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我们这些与赛车一起飞驰的队友

时间:2024-06-01

张蕾磊 陈晓丽

工作室里又分为燃油方程式车队和纯电动方程式车队,2019年毕业的纯电动车队的13人中,保研7人,考研1人,留学4人,与机械与车辆工程学院同学去向的整体情况一致,绝大部分继续深造。

方程式赛车队的同学要在一年的时间里构思、设计、制造、调试一辆小型方程式赛车,同学自己负责管理整个项目,包括时间节点的安排,做预算以及成本控制、设计、采购设备、材料、部件,完成整车制造和赛车性能测试。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对自己的专业有了更深的理解,对未来应该继续学习什么,甚至去哪学也都有了更清晰的认识。一位队员李育文说,在车队,队员们可以随时和学长们讨论学校的、课程的问题,这有利于大学生较早地考虑和规划自己的未来。另一位队员张博涵说,考试前大家一起复习、交流重点和难点知识,有不懂的地方会一起讨论,还会共享学习资料。在车队,张博涵逐渐认识到,不要对未知的领域抱着恐惧的心态,要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新的知识、要主动去探索。“不是说会什么才去做什么,而是应该需要去做什么而去学习什么。”张博涵感慨着。

因为车队,明确了自己的研究领域

车队的两年经历让张宇航提前了解了许多车辆行业较前沿的研究领域,如汽车轻量化与零部件结构优化等。虽然张宇航负责的是传动组工作,主要接触传动系统的相关零部件,但是在造车的过程中,他逐渐认识到了车辆的“神经中枢”——控制系统的重要性,于是在选择研究生方向时,放弃了熟悉的传动系统,转向虽陌生复杂但引起他极大兴趣的电控系统方向。

曾洺锴保送研究生时最困惑的是自己应该选择哪个研究方向的导师,无人车方向、电驱动方向、电池方向、汽车电子……正当曾洺锴纠结的时候,车队学长热心地为他介绍了一位从事轻量化方向研究的老师。“在车队接触到的‘看得见摸得着的东西更符合我的兴趣,师兄也是基于此为我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今后,我将师从这位老师了。”曾洺锴笑着说。

已经到荷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车辆工程专业攻读硕士学位的李昊说:“短暂的车队经历给我的生活带来了巨大的影响,甚至决定了我未来的发展方向。”在加入车队之前,李昊对代尔夫特理工大学知之甚少,而车队平日里除了组织队员参加相应的赛事外,还会邀请大家一起观看国外大学方程式比赛,正是在一次集体观看欧洲大学生方程式赛车比赛时,获得此次大赛电车组冠军的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引起了李昊的注意。此后,李昊逐渐了解到,代尔夫特理工大学在国际排名上很不错,近年来还有不断上升的趋势。于是,他选择申请到这个学校学习。而车队的经历也让他在面试的过程中比别人多了一些优势,帮助他顺利申请到代尔夫特的研究生。

在车队的三年里,郑群锋一路从实习队员做到正式队员、组长,最后成为队长。学习车辆技术知识和使用各种软件,与加工厂师傅、赞助商和供货公司联系对接,还要管理一个队伍,郑群锋在车队成长了太多。三年间,郑群锋共参与过五辆赛车的设计制造过程:从黑鲨VII到黑鲨VIII,从银鲨V到银鲨VII。在整个设计过程中,郑群锋负责空气动力学套件的设计制造、碳纤维单体壳的加工、底盘的拆装、减速器的拆装以及三电(电池、电机、电控)方面的相关工作,“这些工作几乎囊括了整车所有的系统,让我了解了整车的结构组成,掌握了许多新型材料的使用与加工方法,受益匪浅。”正是因为在车队接触三电系统而产生了兴趣,郑群锋选择保研到学院的电动车辆研究所。“在车队待的这三年,是我一生都不会忘记的时光。”郑群锋说。

李育文是這九名车队成员中,唯一的一位非车辆工程专业学生。初加入车队时,他并没有想太多,现在回头看看,才发现自己的很多方面都已受到了车队经历的影响。大三时,李育文决定跨专业考研,这也和在车队的经历有关系:李育文在车身组,接触到了很多计算机相关的内容,他笑言:“原来的专业材料学的专业课我学得不怎么样,但是我对计算机专业感兴趣,而且学起来一点都不累,很有成就感。”所以,思量再三,即使考研的竞争很激烈,李育文也毅然决定考研,在学好本专业之余,补修计算机知识。

在车队待的这三年,是我一生都不会忘记的时光。

就像所有人都认同的那样,最后让我们留下来的,是责任。

车队教我“责任”

除了专业的提高,在车队的实践还增强了队员各方面的素质,特别是“责任”意识,这让他们更好地追寻自己的志向,也让他们在保研考研和申请留学时获得导师的青睐。

陈婧琦说:“我对‘责任与‘人的认识来自车队。”在车队,不辜负大家做一辆好车的愿望时时提醒着她做好每一项工作;在车队,为了保证第二天能够练车,队员们都会坚持着从黑夜修到白天;为了方案设计讨论得不可开交,但是在试车临时出了问题的那一刻,所有人都会一拥而上尽力排忧解难。

李育文对此有同感,“当意识到如果自己出了岔子,可能毁掉周围几十个参与的人一整年的努力时,所有人都会自然而然地在需要的时候把能调用的所有力量都使出来”。

对于队长郑群锋来说,三年间,身份的转变意味着所需承担的责任也越来越多,从原先的只需负责加工,到后来的负责设计,再到负责一个组的所有事务,到最后需要负责整个队的管理和设计工作,责任意识是车队教会郑群锋的一个潜移默化的品质,“别骗自己、别坑队友”,这是郑群锋的信念。

张宇航说,除了与车辆息息相关的专业领域的知识,他也在车队中明确了许多做事的原则。“比如面对复杂的工程问题,选择集思广益要比自己一个人单打独斗更加有效率;比如不论做任何事,明确自己的责任,承担自己的责任,不给自己找借口。”更重要的是,张宇航学会了一定要做好自己分内的事,而不要让自己的错误影响其他人、甚至整个队伍的进度。这些原则或多或少地改变了他对于工作和学习等方面的态度,也让他获益匪浅。

王泽诚说,“就像所有人都认同的那样,最后让我们留下来的,是责任。”这也是方程式赛车队留给他最深远的影响。不必去思考得失,因为这是责任,所以就要坚持到最后。

责任意识是一切素质的核心,有了它,别的也会跟着来。李昊在车队工作两年后体会最深刻的是“舍得”二字的具象含义。因为车队,他们舍弃了字斟句酌阅读课本的机会,却获得了更被需要的专业知识与实践经验;因为车队,他们舍弃了娱乐、早睡、宅在宿舍的休闲时光,却历练出坚毅不拔的精神,每天都在充实中度过。

加入车队,是我大学做的最正确的事;结交这帮朋友,是我大学最开心的事。

车队里结下一辈子的友谊

在采访中,成员们纷纷表示,车队除了给他们带来看得见、实质性的帮助之外,还有一些无形的影响,例如懂得了舍与得,而最大的收获是比金子还宝贵的友谊,在学习和准备升造过程中结下的友谊,或许是他们一辈子的财富。

张慧回忆起每年招新大会上历届队员谈到留在车队的原因,“不是因为这辆车,而是因为这群人”,心聚在一起了,车就成了。张慧总结,她最受益于车队的一点,是车队以一种最大限度的容忍教会她如何从零到一完成一件事情。没有独立经历过一个赛季是完全没有办法感受到这种艰难的,在这个过程中,张慧成长了很多,学习了很多。“虽然我也有过许多怀疑,但庆幸的是,身边还有一群人陪我一起在黑暗中摸索,这是车队最宝贵的地方。”张慧说。

陈婧琦不仅在车队学长们的指点下学习了很多软件的用法和部件设计的方式,还拥有了一群真心朋友:第一年做的静态项目成绩不好,队友们纷纷暖心地送上支持和鼓励,告诉她哪里可以进步;第二年取得了好成绩,身边是一群争着比她更高兴的人。“如果没有我的队友们,我无法想象自己是否有能力,有信心,有恒心在车队里埋头两三年。” 陈婧琦说。

李育文觉得自己是個不爱出门的宅男,要是没有车队,可能他的大学课余时间全都窝在宿舍打游戏了。在车队里,他遇到了许多志同道合的人,大家一起造车,也能一起玩,成为很好的朋友。“其实这是很自然的事情,如果有那么几个人和你一起没日没夜地干过活,一起去参赛,那肯定会成为很好的朋友。”

当一个赛季结束,新赛季又开始了,逐渐承担起部分设计任务的曾洺锴对前队长的帮助充满了感激。前队长教他有限元分析软件的使用、有限元理论的巩固、轻量化设计的理念,还给他讲解车辆动力学的相关知识,在闲聊时分享数学史上的大家的卓著贡献,一步一步带领他进步。

而郑群锋则谦虚地表示,和国内外各车队的大神以及车队以往的前辈比起来,自己只是这个圈子里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一名赛车爱好者,只是得益于车队这个平台,学习到了许多东西,收获了许多朋友。“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车队每年一茬茬地换人,但多年以后想起车队时,除了造车,更多的还是队友之间的情谊,那段在车队一起讨论设计、一起熬夜造车,在教室一起自习、相互督促、准备考试的日子。郑群锋说:“加入车队,是我大学做的最正确的事;结交这帮朋友,是我大学最开心的事。”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