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好城市像海绵

时间:2024-06-01

郭效琛

我国是世界上,第一次把生态文明作为了执政理念、国家战略和发展目标的国家。

十八大明确“将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的各方面和全过程,形成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

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

生态文明是通过高效率、高科技、低能耗、低污染的可持续发展模式,来满足人类生存的物质文化需求,并尽可能降低对自然环境的影响,遵循大自然本身的规律。

在人类社会发展模式中,城市和农村是两种主要的发展形式,与农村相比,城市人口密度更大,对自然的改造程度更为显著,对环境的破坏也更为严重,与城市生活便利性相伴的是交通拥堵、垃圾围城、城市看海等一系列的“城市病”。

针对城市雨洪问题,我国于2013年提出了“海绵城市”的概念,让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则能够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海绵城市的核心是低影响开发模式的利用,即在城市建设中,降低对自然汇水过程的影响,效仿自然状态下的汇水规律。利用雨水花园、生态滞留区、透水铺装、植草沟等系列措施,增加雨水下渗和缓存,减少雨水径流的产生。虽然针对城市内涝问题提出,但海绵城市中绿色手段的广泛使用,使得海绵城市已经成为一个集解决“水生态、水环境、水安全、水资源”等方面问题为一体的综合城市形态。通过海绵城市的建设,不仅是缓解城市内涝问题,还能够改善城市水环境,调节城市微气候,使得城市更能够接近自然状态,城市居民能够在享受城市生活便利的同时,也享受美丽的自然环境,让城市的天更蓝一些,水更清一些,草更绿一些,从而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对于海绵城市,不仅要重视海绵设施项目的实施,还需要充分关注海绵城市的考核评估以及运营管理,这也是我研究的最重要内容。传统以纸质资料为主要依据的传统考核模式已无法满足海绵城市管控的要求,我们综合运用在线监测技术、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模型模拟、地理信息系统等技术,再辅以现场查看、资料查阅及人工采样等,检验具体海绵项目的改造效果,对海绵城市试点区综合情况进行评估。通过构建海绵城市信息化平台,全面提升海绵城市的运营管理水平、规划决策水平和建设维护水平,为海绵城市建设的有效实施提供现代数字化管理手段。

具体来说,首先是收集海绵城市从设计、建设到运营全过程的数据信息,建立海绵城市的数据库,通过全过程信息的有效记录,支持海绵城市建设全生命周期管理。根据降雨径流的汇集过程,监测内容應包括源头设施、项目,过程管网、排口,末端河道等,对水量及水质等信息进行分层级的监测。

以监测数据为基础,再结合模型模拟,对海绵城市建设效果进行考核与评估,建立有效的暴雨内涝监测预警体系,全面管控海绵城市建设、运维过程中所出现的一系列问题,及时发现运行风险,并进行有效及时的处置。

目前,我们测量的试点城市结合自身发展特点,对海绵城市建设进行了本地化的探索,也形成了一定的经验与数据积累,将为海绵城市在我国的全面推广奠定基础。

责任编辑:朴添勤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