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我和星野摄影的故事

时间:2024-06-01

林熠伟

牛郎织女

秋季银河

天鹅座广域

转投天文“摄影党” 学用美图诠释星空

当我得到一台崭新的天文望远镜,正式跳入业余天文这个大坑的时候,我并不是一个摄影爱好者,对于摄影的了解,也仅仅局限于对光圈、快门、感光度这三要素的浅尝。记得当时我在各大天文论坛潜水,常常专注于“天文器材”版块,至于“天文摄影”,则多半是置之不顾。

实际上,当时的我作为“目视党”,自诩为天文学的正统传承,毕竟天文学一大祖师爷伽利略他老人家也算是个“目视党”了。面对动辄在器材上斥巨资的“摄影党”,我有一种莫名其妙的优越感,那些高投入低产出的天文摄影未免寡义,在我看来不过是些浅薄的虚荣罢了。

随着业余天文观测经历的增加,我的想法渐渐发生了改变。第一次体验天文望远镜的朋友们,大致的感受都可以用四个字来形容:大失所望。普通价位望远镜的目视效果下,行星不过是黄豆粒大小,目力勉强能看到一些细节,而星云和星系就像是一团白雾,能分辨出颜色的屈指可数,这与原本脑海中呈现的精致画面简直是云泥之别。

究其原因,圈儿内人都知道:大家平日所见的天文摄影作品,大部分都是哈勃等专业天文望远镜经过长时间曝光,并进行复杂的后期处理之后才呈现出来的,而我们人类的眼睛是无法实现这些功能的。人眼看到的画面不过是瞬时的,能获取到的信息少之又少,而使用传感器进行长时间曝光,却能够不断地积累有价值的信息。这也是为什么在摄影术发明之后,天文学家很快便采用了这项技术——它成为了天文学家新的“慧眼”,帮助人们在望远镜发明之后再次让人类“看”得更“深”。

虽然现代天文学家的观测工作与摄影已经有了很大的区别,但是像哈勃空间望远镜这样的大型科研项目,仍然会将一些拍摄的原始数据处理成精美的天文图片,从而承包了我们的桌面壁纸。

可见,天文摄影仍然是展现天文之美的最好方式。许多天文爱好者、天文系学生,甚至天文学家,他们的天文梦的种子,就是被这些美图埋下的。这些图片让天文暂时褪下了物理定律并不平易近人的严肃外衣,即使对天文学科知之甚少的人也能通过图片直观感受到星系的浩瀚、星云的婆娑、行星的壮观,从而一窥宇宙之精妙。后来我逐渐明白了,天文摄影是有意义的,它并不是对自己器材和技术的炫耀,而是对天文学的另一种诠释和解读。

从“漆黑一片”中得来第一张作品

东郊椰林

我第一次尝试天文摄影是在2018年。当时我想办法借来了一台单反相机,跑到县城附近的一个水库边,将它架在一个摇摇晃晃的三腳架上,对着暗弱的银河按下了快门,并没有期望拍摄出惊艳的图片。

即使预期不高,图片效果竟还是让我大跌眼镜,就连银河都难以分辨呀。现在看来,这几张连对焦也没对好的照片,甚至没有后期处理的价值,但这却是我最初的尝试。

喇叭沟门

此后,我开始留意起贴吧、论坛大神们关于天文摄影的帖子,以期提升我蹩脚的摄影水平。讽刺的是,彼时我在论坛关注的版块变成了“天文摄影”,之前浏览甚多的“天文器材”反倒觉得索然无味了。直到现在,我最关注的仍然是深空摄影,星野摄影与之相通。

仙后座银河

在欣赏和学习许多大神作品和经验之后,我逐渐理解了时间、地点、天气、设备参数等诸多前期拍摄因素,以及堆栈、拉伸等后期处理对于一幅星野摄影作品产生的影响。其中最重要的一条,就是信噪比。信噪比指的是信号与噪声的功率的比值,它是一切天文摄影的核心,高信噪比将带来细腻的画面细节与精细的天体结构。我们在前期拍摄时追求提高信噪比,在后期处理时追求尽量利用信噪比。因此,我们需要长时间曝光来提高单张图片的信噪比。同时,为了避免过度曝光,也为了防止单张图片因为各种原因拍废,我们会将一段长曝光分成多段曝光,随后再通过平均值或者其他算法进行堆栈,达到与单段长曝光相似的效果。随后,还需要仔细进行降噪处理。

在2019年,我得到了人生中第一台单反相机。它的画幅较小,并且是数年前的产品,性能落伍,但是对于那时的我来说已经足够。2019年8月,我把看起来有些寒酸的器材直接架在望远镜自带的云台上,对准夏季银河进行了两分钟的曝光,得到了一张几乎漆黑一片的原图。但正是这张图,在经过拉伸、调色后,竟成了我第一张还算满意的作品。

那时我的处理方法是怎么好看怎么来,毫无章法,效果在当时的我看来可是出乎意料地好,顿时让我自信心倍增,也有了拍出更好照片的欲望。

星野摄影不艰深 器材可以很廉价

2019年10月,在北京延庆一处观测地,我使用星野赤道仪,首次尝试通过对堆栈的方法增加信噪比。我将一组拍摄好的原图用Ps软件对齐、平均值堆栈,再进行拉伸、调色,得到的图片质量明显比单张提高不少,尤其是噪点少了很多。

但是我的星野攝影水平真正提升的时期,是在2020年暑假。当时,承蒙北京大学青年天文学会的远程天文台开放活动,我获得了很多深空摄影的原始数据,并就此练手,处理了不少深空天体图片。在掌握了深空天体后期处理的方法之后,对于星野摄影,我又有了新的心得。

第一个心得是,引入一些深空摄影后期的思路和工具来处理星野摄影图片。一些专业的天文软件(例如PixInsight)拥有专门针对天文图片的后期处理工具,能够进行更精细的降噪、拉伸、调色等操作,能够通过细致地缩小星点以及改变图片不同频率成分的比重,将银河内部的一些暗星云和其他结构更清晰地呈现出来。并且,它的功能还远不止于此。熟练使用这些天文软件之后,处理星野摄影图片如虎添翼,最终成果比仅仅使用Ps处理增色不少。

第二个心得是,地景和星空分开处理,星空部分当然最好使用专业软件,而地景则可以使用常规方法。两部分处理完成后,再合并出图,这样地景和星空互不影响,不用担心对星空的处理操作把地景破坏了。

2020年暑假的海南之行后,我把这些心得和思路运用到星野摄影后期处理中,终于有了还算拿得出手的作品。由于疫情原因,2020年秋季学期我的行动轨迹限于北京市内,但幸运的是,我仍然获得了前往郊区观测的机会,也拍摄了不少星野摄影作品。当然,我现在不敢妄称专家,但相信随着我对星野摄影理解的不断加深,将来的作品会越来越好。

星野摄影其实并不艰深,使用的器材也可以很廉价,只要保持对天文的热爱,不断学习进取,人人都可以成为“大佬”,人人都能铭刻属于自己的一片星空。

转眼间,小小寰球又绕着太阳公转了一圈。2021年的星空又会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惊喜呢?我已经准备好继续出发,用眼睛欣赏、用相机凝聚我们头顶圣洁的星光。而你,准备好了吗?

责任编辑:马春梅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