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清华园里观乌鸦

时间:2024-06-01

文/布昕辰(清华大学)

每年秋冬季节的傍晚,大群乌鸦便会带着最后一抹余晖飞临清华大学校园,聚集在紫荆宿舍区、东南门周边的树上过夜。第二天清晨,乌鸦又会在日出前聒噪着飞去,月落乌啼霜满地。由于各种原因,同学们对乌鸦大多是避之不及,但对于清华大学学生动物协会而言,大群的乌鸦则是绝好的观察对象。

乌鸦知多少

2021年末至2022年初,学生动协对清华园中的乌鸦进行了较为详细的调查与观察,对校园中乌鸦的种类、数量和行为有了新的认识。在此之前对清华乌鸦的调查也一直在进行,北京师范大学长期关注着北京的乌鸦,并每年对在城区越冬的乌鸦进行同步调查计数。清华大学及周边作为乌鸦的集中夜宿地,也是调查的重点区域之一,近年的调查工作由北师大转到清华的学生动协陈老师负责。往年的乌鸦调查一人即可完成,不过2021年前来越冬的乌鸦数量超出以往,调查任务相较往年也有所增加,因此学生动协的同学们也参与到了乌鸦调查之中。

2021年12月10日晚6时许,在朦胧的夜色中,我和另外两名同学带上望远镜,与陈老师在新民路集合出发,前往紫荆宿舍区。新民路曾是著名的清华“天使路”,两旁的悬铃木上有无数乌鸦夜栖,但它同时也是贯通南北的交通干道,鸟粪的“轰炸”令早出晚归的同学苦不堪言。后来,学校在新民路安装了驱鸟器,这里的乌鸦逐渐减少,如今只能见到零星几只。

来到进入紫荆宿舍区的十字路口,乌鸦已经在此等候多时了。3个方向乌鸦都不少,4名调查人员兵分3路,各自沿着选定的方向一边行进,一边对路旁的乌鸦进行观察计数。即便有路灯照明,在冬天的夜空下观察黑色的乌鸦也绝非易事。悬铃木硕大的叶子此时虽已干枯,但仍然挂在枝头不肯脱落,少则数十只,多达上百只的乌鸦便藏身其中,既能抵御寒风,又可躲避敌害,这对调查而言则是麻烦。根据调查规则,数量特别多的地点可以先采用集团计数法估计总体数量,再仔细计数。有时观测条件实在不佳,无法逐一计数,只能根据树的高度和乌鸦的密度大致估计乌鸦数量。这还是乌鸦在树上静止不动的情况,如果观察时靠得太近被警觉的乌鸦发现,附近的一群乌鸦就会立即飞走。这时我们只统计从前向后飞行的乌鸦数量,反向飞行的则不予记录。

除了乌鸦不易观察以外,调查人员还需要克服在宿舍区举起望远镜的尴尬。在不断的观察实践中,我们摸索出了一个效果较好的计数方法:使用手机的夜景模式对着乌鸦所在的树拍照,这样天空就会显示为深蓝色,而乌鸦仍保持黑色,如此便能更精确地统计乌鸦数量。在紫荆宿舍区的调查持续了1小时左右,调查组在此共记录到乌鸦1370只。

随后,调查组前往东南门周边继续调查。自从新民路安装驱鸟器以来,在东南门周边过夜的乌鸦数量大增,可能是原来在新民路过夜的乌鸦移居至此。这里的树木比紫荆宿舍区更高大,乌鸦密度也有增无减,不过有了之前积累的经验,也部分由于周边建筑均为办公楼、系馆的缘故,我们在调查时得以更加从容不迫。调查于晚8时30分左右顺利结束,在东南门周边一个半小时的调查中,调查组共记录到乌鸦3901只,汇总得到当天共有5276只乌鸦在清华园中过夜,是去年(2823只)的近2倍,在北京名列前茅。

秃鼻?!

清华园中能见到4种乌鸦:大嘴乌鸦、小嘴乌鸦、秃鼻乌鸦和达乌里寒鸦。秋冬季成群来到校园过夜的绝大多数是小嘴乌鸦,而白天也能在校园中见到的乌鸦则一般是大嘴乌鸦。达乌里寒鸦的体型较小,身上是黑白相间而非纯黑色,早春和深秋常能见到它们结成成百上千只的大群飞过校园上空。秃鼻乌鸦则是4种乌鸦中最少见而神秘的一种。据说20世纪时,它们曾是北京城区最常见的乌鸦,也有很多繁殖记录,但由于它们依赖的草地、农田等开阔生境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在北京周边不断减少,今天的北京市区已经很难找到它们停留的踪迹。

因此,当我们在调查过程中从望远镜的视野里发现秃鼻乌鸦标志性的尖嘴时,我们喜出望外,仿佛发现了失落多年的珍宝。几天之后,曾经一同参与调查的Y同学又在校园中发现了200余只秃鼻乌鸦的稳定群体。尽管数量远不及校园中的小嘴乌鸦,但这群秃鼻乌鸦出现的时间、地点比较规律,且经常与同类一起活动而不与小嘴乌鸦混群,这使得我们有机会对它们进行长期观察。经过几天的摸索,我们发现这群秃鼻乌鸦会在日落时分集群飞来校园,并落在高大的毛白杨上鸣叫,在天色逐渐变黑时,它们又会向东北方向飞去,消失在茫茫夜色中。

这些秃鼻乌鸦到底飞去了哪里?几日寻找无果后,我骑上一辆自行车,决定对它们进行跟踪。顺着它们向东飞去的方向,我一路来到紫荆雕塑园,发现一些秃鼻乌鸦正落在附近的毛白杨上。除了秃鼻乌鸦以外,树上还落有一些达乌里寒鸦,秃鼻乌鸦常会与它们混群活动,看来它们的夜栖地很可能就在附近。

随着天色彻底变黑,秃鼻乌鸦离开了杨树,飞向紫荆宿舍区的东部,在楼旁的行道树上与达乌里寒鸦、小嘴乌鸦混群夜栖——这与我们第一次感到夜栖秃鼻乌鸦的地点离得很近。如果调查时我们观察得再细致一些,我们可能早就发现了这处秃鼻乌鸦的夜栖点。限于夜间宿舍区的观察条件,目前为止这里只发现了30只左右的秃鼻乌鸦,但可以想象,会有更多的秃鼻乌鸦在这里(或许还有其他地方)过夜。作为不常见于城区的鸟类,出现在校园中的这群秃鼻乌鸦值得进一步关注,如果下个冬天它们再次回到清华园,学生动协还会继续跟踪观察。

与乌鸦为邻

清华园里乌鸦多人尽皆知,但我们对这些邻居却所知甚少。2022年3月,学生动协将调查得到的结果整理为《当我们试图弄清校园里究竟有多少乌鸦:清华乌鸦观察笔记》,受到了一定关注,这也成了撰写本文的重要动因。在此,我直接使用《观察笔记》的结语为本文作结。

乌鸦集群来到城市过夜,一般认为有如下几个原因:城市热岛效应使得乌鸦可以在冬天躲避寒冷;建筑物及周边的行道树为乌鸦提供了适宜停栖的小环境;人类活动减少了城市中乌鸦的天敌;城市及其周边的垃圾为乌鸦提供了食物。但为什么乌鸦会来到清华园而不是其他地方夜宿,目前还没有确切的解释。或许是因为这里更早开始供暖,更晚停止供暖;或许是因为这里比其他地方更安静;也有可能只是因为这些乌鸦的祖辈当初选择了在这里过夜。当然,如果暂时放下对科学性的追求,我们也大可以认为是校园的学术氛围吸引了高智商的乌鸦来此夜栖。无论如何,乌鸦们确实与这座园子结下了不解之缘,不管人们是爱是恨,它们都会在秋末的某天傍晚返校,免费住上一个冬天,又在早春的某天清晨悄然离去。与它们比邻而居时,除了视而不见、避之不及以外,我们或许也可以有更多的选择。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