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燕园寻梦

时间:2024-06-01

张鑫

2019年11月8日晚19点,由江苏省昆剧院创作并演出的《世说新语》系列折子戏在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拉开帷幕。这个系列折子戏改编自魏晋时期的散文经典《世说新语》,从中选取“驴鸣”、“索衣”、“开匣”、“访戴”四个较为熟知的故事加以改编演绎,将只有几十个字的原始文本扩编成了每折四十分钟的精彩故事,通过演员们的出色表演为我们再现了充满传奇色彩的魏晋风度。像这样的昆曲演出,在北京大学可谓是非常频繁,北大通过昆曲演出、课程讲授、社团活动、学术研究等方式,极大地推动了昆曲在青年学生中的传承,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熟悉昆曲、爱上昆曲。

百年传承:岁月变迁不改昆曲传承初心

其实,北京大学对昆曲的传承由来已久。北京大学可算是中国最早接触昆曲,并施以昆曲教育的大学之一。早在1917年9月,蔡元培校长就邀请吴梅到北京大学教授“古乐曲”,吴梅不仅在国文研究所教授“文学史”、“词曲”等课程,也在学生社团音乐研究会中讲授昆曲。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北大校内昆曲传习活动仍有延续,文学院艺文研习会昆曲组请曲家许雨香授曲,许雨香为俞平伯之姻兄,阖家皆擅长昆曲。五十年代,杜荣、朱德熙等先生曾经与清华大学汪健君等曲家组织北京昆曲研习西郊小组。

九十年代之后,北京大学京剧昆曲爱好者协会(即现在的京昆社)成立,进一步推动了北京大学的昆曲传承。北方昆曲剧院老生演员张卫东先生来到北大,义务教曲约十三载,不仅培养了一批昆曲爱好者,也组织学生们参与戏曲表演。北京大学心理学系骆正教授曾经开设戏曲欣赏公选课,以心理学解读京昆名剧,有《中国昆曲二十讲》行世。哲学系楼宇烈先生曾经担任北京昆曲研习社主委,并在北大校内组织定期排曲。

2005年,由白先勇先生制作的青春版牡丹亭全国巡演,在北大巡演数轮,场面宏大,尽管演出时处于寒冬时节,但观众热情不减,演出票售罄后观众就是站着也要欣赏这场昆曲中的经典,由此开启了全国高校欣赏昆曲的热潮。据说,当时北大学生口中有两句金句:一云“宁愿醉死在牡丹亭里(观看青春版《牡丹亭》之际),另一云“现在世界上分为两种人:一种是看过青春版《牡丹亭》的,一种是没有看过青春版《牡丹亭》的”。从这些话中我们可以从中窥见北大师生对于青春版《牡丹亭》的喜爱程度,也可以看出昆曲在北大传播的深入人心。

九十年代之后,北京大学京剧昆曲爱好者协会(即现在的京昆社)成立,进一步推动了北京大学的昆曲传承

2019年5月24日,北京大学首届校园戏曲节晚会在百周年纪念讲堂开幕,这场演出既有胡文阁、张建峰、何赛飞等专业戏曲演员,也有来自北京大学和其他高校的戏曲爱好者,大家相聚一堂,带来了京剧、昆曲、越剧、豫剧等剧种中的经典剧目,委婉缠绵的《西厢记》、热情浓烈的《说唱脸谱》、唯美婉转的《貂蝉拜月》、昂扬奋发的《花木兰》……这些剧目中的经典选段此起彼伏,共同为现场的戏迷票友们带来了一场饕餮盛宴。

校园传承版《牡丹亭》:“一出戏将观众变为演员”

2018年4月10日,校园传承版《牡丹亭》作为北京大学建校120周年系列演出重点剧目,在百年讲堂进行首演,首演按照青春版《牡丹亭》的演出进行排场演出,在北京大学产生了轰动效果。由于本场演出的参与演员主要是爱好昆曲的普通学生,面对的受众也是大学师生,此次演出给观众们带来了新鲜刺激的审美体验,戏迷们纷纷感叹,原来自己也可以参与实际演出,也可以表现得这么好,由此实现了从座上人到剧中人的角色转换,这次演出也带动了更多的人真正理解并爱上昆曲。

此后,校园传承版《牡丹亭》开始了在全国范围内的巡演。4月21日,剧组走进江西抚州汤显祖大剧院,圆满完成政府邀请演出。6月8、9、10日,剧组在北京市内巡演,分别在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北京理工大学、北京师范大学进行演出,广受各校师生的好评。7月13日,剧组在南开大学进行演出,恰逢叶嘉莹先生寿诞,叶嘉莹先生和白先勇先生亲临现场观演,并给予高度评价,场面热烈,演出获得极大成功。此后,剧组又走进苏州昆剧院、昆山市保利剧院、南京大学、香港中文大学等机构进行演出,广受好评。

校园传承版《牡丹亭》中杜丽娘的扮演者——北京大学哲学系2018级硕士生张云起,从九岁时就开始作为业余爱好学习京剧和昆曲表演,作为戏曲文化的年轻传承者,她认为戏曲之美在于形式美和文学性、情感的表达。“除了欣赏戏曲纯粹的、艺术性的美感,当你慢慢能够看懂那些程式,那些象征的时候,你自己也会感受到很多乐趣。”无论是华美绚丽的服饰和妆容、婉转动人的旋律和唱腔,还是优美的身段和高超的武打动作,戏曲都会给观众带来隽永的审美体验。

四位一体:全方位构建校园昆曲传承体系

目前的北大,在昆曲的傳承方面已成为全国高校的领头军,也形成了成熟的昆曲传承体系。具体来讲,北大主要通过昆曲课程、校园昆曲研习、昆曲演出、学术研究与数字化整合等方式,向学生近距离、全方位、立体化地展示“昆曲之美”,实现昆曲在青年学生当中更好的传承。

北京大学自2009年开始开设《经典昆曲欣赏》课程,至今已经有了十个年头。这门课程通过专题讲座的形式,邀请来自海内外著名的昆曲艺术家和权威学者,来给选课的学生们带来极具参与感的昆曲体验。这门课已经已经超越了传统艺术欣赏课程的视频展示,真正将艺术家请到课堂,理论讲授和现场表演相结合,使昆曲变得“看得见、摸得着”,在北京地区乃至海内外都产生了较大的影响。据北京大学艺术学院陈均老师介绍,这堂课最多的时候曾吸引过六百余人前来学习。

目前的北大,在昆曲的传承方面已成为全国高校的领头军,也形成了成熟的昆曲传承体系

除了课堂上的学习,校园内的社团活动、工作坊体验也是北京大学昆曲传承和研习的一个重要途径。北京大学京昆社作为戏曲传承的标兵社团,曾代表北大在以色列演出昆曲《游园惊梦》,并编创新剧《临川梦》以及策划北大版《牡丹亭》进行公演。此外,北大常年举办昆曲大师工作坊,邀请梁谷音、张继青、张洵澎、侯少奎、石小梅等昆曲大师亲自教授学员,使得广大爱好昆曲的师生们的欣赏和实践水平有了持续提高。

昆曲演出是北大师生们体验昆曲的最直接的途径,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作为承接高端艺术演出的一个窗口,与各昆曲院进行合作,常年举办昆曲演出活动,譬如青春版《牡丹亭》校园巡演,江苏省昆剧院的“春风上巳天”的系列演出活动,是首都高校最具人气的昆曲演出场所和重要的昆曲传承基地。关于昆曲的学术研究和教学资料的数字化整理也是北大昆曲传承计划的重要内容。目前,北京大学已经整理出版《昆曲欣赏读本》、《昆曲的声与色》、《京都聆曲录》等专著,昆曲教学资料数字化也逐步展开,目前可在北京大学教学网、北京大学图书馆收看昆曲课程。

责任编辑:钟鑫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