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01
小野
20世纪60年代,中国柑橘学科的奠基人、我校园艺系教授章文才老先生,一头扎进三峡库区秭归县,向当地农民传授技术,帮助发展柑橘生产。新时代,章老先生的精神仍在发扬光大。邓秀新院士领衔的柑橘团队初心不改、几十年如一日地坚守,发展了我国两纵两横的柑橘优势产业带,成功实现“一树柑橘红全年”。(华中农业大学校长李召虎在2021年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被同学们称为“最帅校友”的王德民院士,大学期间就树立了“为祖国石油工业做贡献”的远大志向,通过不懈的努力和探索,攻克了被美国人认为不可能的三次采油技术难关,创造了世界奇迹。“王德民星”的命名,正是对王德民院士怀揣远大志向、做出卓越贡献的最佳褒奖。[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校长郝芳院士在2021年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今年是老校长严济慈先生诞辰120周年。青年时期的严济慈怀揣“舍科学无以救国”“要使科学在中国的土地上生根”的信仰,远渡重洋赴法留学。归国后,他在极其简陋的工作条件下,发愤图强,夜以继日地从事科学研究,在压电晶体学、光谱学和大气物理学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他精确测定的臭氧紫外吸收系数,被世界各国气象学家使用了长达30年之久。抗战时期,他毅然放弃自己热爱的基础研究工作,全力投入应用光学研究,为抗战胜利贡献了科学的力量。
1958年,年近花甲的严老满腔热情回到讲台,参与筹建中国科大,立下“创寰宇学府、育天下英才”的宏愿。年逾古稀的他如愿加入中国共产党,“求得光荣的归宿”。(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校长包信和在2021年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清华大学教授、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两院院士吴良镛先生是中国人居环境科学的创建者。新中国成立时,他正在美国访学,梁思成先生来信中“百废待兴”四个字让他毅然决然冲破重重阻挠回到祖国,回到清华。吴良镛先生以“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的深沉情怀,用一辈子去“谋万家居”,去实现“让全社会有良好的与自然相和谐的人居环境,让人们诗意般、画意般地栖居在大地上”的美好理想。(清华大学校长邱勇在2021年研究生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西财走出过《资本论》的首位中文翻译者陈豹隐先生、中国第一部货币信用教材《货币信用论大纲》的撰写者彭迪先先生、“国家分配论”的创立者许廷星先生、第一个研究海关史的经济学家汤象龙先生、社会主义产权制度研究的先驱者刘诗白先生……(西南财经大学校长卓志在2021届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我们的老校长顾德仁先生26岁时放弃了在美国免试攻读博士学位的机会,冲破重重阻挠回到祖国。1954年,他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1956年,作为创业者的顾先生来到新组建的成都电讯工程学院,担任无线电系主任。在此后的日子里,顾先生在担任教学工作的同时,致力于我国电视技术的攻关,是我校信号、电路与系统学科的创始人,也是我国第一批从事电视技术研究的专家和行业领军人物。
同学们可能不知道,你们现在每天都能观看的、家家户户都有的彩色电视能得以播放,正是我们的顾老校长带领其团队牵头攻克的科技难关。20世纪70年代初,顾先生被委任当时的国家重要项目“十四省‘彩电大会战”项目攻关组技术总负责人。自行设计、自行加工、自行安装、自行调试、苦干巧干,不畏干扰,坚持科学的技术路线,历经近三年时间,顾先生带领电视团队,让广大人民群众终于观看到了中国人自己的彩色电视图像!(电子科大校长曾勇寄语2021届毕业生)
1962年,年仅17岁的现我校信息与通信工程学院杨万麟教授考入了我校无线电系导航班。1984年,他到宾夕法尼亚大学学习雷达理论和技术,从此走上了雷达研究的道路。当时美国正在研究一种新型成像雷达,杨老师废寝忘食地学习,仅用10个月就掌握了这种新型雷达的核心技术,并开展了更深入的研究。1985年9月,从宾大毕业后,他毅然回到祖国,在此后的多年里,杨万麟教授带领我校雷达与定位团队,在国防科研领域不断探索、开拓创新,取得了一系列重要成果。(电子科大校长曾勇寄语2021届毕业生)
我校“百岁院士”徐叙瑢教授为填补空白终生致力于发光学领域的研究,终于让中国发光学走向世界舞台;“全国劳动模范”、2000级硕士校友净文常,扎根雪域高原30多年,拉日铁路建设期间,他翻越雪山、走访村落、徒步勘察雅鲁藏布江峡谷200公里,终于攻克了拉日铁路建设的世界性难题。(北京交通大学校长王稼琼在2021年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新中国成立后, 杨石先、何炳林等老一辈科学家响应国家亟须开展元素有机化学和农药、离子交换树脂等研究,为实现国防自主和粮食安全呕心沥血。斩获国家自然科学最高荣誉的周其林院士,以“甘坐冷板凳”的治学精神,围绕“手性螺环催化剂”开展20年原创性研究,最终突破困扰该领域半个多世纪的难题。(南开大学校长曹雪涛在2021年本科、硕士生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李正名院士急国家农业发展之需,为创制我国自主知识产权的农药产品攻坚克难,努力奮斗,成果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叶嘉莹先生笃守古典诗词七十余载,虽经历家国悲怆、人生痛楚,仍致力传承发扬中华传统文化,视之为终其一生的“执念”。(南开大学校长曹雪涛在2021届博士研究生典礼上的讲话)
樊嘉院士长期深耕肝癌研究,带领团队首创了符合中国国情的肝癌患者肝移植适应征新标准,用“上海复旦标准”造福更多患者。不久前刚刚去世的苏东水教授是新中国最早从事管理学研究、教学和实践的学者,他首创东方管理学理论,为推进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建设贡献自己的力量。(复旦大学校长许宁生在2021届研究生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莫让算法夺灵魂。你们要直面算法的底层逻辑,看到算法的能力边界,穿透算法背后的控制力量,审视算法可能带来的不公与巧取豪夺!
莫让芯片取代心灵。虽然芯片可以告诉人类未来的无限可能,但最后的决断者一定是人!
莫让浮云遮蔽眼睛。社会媒介化,媒介社会化,现实世界与虚拟社会交织,机器与人类共生共存,病毒的变异与人的异化同步前行。互联网时代五彩斑斓的虚拟景观,令人耳聋目盲。同学们,乱象迷离待慧眼,浮云蔽日盼清风。眼前纷繁复杂的世界,正是传媒人大有可为的时代。(中国传媒大学校长廖祥忠寄语2021届毕业生)
以船舶工业为例,尽管我国目前稳居世界造船大国行列,但我们也清晰地认识到,船舶制造的重要装备与关键技术仍掌握在发达国家手中,无人船以及豪华邮轮、LNG等高附加值船舶的建造工艺仍存在较大差距,这就对走向工作岗位或者继续深造的你们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大连海事大学校长孙玉清在2021届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去年9月22日,习总书记在联合国大会上指出,我国二氧化碳排放力争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争取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在刚刚召开的“科技三会”上,习总书记以“高水平”与“科技自立自强”两个关键词为中国下阶段创新发展指明方向。在这个大变局时代,有着很多很多新的科学领域和新的疆域需要大家去探索,有很多很多关键核心技术需要大家去攻克。要实现从原始创新发现到颠覆性技术发展的完全自主创新,我们面临的挑战难度更大,道路更坎坷,更漫长。希望你们勇敢肩负起历史赋予的崇高使命,担负起科技强国的重担。(南方科技大学校长薛其坤在2021年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物理学院的本科女生普棉棉同学放弃了出国深造的最初想法,选择到中核404工作,以弱小的身躯扛起了献身国防的重担。还有一位女生,信通学院的本科生祁晓婷同学。她选择到新疆克拉玛依基层工作,把学到的专业知识带回家乡,为家乡的发展贡献力量,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经管学院的硕士研究生周千驰则是一位数次与西藏结缘的女同学,她曾因旅行和学业两度入藏,研究生学习期间也始终坚定自己赴藏工作的决心。今年毕业后,她将第三度进藏,希望用自己所学助力祖国边疆发展。公管学院的本科生张伊焘同学则放弃了加州大学圣迭戈分校全球政策与战略学院的录取,选择作为一名选调生回到内蒙古自治区建设家乡。她说,“我接受高等教育的目的,是为了让我的家乡摆脱贫困,而不是摆脱我贫困的家乡。(电子科大校长曾勇寄语2021届毕业生)
经济学院的周媛同学,她坚持公益服务十年,作为中国唯一志愿者代表,参加联合国“全球青少年战疫经验分享会议”,用实际行动展现了理工学子的奉献担当。升升公寓E栋424室土木工程与建筑学院的“四兄弟”,他们以平均学分绩点4.068的优秀成绩,保送至清华大学、天津大学和东南大学继续深造,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理工学子的勤奋刻苦。材料科学与工程国际化示范学院的林蔚骁同学,获得全国大学生节能减排社会实践与科技竞赛特等奖;交通学院的吴希钢同学,获得全国大学生交通科技大赛一等奖;汽车工程学院的杨韬同学,获得全国大学生智能汽车竞赛一等奖……(武汉理工大学校长张清杰在2021届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两年前的今天,我曾在毕业典礼《唯愿你更好》的讲话中介绍过获“天津市大学生自强自立年度人物”暨海河自强奖学金特等奖的张馨月同学的事迹。两年前,她的事迹就深深打动了我,她虽失聪、有语言障碍、从小生活在无声世界,却聪敏好学、追求上进、直面人生。普通同学之间最日常的聊天、交流对她而言都是困难的事,更别说听课、学英语、听歌、唱歌,更是要付出数倍于人的心血和汗水。她静静地自学、默默地努力,不仅学习成绩优异,还积极参加科研活动,她参与设计的智能科技产品手语翻译器曾亮相第三届世界智能大会。她获得的海河自强奖学金特等奖是我校首次荣获该项荣誉。如今,她顺利考取广州医科大学生物医学工程专业研究生。(天津工业大学校长夏长亮在2021年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法學院阿斯哈尔·努尔太同学在总书记回信勉励下携笔从戎,在部队的大熔炉中淬炼成钢。毕业后他将继承父志,投身新疆武警部队反恐一线,为祖国边疆的和谐稳定贡献力量;电光学院杨卓同学入选了中芯国际“芯”星计划,将为我国突破芯片领域“卡脖子”难题加紧攻关。(南开大学校长曹雪涛在2021年本科、硕士生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来自加纳的工程物理系硕士生伊冯娜(Dzovor Yvonne Sefakor)同学,因疫情不能返校,她克服8小时时差坚持在线上课。在硕士论文研究的关键阶段,她不幸感染新冠肺炎。忍受着高烧不断、甚至一度失去味觉的痛苦,她坚持开展学术研究,在战胜病魔的同时,出色地完成了论文工作,她的论文被评为清华大学优秀硕士学位论文。(清华大学校长邱勇在2021年研究生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离开校园,我进入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30余年一直专注于火箭研究。其中有21年,都给了长征五号这个型号。
长征五号是我国、也是世界同级别火箭中运载能力居前列的大型火箭。2005年,我担任这个型号的总设计师。研制长征五号最大的挑战就是在我国上一代火箭潜力已挖掘殆尽的情况下,如何实现运载能力成倍提升和技术水平跨越式发展。为此,这个火箭采用了90%以上的新技术,从火箭发展理念到总体构型,从5m直径大结构到三种高性能火箭发动机,从电器到地面设备,从天津总装基地到海南文昌发射场,都是全新的,远远突破了国际宇航界新研火箭,新技术比例不超过30%的惯例。
2016年,经过十年研制的长征五号一飞冲天。但2017年7月2日,第二次发射却突然遭遇失利。正常起飞的火箭,飞行到346秒时,一台氢氧发动机在事先所有参数正常,毫无征兆的情况下,推力骤降,虽然剩余的一台发动机顽强工作到一二级分离,二级发动机也正常点火了,但终因速度不够,发射失败。
之后的故障查找与改进工作一波三折,异常艰苦,队伍每日頂着如山的压力,在痛苦煎熬中,艰难前行。抽丝剥茧,查找故障的线索;夜以继日,制定改进措施,进行试验验证。终于在2019年,在整整908天逆境前行后,实现了长征五号凤凰涅槃,浴火重生。之后又连续五次成功发射,助力今天中国人的嫦娥、天问、空间站和重型通信卫星,在茫茫星空中,熠熠生辉!(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校友长五总师李东寄语2021届毕业生)
我校大功率激光加工团队经过十几年科研攻关, 在汽车制造领域核心技术上取得重大突破,打破国外40多年的垄断,研发的车身激光生产线达到全球最高水平。校友企业海康威视20年来坚持创新,视频监控产品市场份额全球第一,实现了从追赶者到领跑者的跨越。年轻校友频频入选福布斯30岁以下精英榜,“华科系”创客群星闪耀;一大批优秀校友活跃在航空航天、海洋装备、智能制造、芯片研发、5G技术、新能源、新材料等关键技术领域,为我国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积极贡献力量。(华中科技大学校长李元元在2021届本科生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1958年,清华大学抓住国家发展原子能事业的重大机遇,主动担当筹建原子能科学实验基地(“200号”)的任务。一群平均年龄只有23岁半的年轻人,喊出了“用我们的双手开创祖国原子能事业的春天”的豪迈口号,1964年就建成了我国第一座自主设计与运行的屏蔽试验反应堆。20世纪80年代,核安全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热点,“200号”人抢占先机、引领创新,于2000年建成了世界首座具有固有安全性的模块式高温气冷实验反应堆。(清华大学校长邱勇在2021年研究生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我校首届毕业生、杰出校友彭士禄院士在核潜艇技术“无人区”艰难探索,靠计算尺和手摇计算器计算出了首艘核潜艇数十万个数据,实现4.6万个零部件全部自主研制,建成了我国首艘核潜艇,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拥有核潜艇的国家。
我校1999级船舶与海洋工程专业校友、2020年全国创新争先奖获得者张阿漫教授就是依靠实干,凭着一股不服输的钻劲,解决了舰船毁伤及防护领域多项关键理论和技术问题,为提高舰船抗爆抗冲击能力提供了有力支撑。2020年5月5日,长征五号B运载火箭首飞取得圆满成功,我校结构强度与轻量化设计团队再次为箭体结构大幅减重、优化火箭性能作出了贡献。(大连理工大学校长郭东明在2021届毕业典礼上的讲话)
此时的人类社会,已经跃上了万丈分水岭,又一个“人猿相揖别”的时期到来了。人类的知识体系在变。不是单一技术的突飞猛进、一日千里,而是多种技术的融合共创、跨界同频。人类的生存与交往法则在变。人类社会原有的个性与共性的关系正被打破,基于网络社会的人际交往及生存法则正在形成。人类的交往正从“人与人”变成“人机人”。
——人类的伦理原则在变。当人工智能、克隆仿真、基因编辑走进真实生活,人类不仅具备改造自我的能力,甚至可以重塑自我。人类的生命观正遭受前所未有的挑战,人类的自我定位以及人与人、人与自然的关系也在发生重大改变。如何把握住伦理的边界和底线?这已经远远超出了是非利弊的判断,人类社会正面临着“何而为人”的极其严峻的伦理考验。
——人类认识和改造自然的方式在变。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曾说过,市场经济这只“看不见的手”影响着世界的发展。而今天,数据垄断和算法霸权已经成为另外一只 “看不见的手”。机器已经超越工具本身的历史内涵,协同人类去适应环境,获取信息,计算信息,以采取“最合理化”的策略与行动,改变自然,改变人类,从而形成第二自我。
人类认知和改造自然的能力正从“体力时代”和“智力时代”进入“人类、机器与自然的协同进化时代”。(中国传媒大学校长廖祥忠寄语2021届毕业生)
责任编辑:陈思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