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摘要:人无信不立,国无信则衰。科研伦理是科技创新的“生命线”,也是科研学术上的一道防线。随着科学技术的快速发展,近年来,我国科研道德问题日渐突出,伦理底线不断被触及,学术不端事件时有发生,使得我国科研领域的诚信受到了强烈的抨击。本文将对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科研伦理内涵进行概述;并结合心理学研究的案例分析探讨坚守科研伦理对提高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重要作用,最后通过自身的教育教学工作对高校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的提升和科研伦理修养提高提出建议。
关键词: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科研伦理;内涵;案例分析
中图分类号:F24文献标识码:A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2.07.034
1不忘科研初心,坚守科研“生命线”
爱因斯坦将“科学”定义为一种强有力的工具,认为人们怎样用它,究竟是给社会和人类带来幸福还是灾难,取决于人本身,而不取决于工具。相信每一位科研人的初心和目标都是致力于科研的建设和发展事业,为科技造福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科研竞争的压力,不良的社会风气,唯论文、唯奖项、唯职称等的考核评价标准的不全面,使有些科研人在这条艰辛的道路上渐渐地忘记自己做科研的初心,迷失了自我。如“翟博士事件”“青年长江学者抄袭事件”、大规模“撤稿”事件等对学术界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同时也引起了社会对科研人员道德修养和学术伦理的反思和重视。教育部针对这些触及职业道德修养和学术伦理的事件进行了进一步的纠察审视,对于高校中研究生和教师学术不端、论文造假等问题狠抓严查,同时强调了对教师队伍师德师风建设的关键性。教育部一发文,在各大高校掀起了巨大的波澜,多所大学对部分研究生采取了退学处理,以及后续教育部门为提高本科生质量,取消“清考”制度等措施,引得高校学生和教师犹如热锅上的蚂蚁,尤其是即将毕业的学生和指导教师更加严肃地看待教师职业道德修养和学术伦理问题。迷失的路需要灯照亮才能回归初心,走回正轨。在学术科研道路上,高校教师职业道德的修在耳濡目染中影响着学生的思想和行为。因此,高校教师应当强化提升自己的职业道德修养,在学术工作中以身作则和学生应当共同坚守科研的“生命线”。
“科研伦理”的是一衍生概念,是由“伦理”衍生而来,属于人类伦理的一部分。实际上,科研伦理即通常意义上的科研道德,是以善与恶、美与丑、荣与辱等评价方式来调节科学研究活动的一种社会规范。也就是说,科研伦理是科研人员在科研过程中,若是以人为研究对象,研究人员必须秉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尊重其知情权、自主权、避免伤害权和隐私权。而以动物为研究对象时,同样也要尊重动物的生命,在实验中爱护动物,强调研究者应当进行动物实验的伦理教育。无论是什么研究,科研人员除了实现科学的价值以外,还要衡量这项科学价值背后的道德后果。科研伦理在维护科研管理秩序以保障科学乃至整个人类健康发展方面发挥了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任何社会制度的基础都是道德秩序”。没有科研伦理对科研活动的规范,就无法约束学术腐败、学术造假和滥用学术权力的行为,学术科研就失去了其造福全人类和促进人类发展的价值。所以不忘科研初心,坚守科研“生命线”应该是每一个高校教师进行科研和教育教学活动的前提和根本。
2心理学科研伦理案例分析
心理学主要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过程,直接研究对象是人,如果实验过程中稍有不慎或忽视科研伦理道德,那么后果将是无法预想的。历史上也有部分“著名”的触及科研伦理道德的心理学研究。行为主义学派作为心理学领域的第一大势力,其创始人华生及其助手的“恐惧情绪反射”实验是心理学史上一项著名的实验,同时也是一项“臭名昭著”的实验,至今仍备受争议。该实验发进行于1920年,华生以一名9个月大的孤儿小阿尔伯特为实验对象,使用锤子、钢轨及老鼠、兔子、狗、大衣、玩具等带有毛的物体为实验材料,探讨了人们恐惧情绪的反射及其形成机制。如以往经典条件反射的实验一样,首先建立起条件刺激与无条件反应的联结,即小阿尔伯特开始对小白鼠并无恐惧的情绪产生,但是研究者将小白鼠放在其身旁的同时会使用锤子敲击钢轨发出巨响,这是小阿尔伯特就产生了恐惧的情绪和回避行为。之后过了几个月以后,在他忘记上述经历后,华生及其助手又开始进一步的实验。与上次实验一样,放置一只小白鼠,刚开始阿尔伯特并不害怕,还十分好奇想抓起来玩,但是在他快触碰到小白鼠的时候,敲击钢轨发出巨响,阿尔伯特再次产生了恐惧的情绪和回避行为。随后,又重复了几次上述实验程序,直到阿尔伯特看到小白鼠就产生恐惧情绪和反应,到后来对铁锤等物体互相碰撞发出的巨大声响的恐惧反复与毛绒玩具相联结,以至于后来即使没有巨大的声响,单纯只给小阿尔伯特带有毛的物体,他都会感到极度的恐惧与回避。結果表明经典条件反射不仅限于某种行为的形成,对情绪的形成也存在着影响。尽管该实验为心理学打开了一扇门,却关上了学术道德伦理的“大门”。作为一名心理学教育者,我们深知一个人的童年在那样极具恐惧的生活情境中渡过,对其童年乃至一生都产生了极大影响。华生并未在实验最后对阿尔伯特进行心理危机干预,至今仍备受争议,因为它违背了科研伦理,对人心理的伤害以及社会影响已远超过实验得出的结论的影响。
此外,耶鲁大学心理学家斯坦利·米尔格拉姆的“电击实验”是19世纪60年代引发巨大争论的研究,因为该研究在科研伦理上遭到了许多学者的质疑和不满,以及米尔格拉姆对该研究结果的说明和解释,即从正常的个体转变成为杀人犯角色也许只要一个小时,受到了学术界的抨击。该实验以学生为被试,要求学生扮演老师的角色,并且告知他们另一批被试在对面房间扮演学生角色,双发有各自的房间,只能通过言语进行交流,实际上并没有“学生”的存在,只有事先录好的学生声音。在他们彼此身上会连接一条电线,在实验过程中老师对学生进行提问,若答案错误,扮演老师的学生就按下按钮电击对面的学生,学生会发出声音回应,电压是随着答错次数的增加而增强的,“学生”声音是随着电压增加而更加惨烈。这时大多数被试即使在实验发起者的指导语下仍然选择停止实验。米尔格拉姆对上述实验结果的解释为大多数被试哪怕在强烈道德压力的条件下,仍然会选择俯冲权威的命令,对他人施加足以致命的伤害,并用这个理论来解释权利服从的现象。该实验不仅给被试的心理带来了巨大的痛苦,同时因为其违背了道德伦理而遭到社会的批判。
通过上述案例,更加深刻地感受到坚守科研伦理,提升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学术伦理不是加在科研活动身上的枷锁,而是为科研活动保驾护航的指南。
一方面将科研活动的风险防患于未然,如社会已有价值理念所带来冲击和危害。
另一方面提升了大众对学术科研的意识,从而进一步为科学研究顺利开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科研伦理虽然给科学研究确定了界限,也正因为有了明确的界限才能保障科学研究的顺利开展。科研伦理的作用相当于是汽车的刹车系统,它的存在并不是为了给动力系统增加阻力,而是为了使得动力系统驱动的汽车能平稳地行驶在各种条件和路况的公路上,最终安全到达目的地。
3扬师德与坚守科研伦理底线
科学的存在不只是为了实验室里的科研成果,而且是为人类未来更好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作为一名高校教师,我们应当扬师德,正师风,深思各研究领域带来的伦理问题,时刻在学术问题上把好关,坚守科研伦理底线。
道德不像法律具有约束性和强制性,它更强调的是人们的自律性和自觉性。作为一名高校老师,应当在教学教育工作和学术科研工作上弘扬师道和加强师风建设。在部分高校存在着教师不愿从事科研工作的现象,这就是教师职业道德意识薄弱的体现,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理应贯穿于教师的职业生涯,教师应当坚定道德立场,同时全身心地投入教育教学和科研工作中去。此外,科研伦理是高校教师职业道德修养的其中一方面体现,左高校教师应当清晰地认识到科研工作的不是升职称、发论文、获奖项的“捷径”,科研包括科学层面和价值层面,这两个方面缺一不可,互不冲突,这就要求我们在科研工作上从科学和伦理两个方面统筹兼顾,真正实现科研创新的社会价值。
要坚守好科研伦理底线,必须从源头上进行治理。如果没有科研伦理为准绳做科研,那么后果及造成的影响也是巨大的。我国科学研究中违背学术伦理的现象时有发生,表现为科研腐败、科研失范或学术不端、学术失范等,主要是科学研究过程中出现的违背科学共同体行为规范、弄虚作假、抄袭剽窃或其它违背公共行为准则的行为,如上述提到的“翟博士”事件、“青年长江学者抄袭事件”、大规模“撤稿”事件,这些事件的源头主题既有科学家、教师还有学生。因此,科研伦理的预防和治理不只是教育者的个人责任,还需要各学科领域的科研人员、政府、学生及公众共同参与、不断完善。
参考文献
[1]刘长秋.科研伦理法律化研究——以科研反腐为分析的主线[J].青海社会科学,2013,(1):86-90.
[2]Watson,J.B.& Rayner,R.Conditioned emotional reactions[J].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1920,(3):1-14.
[3]廖侃.恪守科研倫理是为了更好地开展科学研究[J].科学与社会,2015,5(4):7-11.
[4]丁品高.高校师德典型宣传教育的时代价值与对策研究[J].现代商贸工业,2021,(29).
[5]毛卉.高校教师对于打造“四有”好教师的思考和探索[J].现代商贸工业,2021,(13).
作者简介:王潇婕(1991-),女,布依族,贵州都匀人,心理学硕士,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应用心理学专业讲师,研究方向:教育心理学。
3828501908225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