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撰稿人的修为

时间:2024-06-01

任潇 王若曦

“我想带学生接触业内高水平的创作团队,让他们能有一个高起点,并朝这个方向不断努力。”沈老师说。

论斤看

《记住乡愁》(第三季)4月获得了国家大奖(第31届电视剧“飞天奖”暨第25届电视文艺“星光奖”电视记录片大奖),它的撰稿人是中国传媒大学青年教师沈皛。

《记住乡愁》一集的稿子一般在6000字左右,每集聚焦一个古镇,讲述5到6个核心故事。

沈皛告诉我们。需要通读当地地方志、文化史等各种资料,和当地乡贤、长者,或者文史专家深入沟通,熟悉当地人文地理,风土人情。那段时间看资料基本都不是以页数、本数来论,而是像菜市场买菜一样,取回一麻袋资料“论斤看”。

论文的诞生

大四时,沈皛选择了“川剧录音”作为毕业论文研究方向,他写出了将近三万字的本科毕业论文,导师李大康教授鼓励他拍摄一部相关主题的纪录片,于是,《角色》诞生。保研后,沈皛前往宣汉支教一年,写出了《川剧录音制作及赏析》,填补了中国戏曲录音著作的空缺。

硕士阶段,沈皛将研究重点转向了传统文化视阈下的电视文艺,并拍摄了纪录片《木雅,我的木雅》,此后完成了二十万字的专著《源流——中西文化论谈》。

全程教学

大学毕业后,沈皛留校任教,沈老师的生活习惯规律到几近严苛:每天早上五点钟起床,开始晨读,风雨无阻。

他经常和同学们一起进行纪录片创作与探讨。一次,和学生一起赴天津调研叶嘉莹老师。沈老师提出这样的问题:“了解南开大学的校史吗?”看着面前懵懂的表情,他进一步解释:“一个人从国外归来,没有回到故乡北京,而是选择了天津南开,一定有原因。”

一路上,他启发引导,把南开大学的历史、叶嘉莹先生的经历一起讲述分析。沈老师说:“纪录片会涉及不同题材,创作前一定得熟悉相关领域,把自己变成‘专家;如果浮于表面,很难拿出真正有价值的作品。”任教以来,只要有创作机会,沈老师一定会带着自己的学生,从策划、拍摄,到后期撰稿、剪辑、包装,尽可能全程跟进。

“我想带学生接触业内高水平的创作团队,让他们能有一个高起点,并朝这个方向不断努力。”沈老師说。

不忘来路

审视沈皛的创作历程,无论纪录片《角色》《木雅,我的木雅》,还是专著《川剧录音制作及赏析》,均与西南、巴蜀民俗密切相关,这包含了他对故乡浓厚的情感。

“如果创作者对家乡没有深入的了解与真挚的情怀,那远方再多的选题都不能引发内心真正的激情。”每年假期,沈皛都会在金沙江遗址、乐山大佛前驻足神思。

生活中的沈皛非常简单,读书就是他的全部。这一点,他的学生最有发言权:

“沈老师很少把时间消磨在手机互联网上,而是沉浸在阅读中。”走进沈皛的办公室,各类书籍堆满办公桌。他笑谈:“哪天活不下去了,我还能摆个旧书摊。”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