欠发达,所以对于薪酬期望较低;但与本地区薪酬相比,本专业学生薪酬期望较高,与本地区市场不符。

在市场经济利益的驱动下,学生在求职就业中也表现出了一些功利主义态度。 例如,他们比个人发展机会更关注工资和福利待遇,相比专业知识的应用更关注工作是否轻松稳定,与国家和社会的需求相比更多地考虑个人的需求。这类功利的心态不利于学生在求职就业时客观衡量分析、做出正确的就业选择,反而很容易导致实际的职业可能并不真正适合本身,从而使自己无法发挥本身的优势,局限或制约了个人职业的长远发展。

(4)地域期望显示出地理上的不平衡,大多数的调查对象都表示他们将返回自己的家乡或邻近城市工作。

5建议与对策

5.1国家层面

(1)国家宏观调控,营造优良的就业环境;传播积极价值观并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就业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主流价值观,国家、社会、学校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大学生就业教育中。

(2)国家应进一步完善社会工作专业化的支持政策,并加大力度宣传社会工作专业,促进社会工作意识在全社会的形成,扩大社会工作对社会的影响。 同时,对社会工作者的社会地位和职业形象进行准确而权威的定位,出台相应的政策法规,科学制定社工的薪酬待遇水平,保障合法权益。

5.2学校层面

(1) 学校应高度重视就业教育和就业心理咨询,帮助学生树立职业理想,发挥榜样的教育作用,培育艰苦奋斗价值观,通过对身边的真人真事的宣传,更为直接地唤醒学生的青春奋斗力量。

(2) 加强学生的就业指导,在专业教育的第一年就要唤醒学生对专业价值观重要性的认识,并使他们意识到价值观在其行为中的重要作用。大学生就业指导课程和职业生涯规划课程对大学生就业必不可少。应要求所有学生参加该课程的培训,将就业指导课程划分为不同级别并针对不同年级进行不同的职业指导和职业计划。职业规划课程还应进行阶段性的总结。

(3) 学校的社会工作专业培养模式亟待改进,学校尚未根据该地区的实际需要而制定出具有针对性的社会工作培训模式。

(4)要启发和引导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做出正确的自我能力评价和恰当的职业评价,引导和帮助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全面提高自身素质,积极调整心态和行为,主动适应社会,帮助学生进行自我分析,挖掘潜力,培养各方面能力提高学生个人的综合素质,从而更好地胜任工作。

5.3家庭层面

(1)父母需要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帮助子女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还需要妥善处理子女的成才和就业问题,不要将考编视为子女取得成功的唯一标准,也要改变对孩子过高的就业期待。

(2)培养孩子独立思考的能力,让他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做出就业决定;多关注就业政策和就业形势,帮助孩子理性分析就业 ,与孩子进行交流沟通,了解孩子的实际情况,根据实际情况,结合父母生活的经验,给孩子提供合理的就业建议。

5.4个人层面

从个人或家庭的角度出发,结合社会需求和自己的现实需求,确定职业分析和就业方向,积极主动做好职业规划并抓住就业机会。社会工作专业的学生需要有强烈的危机意识。综合考虑自己各方面的能力以及兴趣爱好,尽快为自己制定职业目标,加强专业知识学习,树立良好的专业理念,积极参与专业实习,提高自己的专业实务能力,通过各种实践活动,增加自己的社会实践经验,提高自己在求职中的竞争力。进一步了解社会实际情况,并且根据自己的能力确定更实际的工作选择标准。

参考文献

[1]朱志伟.甘肃省社会工作人才队伍建设研究初探[J].甘肃高师学报,2014,19(04):135-139.

[2]许潘健,李俭,邵朝晖,等.卫校护生就业取向分析及对策[J].卫生职业教育,2012,30(09):87-89.

[3]张发勤,郭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当代大学生就业观教育研究[J].皖西学院学报,2020,36(04):152-156.

[4]黎斌,张福东,邹强.高校社会工作专业学生就业难的原因及其对策分析[J].东北电力大学学报,2010,30(03):64-67.

[5]王思斌.社会工作的专业对口与素质教育[J].中国社会工作,2017(25):62.

[6]张雨明.日本社会工作专业人才的培养与就业状况对我国的启发[J].科技视界,2014(30):151+277.

[7]栾文敬,刘长青,付双乐.社会工作专业本科毕业生的就业去向及原因探析——以保定市X大学社会工作专业为例[J].社会工作,2013,(04):79-85+154.

作者簡介:冯景(1980-),女,汉族,甘肃兰州人,博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民族社会学;崔进英(1988-),女,汉族,河北邢台人,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学校社会工作;夏海霞(1999-),汉族,甘肃兰州人,本科生。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