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01
缘起
自小在乡村长大的姜晓玉,既感恩乡村的馈赠,同时她也不满乡村的闭塞。高考结束后,她以全县第三的成绩如愿来到了华东师范大学,就读于中文系的示范班,立志成为一名优秀的高中语文老师。
当然,离开乡村的她并没有因此就遗忘乡村。大一寒假,她就利用自己所学的师范类知识,以及在校园的公益类实践,为村里的孩子做起了义务家教。为了让不同年级的孩子都能利用假期的补习提高成绩,她打算在村里组织一对一的家教对子,她帮村里的高中生补课,高中生帮初中生补课,再由初中生帮小学生进行补课,这样一来,整个村子的学生都能结伴学习了。
但事与愿违,当晓玉按照约定好的补习时间,翻山越岭来到这些孩子家中的时候,等待她的往往只有冷清和空旷——大人要外出打工干活,孩子们也要帮忙放羊和烧饭,作为家庭的成员,这些孩子的身份除了学生,同时也是家里的劳动力,这是山里的常态。
自此后,她时常怀疑自己当初的选择:成为一名师范生,毕业后返乡教学是否真的能为乡村带来一些改变?当经济基础无法支撑时,教育带给乡村的意义究竟能有多大?
晓玉开始用文字记录一些所思所想,并时常在字里行间回忆乡村的美好生活。彼时正值公众号火热发展的时期,晓玉的个人公众号也由此收获了一批粉丝。在临近毕业的时候,她决定放弃师范生身份,成为一个自媒体人,利用自己在校期间从事新媒体工作的经验,书写家乡的风土人情,让更多人看到这片土地上的美景,聆听发生在这里的故事,也让“山外”的人更多地了解偏远地区真正的生活情况。
“百草山记录站”就这样诞生了。整个暑假,她都奔走在田间地头,穿梭于林间山野,用手中的镜头记录下珍贵而不为人知的美好,再一篇篇推送给“山那边的读者们”。渐渐地,记录站迎来了更多的“记录员”,许多来自全国各地的大学生都在记录站描绘着他们记忆中的家乡。
改变
当这公众号记录进行到一半的时候,晓玉发现了一个问题:大家所做的这些对乡村生活的追忆和缅怀,始终感动的还是他们自己。对于乡村的发展,对于依旧在乡村生活的人来说,这样的记录,这样的诉说没有太多实际意义,甚至还显得略微矫情。比如,当村里人满身尘土在田间忙着干农活时,只有她背着相机穿着时尚地游走在地头,宛如一个游客。
“你看那谁家那个女子,一天天闲的,都不知道帮她爸妈干干农活。”这是晓玉在村里时常会听到的话语,从开始的无视到中途的自责,再到最后的反思,她一直在找,找一条能真正帮助到乡村发展的道路。晓玉意识到,对于村子而言,赚钱才是头等大事。“晓玉,你不能太文青了,毕竟我们是要吃饭的。”晓玉终于读懂了朋友早先的忠告。
在经过一番调研商讨后,晓玉和她的团队成员决定采用故事+产品的商业模式,在讲述家乡故事的同时推广家乡的农产品。此想法一出,便得到了家人、同学和乡亲乃至村委会的大力支持。先从自己最熟悉的蜂蜜出发,在确定方向以后,晓玉与团队在不到十天的时间里,连夜设计出蜂蜜的新包装,并邀請专业摄影师前往蜂场拍摄了宣传图,随后带着焕然一新的蜂蜜参加了宝鸡市陇县的首届农民丰收节。看着蜂蜜在大会上被一抢而空,晓玉的想法开始逐渐坚定:这条路可以好好走下去。
在后面的几个月,晓玉带着蜂蜜走出了大山,走进了上海。陆续与甜品店、烤肉店、酒吧等实体店达成线下合作,推出以蜂蜜为原材料的甜点,并与华东师范大学研究生会和学生会达成合作,推出定制版蜂蜜礼盒。
动力
随着蜂蜜推广活动在华东师范大学的开展,晓玉的助农项目也吸引了更多热心公益、关注乡村的华师同学加入,成员覆盖了中文、美术、设计、法律、编导、经济、会计等多门专业。在成员队伍不断壮大的同时,晓玉也在不断打磨、优化着百草山项目,发挥大学生+电商扶贫的定位优势,着力打造农产品的品牌包装与文化内涵。
2018年,晓玉团队的助农项目获得了第九届全国大学生电子商务“创新、创意及创业”挑战赛上海赛区的省级一等奖,并入选紫竹公益暑期项目。除此之外,晓玉的农产品宣传平台也逐渐开阔,除了项目本身的公众号,在华东师范大学的官方公众号“华师范儿”与陕西当地的公众服务平台“陇州电商”上,也可以看到他们扶贫助农的身影。
在经历了一年的尝试与沉淀之后,晓玉成立了遇农网络科技有限公司,确定了“和大学生一起做有故事的农产品”的项目宗旨,专注于农产品品牌打造。
延续
今年,晓玉在公众号推广基础上又开发了短视频直播这一平台,从文学女文青变身为带货女主播,用短视频、直播等方式,更直观、更亲切地讲述农产品背后的故事。同时,晓玉的助农项目受到了政府的关注与支持,与政府达成合作,以新媒体的身份参加了固关镇2020年消费扶贫月活动,通过“农特产品+互联网+自媒体直播”等方式,进一步拓宽家乡农特产品的销售渠道,打造农产品品牌,提高家乡农产品的竞争力与知名度。
看着公司一点点壮大,业务一点点拓展,家乡一点点变好,晓玉的心也一点点充盈起来。关注家乡,关注扶贫,复制家乡农产品的商业模式,帮助更多贫困地区打造品牌,脱贫致富,这是晓玉接下来的目标。
晓玉说:“我们不想让更多人对农业生活的了解,只通过有限的想象和文学的再现,也不希望更多人对农产品的了解,只停留在‘土特产方面。”这是晓玉正在做的,也是她希望能做到的。
责任编辑:丁莉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