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01
丁莉莎
2023年9月21日上午,北京印刷学院(以下简称“北印”)举行“大国出版”思政公开课开讲仪式,并开讲第一个专题,能容纳600人的大礼堂座无虚席。
“大国出版”思政公开课作为北印2023级本科生的必选课已纳入培养方案,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旨在增强学生对出版的专业认同、行业认同、职业认同,帮助学生真正弄明白为什么做出版、做什么样的出版,始终牢记出版初心,服务建设出版强国。
40年经验于一课
中国出版协会副理事长、北印出版学院院长李朋义作为开讲第一课授课专家,从“大国出版与马克思主义出版观,中国当代出版的五大特点,影响国际出版格局的三种力量,当今国际态势下的文化交流、交融与交锋”四个方面,讲述了中国出版的思想基础、理论根基、显著特点,分析了中国出版走出去的机遇挑战和发展建议。李朋义把自己从事出版行业40多年的经验尽数传授给学生们,一张张稚嫩的面庞时而陷入深思、时而豁然开朗,一双双求知的眼睛明亮有神。李朋义掷地有声的话语,引发阵阵掌声。
授课结束后,“课后课”小班研讨开启。李朋义来到学校红色出版教育基地,与出版学院学生面对面交流,针对同学们提出的“出版业未来发展趋势”“出版青年应具备的核心竞争力”等问题逐一解疑释惑。
马克思主义学院2022级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硕温欣说:“今天的第一课,让我对大国出版与马克思主义出版观有了深刻了解,同时深切理解了出版工作在文化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强烈感受到在文化交流的今天,作为青年学子所担负的重任。同时,我在老师的讲授中感悟到了信仰的力量,希望能成为像他一样的人。”
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相结合,是“大国出版”思政公开课的鲜明特色。课程聚焦出版时代新人核心素质,围绕中国出版的历史成就与发展前景、出版学子的精神标杆与思想旗帜、出版业的融合发展与出版物的美学呈现等主题,进行了整体设计,构建了由“理论课”+“课后课”“行业课”“实践课”等矩阵化课程体系。课程之间遥相呼应、前后相合,让思政教育走入学生心中的“最后一公里”。
理论课设计了 “弘扬韬奋精神,坚守文化使命”“坚持‘两创’方针,打造最美出版物”等10个专题,邀请出版业界大家、学界名家授课,讲述有关出版的重大基本问题。
理论课结束后,组织“课后课”,通过“专家与学生面对面”,回应学生关心的热点问题,通过“学生与学生面对面”,分享听课后的收获和体会,进一步巩固和深化理论教学的效果。
“行业课”“实践课”围绕“认识出版行业”“走进出版事业”“投身强国伟业”三大主题,采取教学周集中组织实践教学与寒暑假分散进行社会实践相结合的方式开展,组织学生深入中国印刷博物馆、中国国家版本馆、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等行业展馆,走进中国青年出版总社、商务印书馆、北京出版集团等行业企业,参观北京图书订货会、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中国数字出版博览会等行业盛会,进行研学、游学、访学。
“社会大课堂”
北印作为出版传媒行业特色鲜明的高校,出版行业资源十分丰富,而且北京作为全国的出版中心,集聚了行业的优质资源,是“大思政课”建设的富矿。为了给“行业课”“实践课”的开展提供有力支撑,北印挖掘社会大资源,积极建设“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推动学校“思政小课堂”融入出版“社会大课堂”。
北印成立的“王选精神研习社”,是高校首个以传承弘扬“王选精神”为主旨的学生社团,也正是推动“思政小课堂”融入“社会大课堂”的有力实践。
“当代毕?”王选发明的汉字信息处理与激光照排系统,推动印刷业告别铅与火、迎来光与电的革命性变革。研习社的第一次培训就设在王选纪念陈列室,北京大学王选纪念陈列室主任丛中笑带领研习社成员回顾了王选攻坚克难、开拓创新,实现汉字信息处理与激光照排技术原创性、跨越式发展的伟大历程。从密密麻麻的科研手稿,到饱含哲理的人生格言;从朴素节俭的衣物用品,到数十张发黄的捐款收据;从荡气回肠的王选遗嘱,到呼吁扶持年轻人才的最后一篇文章,通过沉浸式授课,成员们深刻感受到了王選的人格魅力和大家风范。
北印在充分利用已有专业实践、思政教育、职场体验等基地的基础上,积极挖掘北京、上海两地的出版育人资源,建立了中国人民抗日战争纪念馆、香山革命纪念馆、中国电影博物馆、京报馆、中国近现代新闻出版博物馆、韬奋纪念馆、商务印书馆等11个“‘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打造了两条红色出版研学线路;除了前述提及的“王选精神研习社”,还成立了“韬奋精神研习社”学生社团;打造了由16位出版业界大家、学界名家组成的“大师资”,为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开展提供了有力资源保障和平台支撑。
在中国印刷博物馆,一台小巧轻便的木制印刷机吸引了学生们的目光。它仅有小手提箱大小,重量才30多公斤,拆卸、装配都很方便,一头骡子就可以拉走。它是抗战期间为游击办报的需要而制造的,被称为“马背上的印刷机”。这件文物讲述了老一辈印刷人在民族危亡关头艰苦奋斗、不懈抗争的故事,让同学们感触良多此刻,博物馆展厅就是一个思政大课堂,这种沉浸式的教学场景,给学生带来完全不同的课程体验,深受大家欢迎。
“大国出版”思政公开课开讲以来,北印围绕有关专题组织学生在“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开展了“马背上的印刷机”“为文化而奋斗”“五四运动中的邵飘萍”“商务印书馆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早期传播”“红色电波中的领袖风范”“最美奋斗者——王选”“用蒙太奇手法塑造荧屏上的英雄人物”共7讲“博物馆里的思政课”,组建了21个红色出版实践团队,在韬奋纪念馆、北大红楼等展馆,开展了 “寻访红色出版足迹”“致敬出版大先生”“‘我的红色记忆’随手拍”等“行走的思政课”,以沉浸式、情景式教学和实践强化学生对红色出版精神文化的认同。
北印马克思主义学院党总支书记高杨文说:“我们不仅把思政课开在课堂上,还开展了‘博物馆里的思政课’‘行走的思政课’,希望以此引导学生树立‘大胸怀’、拓展‘大视野’、勇担‘大使命’、建立‘大格局’、肩负‘大担当’。”
立體“大”合力
聚焦“大主题”,建设“大课堂”,搭建“大平台”,打造“大品牌”,汇聚“大师资”“大”是“大国出版”思政公开课的重要着眼点,大在它是一门社会大课、一项系统工程,要善用“大”的资源、汇聚“大”的合力。
为了最大限度地发挥矩阵式课程体系的育人成效,北印构建了校内教育与校外资源、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立体式协同的机制,形成高效协同的育人合力。
“大国出版”思政公开课由中国出版协会与北印联合开设,构建了“行业协会+学校”的校内外资源协同机制。
为了确保课程的高质量建设和运行,北印成立了由宣传部、教务处、马克思主义学院、网信中心负责人和各二级学院教学副院长组成的理论教学专班,负责“大国出版”理论教学的组织和“大思政课”实践教学基地资源融入专业课程的建设;成立了由学生处、团委负责人和各二级学院党委副书记组成的实践教学专班,负责“大国出版”实践教学的策划和组织。
为了更好地挖掘基地育人资源、推进课程思政建设、开展实践教育活动,按照每一个基地有一门专业课程对接的原则,理论教学专班遴选了“中国出版史”“印刷概论”等7门课程,每一门课程都组建了“教学副院长+专业课教师+思政课教师”的课程思政团队;按照每一个基地都要策划若干个主题实践活动的要求,实践教学专班依托7个本科二级学院,每个学院都组建了“党委副书记+辅导员+思政课教师”的实践教学团队,整合了思政课教师、专业课教师、辅导员3支队伍的力量,形成了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课堂教学与实践教学有效对接的机制。
北印作为首批入选全国出版学科共建高校,为了把“大国出版”思政公开课打造成出版行业乃至国家的精品课程,学校在推进课程教学方案落实的过程中,从MOOC(慕课)制作、教材编写、成果汇编、试点推广等维度进行了积极探索。
利用MOOC从以“教”为中心转变为以“学”为中心,让学生随时随地能学,并且学习内容可定制。在传统课堂里,老师要在45分钟或者90分钟内讲完一个章节的所有内容。而在MOOC课堂,一个章节的内容被“切碎”,分解为符合阅读习惯的若干个知识点,每个知识点都被制作成7至15分钟的独立视频。同时,MOOC课堂里不仅有老师讲授知识点的基础视频资料,还提供了课程讲义、线下讨论课等丰富的学习资源,就像在饭店点菜一样,学生可以根据不同的需要组合不同的菜单,这不仅增强了学生学习的灵活性,让学习体验更好,并且还可以多次复习,能够更合理地评估学习效果。
“大国出版”思政公开课每一个专题在教学过程中,都按照MOOC的标准和要求进行了录制,一个教学周期完成后,制作课程MOOC,在中国大学MOOC、人民公开课等平台发布“大国出版”在线课程。整理每一专题主讲嘉宾授课内容文字稿,遴选学生学习体会的优秀文稿,编辑出版“大国出版”思政公开课的教辅材料。“大国出版”思政公开课开讲以来,已有2800余名师生收看了开讲报告,406名学生选修了该门课程,200余名出版行业从业人员在线收看了6个专题的授课。
走“百馆”研“千书”作“万文”
北印着力加强红色出版育人实践,以红色刊物、红色机构、红色人物为纵轴,以红色展览、红色宣讲、红色论坛为横轴,打造纵横结合的红色出版育人三部曲。其中,红色出版实践项目“百馆·千书·万文”荣获“青创北京”2023年“挑战杯”首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红色专项特等奖,实现了学校在“挑战杯”系列竞赛中的历史新突破。
“百馆·千书·万文”红色出版实践团,深入走访超百个红色出版展馆、教育馆,挖掘整理千本红色史料,撰写万篇红色致敬感悟,努力上好行走的“大国出版”思政课。
走“百馆”。实践团赴北京、云南、江西、河北、上海等17个省市百家红色展馆深入调研。在以京报馆、商务印书馆为中心的“出版文化发源片区”,以天安门为中心的“建立新中国主题片区”,以北大红楼为中心的“中国共产党早期北京革命活动片区”中,深入挖掘首都红色出版资源;访学中共一大会址、韬奋纪念馆等全国各地红色展馆,追溯红色记忆;挖掘、整理、编写、传播红色出版史料,将学科内容融入思政教育体系中。深入学习红色办报潮以及《新华日报》《人民日报》等党报党刊的发展历程,深入挖掘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时期开展新闻出版工作的史料。
研“千书”。实践团聚焦百个红色出版机构著作,系统梳理出百年党史中的百个红色机构,深入研究出版机构红色历史、运营模式、价值体现等;聚焦百部红色出版期刊著作,深入挖掘百年红色出版史上积累形成的中国共产党早期机关刊物、军队刊物、群团刊物等,从“刊物概况、出版机构、主编思想、刊登名作、红色故事”以及“个人收获”多方面进行整理与学习;聚焦百位红色出版人物著作,挖掘百年党史中的百位红色出版人物事迹,用出版前辈的亲身经历、感人事迹、深厚情怀、坚定信念感召新时代青年。
作“万文”。实践团汇编一套资料,以代表性红色报刊为对象,细致查阅该报刊相关史料,整理出反映该报刊全貌的一套资料,形成包含“人物、报刊、机构”三部曲的红色文字材料;用好新媒体平台,开通微信公众号,推出《实践团重温红色出版发展路》等稿件;做好一次融合,将活动积累的文字材料、书稿等重要成果,转化为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课、特色课教学的参考用书、教材和案例库,切实推动红色出版史研究成果向思想政治教育资源的转化。
接下来,北印将依托专题学习、主题党团日活动、社会实践等方式持续深入学习***文化思想,引导学生在学习中强化认同,在实践中练就本领,展现新时代出版传媒人砥砺奋进、挺膺担当的北印形象。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