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马克思国家观对中国的现代启示探析

时间:2024-04-24

摘要:国家问题在政治哲学中占有重要地位。古往今来,不少的思想家和学者出于对现实的关切,对国家问题进行了探讨与阐释以表达不同的理论诉求。马克思也不例外,他从社会现实出发,对国家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马克思的思想有鲜明的思想特色,马克思国家观作为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有其独特之处。马克思对国家问题的关注并没有仅仅停留于理论探索,而是致力于探索实现共产主义社会的现实途径,由此使它的国家思想实践性和科学性的理论品格熠熠生辉。当今时代,我国正处于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国际国内形势愈加复杂,面临重要机遇与挑战,迫切需要科学理论的指导,马克思国家观对我国建设有重要启示,为我国治理现代化提供了可借鉴的宝贵理论资源。

关键词:马克思;国家观共产主义;人类解放

中图分类号:D9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2.13.053

1马克思国家观的发展逻辑

马克思国家观没有形成系统的著作,但马克思关于国家的论述散落于他不同的著作中,从青年马克思在担任《莱茵报》主编时,在关于“林木盗窃案”的辩论中看到了贫苦群众的悲惨遭遇,并公开捍卫这些受压迫的劳动人民的利益,在他批判资本主义的过程中闪现着其国家观。马克思从异化角度对资本主义制度进行了批判,形成了以实现共产主义为最终旨归的国家观。

1.1以肯定人的政治自由作为国家观的出发点

黑格尔是对马克思影响最深的哲学家之一,因而早期马克思国家观受到了唯心主义的影响,但在与前人的思想进行碰撞时,产生的影响并不是仅仅表现在消极方面。马克思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继承了黑格尔国家观中国家应实现人的自由的观点,为后来马克思站在批判宗教的立场上,提出经由宗教解放、政治解放最终实现全人类解放奠定理论基础。法国大革命将人的政治权利与自由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黑格尔通过研究法国大革命提出了“现代国家”的概念,由法国大革命缔造的国家以自由为原则,保障人的政治自由。马克思的博士论文表明,马克思当时还是一个黑格尔唯心主义者,受其影响较深,但他对伊壁鸠鲁关于自由思想的肯定,同时指出“自我意识”是第一性的,而人的直接存在附属于“自我意识”。可见,在早期马克思认同黑格尔理性国家观,赞同国家赋予人政治自由的观点,因而马克思国家观以肯定人的政治自由为逻辑起点。

1.2以实现共产主义理想为国家观的最终旨归

马克思早期信奉黑格尔的理性国家观,但在《莱茵报》期间,在关于林木盗窃案的辩论以及对摩塞尔地区农民贫困状况的调查中,马克思初步看到物质利益对国家的支配作用。自此之后,马克思对黑格尔理性国家观产生了动摇,开始从政治经济学的角度入手,批判资本制度中的国家是“虚幻的共同体”,人们无法实现真正的自由。马克思认为国家应代表大多数人的利益,而不是少数特权阶层的利益。黑格尔的国家观是站在资产阶级的立场上,维护的是资产阶级的利益。资产阶级革命推翻了封建主义制度,资产阶级占统治地位,所实现的平等只是政治范围的平等,但并没有真正实现人的解放。在工业革命的不断发展的背景下,社会日益分裂为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大对立阶级,在资本主义制度条件下,工人工作时间不断延长,劳动量增加,但工资低、不稳定、生活难以保障,社会大部分财富涌入占人口少数的资本家家手中,两大阶级矛盾日益突出、斗争性日益加剧。马克思强调无产阶级必须进行革命实践才能进入共产主义社会,获得解放,进而实现人的全面自由发展。马克思追求的价值目标就是实现人类解放,他的国家观最终落脚于实现共产主义理想。

2马克思国家观的理论特点

马克思对国家的认识是不断深化发展的过程,在批判继承前人国家理论的基础上,发现了唯物史观的入口,自此马克思国家观有了科学的理论性质。在马克思国家观指导下,工人有了科学的理论武器,将理论转变为革命实践是马克思国家观实践性的重要表现。

2.1科学性

马克思的国家观是站在广大人民的立场上,希望改变无产阶级被资产阶级剥削和压迫的现状,实现共产主义的崇高理想,闪耀着对无产阶级的同情与关怀的人性光辉,并历经实践检验,马克思的国家观对国家问题的分析更为透彻,理论也更为科学。马克思的国家观相比前人国家理论更为突出的原因就在于,马克思在汲取前人思想智慧结晶的基础上形成了新理论。黑格尔国家观是唯心的,他把国家进行了神化,认为国家凌驾于社会之上,在他的邏辑体系中国家具有至上性,这在客观上维护了普鲁士专制主义,体现了黑格尔国家观中保守的一面。费尔巴哈是旧唯物主义的代表,他在物质观上是唯物主义的,但在历史观上却是唯心主义的。在批判旧思想的基础上马克思提出了科学的实践观,在《关于费尔巴哈提纲》中阐明了实践,划清了与旧唯物主义的界限。马克思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将国家观置于科学的理论基础之上进行研究。马克思和恩格斯为了全面清算各种唯心主义和旧唯物主义思想,1845-1846年合著了经典文献《德意志意识形态》,阐述了唯物史观基本原理,体现出了马克思国家观进一步的成熟。运用唯物史观的观点,市民社会中的经济因素逐渐清晰起来,马克思认识到这才是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根本所在,逐渐摆脱了黑格尔的影响。

2.2实践性

马克思认为全人类解放和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要靠实践去实现。人类全部的社会生活都是实践,唯物主义哲学不仅要解释世界,而且要在实践基础上帮助人们改变世界。空想社会主义者也曾在资本主义制度确立之初,就对资本主义造成的社会贫富差距等问题进行过批判,对无产阶级十分同情,但他们寻求的通往美好未来的途径最终都落入了空想,究其根本是他们仅在道德层面批判资产阶级,试图通过改良等温和手段实现他们对未来社会的设想。

无产阶级只有通过革命的实践,才能彻底摆脱资本的统治,实现人类的解放。在资本主义私有制条件下,工人劳动出现异化,资产阶级为获得更多利益不断压迫、剥削无产阶级。异化劳动造成了工人片面、畸形、不自由、不全面的发展,工人无法自由支配自己的劳动,劳动成为工人维持生存的手段,且生活条件悲惨,所创造的价值仅够维持生存,无法享受自己的劳动成果,即所付出的劳动与获得的报酬不对等。在这样的条件下无产阶级已经无法继续生存,因而必须组织起来进行革命推翻资本主义制度。只有进入共产主义社会,个人才能获得全面的充分的发展。因而无产阶级担负着伟大的历史使命,只有通过无产阶级革命才能实现共产主义的远大理想。马克思国家观为无产阶级斗争提供了有力的思想武器,在其指导下,巴黎公社建立,无产阶级第一次掌握政权。

3马克思国家观对我国的现代启示

马克思生活在一个社会发展巨变的时代,他跳出了以往的理论研究角度,对资本主义社会做了深度剖析。理论是为了关照现实,对思想理论的研究必然要回归到现实的实践基础。在深刻理解马克思国家观发展逻辑和特点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具体状况能够从马克思国家观中获得较大启发。在与具体国情结合的实践中,马克思国家观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

3.1发展生产力,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条件

改造世界,即通过生产实践去改造世界,一切社会变迁与变革最终要到社会生产中去寻找动因。基于唯物史观,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国家属于政治上层建筑的范畴,共产主义的实现从经济领域入手。在资本主义社会,人们为了谋生不得不进行劳动,这种劳动在本质上不是人的自由自觉劳动,而是异化劳动。面对异化劳动,马克思提出只有在生产力极大发展的前提下,才能进入共产主义社会,消除异化、消灭剥削与阶级,实现人类解放。

中国开放式发展使我国进入了发展的快车道,但长久以来困扰人们的问题仍未完全消失。我国还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水平还不够发达,初级阶段的目标是总阶段目标的阶级体现。将“蛋糕”做大,首先,要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并存,让财富充分有力,为经济发展提供自由和活力。其次,要坚持科技创新。资本主义利用工业革命所创造的生产力推翻封建主义,积累了大量的财富。在资本主义社会中,这种生产力也造成了贫富两极分化,工人阶级陷入极度贫困中,无产阶级必须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奠定物质基础。在这一过程中,科技的重要性不言而喻。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各方面获得了迅猛发展,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一些问题已经得到了很好的解决。因此,只有大力发展经济,解放生产力,人们才能实现自由全面发展。

3.2加强人民民主专政,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发展思想

唯物史观认为,政治上层建筑有反作用,能够促进经济发展,但也能阻碍社会发展,我国法治建设为经济发展提供制度保障就是其形象体现。坚持和完善我国的民主政治制度,要拓宽公民政治参与的有效途径,这利于保障公民的政治权利,促进其全面发展,符合我国社会主义本质。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要尊重人民的首创精神和主体地位,激发人民创造历史的积极性。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让人民在国家治理进程中感受到自己的主体地位,把自己与国家社会相联系。坚持马克思国家观,以人民为中心,以民主为依托。中国共产党是我们的执政党,必须始终同人民站在一边,巩固人民民主专政,这样才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使人民更加信任党和政府。

3.3加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领导地位,树立坚定政治信念

互联网迅速发展的今天,人们不再受时空制约,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借助于网络获得信息,不仅可以被动地接他人传播的信息,也可以主动向外界制造和传播信息。然而,在这种自由、互动、开放、包容的大环境下,人们的意识形态受到各种鱼龙混杂的信息的影响,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受到强烈冲击。思想是行动的指南,因而必须加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中的领导地位。在多元社会思潮大背景下,要运用马克思主义对其去粗取精,发挥马克思主义科学性这一特质。在当前社会中还有诸多弊端,如贫富差距和地区差异大、官员腐败等,这些问题会影响人们的信心。因此,要促进马克思主义在全社会的推广,拓宽其传播渠道。随着社会的发展、互联网条件的改善,网络在主流价值观引导方面发挥的作用令人不可小觑。要充分利用互联网在信息传播方面的优势,宣传和弘扬马克思主义,要营造使人们沐浴在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氛围中。加强互联网建设和管理工作十分必要,营造干净、健康的网络环境,使人民能够利用网络接受积极信息,避免受到西方政治文化的冲击。

4结束语

马克思主义不是空谈,而是可以帮助人们实现共产主义理想,指导人民解决实际问题。马克思国家观对我国治理和社会发展有重要启示意义,为人类解放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实践路径。理论指导现实,马克思主义在传入我国后,与我国之前的国家观相融合,与我国实践相结合,形成新的国家观,利于提高国家治理能力。

参考文献

[1]崔小伟.新冠肺炎疫情下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审视——基于马克思国家和社会理论[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1,(27):16-18.

[2]王刚.马克思主义国家治理理论中国化论析[J].中学政治教學参考,2021,(24):40-42.

[3]余娴丽.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理与路——基于马克思国家治理思想[J].湖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1,(02):92-98.

[4]刘军,王子旋.马克思主义国家理论的集大成之作[N].四川日报,2021-07-12(12).

[5]李应瑞.马克思的现代国家观及其时代意义[J].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研究,2021,7(03):116-121.

[6]吴楚克,陈蕾.学习贯彻马克思主义国家观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J].中国民族教育,2021,(03):32-34.

作者简介:杜静雅(1997-),女,汉族,山西长治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