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01
邹涛
内容摘要:本文利用自建语料库,从跨文化交际视角,选取了“international”和“国际”两个检索项,初步验证了非语法结构的显化。本文提出可以通过小范围检索,搜集中文及英文检索项,并观察显化规律。大规模检索时设定“且”或者“且非”的检索逻辑,提高大规模检索效率。
关键词:平行语料库 显化 跨文化交际 非语法结构
1.引言
显化的定义是“译文中把隐含在原文的意思明晰化”(Baker& Saldanha,2001:80),显化的目的是“具体清晰表达源语含义”(张其帆,2009:77)。Baker(1993)预见,语料库能帮助翻译学者揭示译语文本的内在规律。而显化正是她提出的几项口笔译普遍特性之一(Baker,1996)。
利用语料库对显化现象的探讨主要集中在类比显化和语际显化两个方面。语际显化是指在翻译过程中,“译文中添加(adding)或明示(explicating)原文中隐含(implicit)语言成分的过程,目的在于更清楚地传达原文中的语法和非语法信息”(黄立波,2007:3)。语际显化的研究通常利用由源语文本及对应翻译文本构成的平行语料库。本文所讨论的是语际显化。
以中英语言对,尤其是中译英方向语际显化为研究对象的研究可谓丰富。此类研究主要采取语言学视角,针对的研究对象集中在连接词的显化(陈建生&蒋扬,2015;冯全功,2016;缪佳&邵斌,2014)、人称代词的显化(缪佳&邵斌,2014;佟玉平,2014;赵晴,2011),及特殊语法结构的显化(柯飞,2003)。其检索项通常是具体的词或语言结构。相反,对非语法方面的显化进行大规模检索和统计相对困难(黄立波,2007),不利于计算机自动处理。本文从跨文化交际的角度出发,利用作者自建的汉英平行语料库,初步探索对非语法结构显化进行大规模自动检索和统计的可能性。
2.跨文化交际视角
张其帆(2009)从Hall(1976)提出的“文化分类模型”出发,认为,“翻译中的显化与翻译作为跨文化、跨语言交际的本质有着密切的关系”(ibid.:78)。他认为,中文属于高语境(high context)团体取向文化,英文属于低语境(low context)个人取向文化。所以,中译英翻译过程中,“英语译文中须增补源语语境中之含义”(ibid.:78),即跨文化交际视角下的翻译显化现象。
通过对交替传译中显化现象进行分析,张其帆将显化归类为“不可或缺”型、“语境补充”型及“可有可无”型,后两种都是译文对源语语境的增补。目的是显化语境内容,在译文中加入解释,帮助必须依靠译员的听众/读者理解原文信息。“可有可无”型显化根据内容,可以归类为“显化中国相关”、“显化国际”、“显化语气”、“显化形容词”和“显化数字”。
3.研究方法
3.1检索项
本文参考张其帆(2009)的案例研究,以“可有可无”型显化中“显化国际”类为研究重点,选取英文译文中“international”和中文原文中“国际”为检索项。选取“international”作为检索项,是因为中文在表述某些概念,如“金融危机”时,其范围,“国际”,是隐含在语境中的。而在英语译文中,这一信息可能需要显化,即“international financial crisis”,以突显其影响范围。另一方面,以往的显化研究所选择的检索项,通常是在译文中选取。只有原文特有的结构才在原文中选取检索项,如中文的“把”字句(柯飞,2003)。本文选取“国际”,因为该词除了表示“各国之间”之外,在中文语境下还表示“除中国之外的”,如“国际友人”其实是指“外国友人”,这一语境信息是中文特有的,所以在中文原文里选取检索项。
3.2语料库
本文所用语料库为作者自建的汉英平行语料库,收录了台湾《光华杂志》2010年全年共229篇文章及其英语译文。共收录60.99万汉字及42.49万单词。语料以中文原文为基准进行了句对齐处理,中文使用ICTCLAS1.0(张华平,2002)进行分词处理,没有进行标注。检索工具为ParaConc 1.0(Barlow,2001)。
3.3“international”检索结果及分析
使用“international”为检索项在英文译文中共得到270条检索结果。逐一对比原文后,属于显化的有55条,占总数的20.37%;属于再现的(原文中有明显对应词)有215条,占总数的79.63%。显化的条目符合张其帆(2009)总结的规律,如:
1S:2000年获得珊瑚礁界最高荣誉“达尔文奖章”的罗亚,在2009年7月第一次访台……
1T:In 2000, Loya received the Darwin Medal of the International Society for Reef Studies, the highest honor bestowed on those in coral scholarship. In July of 2009 he made his first visit to Taiwan.
上面的例子是“显化国际”的典型,中文“珊瑚礁界”指的是研究珊瑚礁的学术界,其范围指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学术界。这一信息原本是隐含在中文原文语境里的,译文中加入“international”以显化其“珊瑚礁界”是指全球学界。
值得注意的是,在检索结果中,属于再现的条目可归纳为五种,译文中的“international”分别对应原文中的“国际”“全球”“世界”“跨国”,其类型和分布如下表所示:
可见,属于再现的检索条目中,绝大部分(91.63%)对应中文原文的“国际”。
3.4“国际”检索结果及分析
使用“国际”为检索项在中文原文中共得到263条检索结果。逐一对比译文后,属于显化的有20条,占总数的7.6%,显化的对应形式有“other countries”(6条)和“foreign”(14条)两种,例如:
2S:……总计有大陆26人、台湾23人、国际8人,共57位摄影家参展,展出作品近170幅。
2T:…26 from mainland China, 23 from Taiwan, and eight from other countries.
3S:2009年共7,764位,分散在一百多所大学中,这些来自全球110个国家的国际学生为何而来?
3T:In 2009 a total of 7764 foreign students, hailing from more than 110 nations, were scattered at more than 100 universities throughout Taiwan.Why have these foreign students come?
上面两个例子中,中文“国际”指的是除中国以外的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中文读者可以从语境中得出这个信息,但在英文中需要显化“除中国之外的国家”之意。
属于再现的243条检索结果中,有191条(78.6%)的再现形式是“international”,占绝大多数。
4.非语法结构的大规模检索
4.1检索项的选择
从上文可以得出,非语法结构的显化较分散。同时,检索项也多种多样,可包括中文专用项(成语、俚语等)、中文习惯用法(如本文的“国际”表“国外”)等等。这些特点都不利于计算机大规模检索。要实现大规模检索,首先需要筛选具体的检索项。
Fan(2012)在对中译英显化过程的实证研究中,将可能出现显化的原文标记为“关注区”(area of interest),并对这些词句进行追踪观察。本文借鉴这一思路,提出可先小范围检索,在原文中定位“待显项”,在译文中定位“显化项”。“待显项”是指中文原文里有可能在译文中进行显化的检索项,可以通过词表工具,收集中文特有的说法或者中文中有特殊习惯用法的词语。“显化项”指译文中可能是显化结果的检索项,可通过对比中英文词表对应词的出现频次,如英文频次明显高于中文,则可考虑该检索项是显化结果。另外,非显化现象中,原文译文对应的部分设为“再现项”。
黄立波(2007)指出,显化的方式主要有添加和明示两种方式。添加即原文中没有与“显化项”对应的部分,明示则指原文中有“待显项”与“显化项”对应,但语境信息被显化。针对不同的显化方式,在大规模检索上也有不同方法。
4.2“添加”显化
本文“international”检索结果中的显化即“添加”显化,即在原文中没有与“显化项”(“international”)对应的“待显项”。但通过小范围检索可发现,与“显化项”对应的原文“再现项”大部分是“国际”。总结出这一规律后,可用“且非”逻辑排除检索结果中的再现条目,即在译文中检索“international”且排除原文有“国际”的检索结果。这样可以排除大量干扰,且有较高准确率。
4.3“明示”显化
本文“国际”检索结果中的显化即“明示”显化,即原文中有“待显项”,但“显化项”明示了其隐含信息。通过小范围检索发现,“国际”对应的译文“再现项”大部分为“international”,因此可采用4.2中的“且非”逻辑,排除检索结果中的再现结果。另外,“国际”对应的“显化项”只有“other countries”及“foreign”两类,因此,也可以用“且”逻辑,即在中文检索“国际”且对应英文中有“other countries”及“foreign”的检索结果。这样也能排除干扰。
5.结语
本文利用自建语料库,从跨文化交际视角,初步验证了非语法结构的显化。并提出大规模检索非语法结构显化的思路。通过小范围检索,搜集中文及英文检索项,并观察显化规律,得到“待显项”“显化项”和“再现项”。检索时设定“显化项”“且”“待显项”,或者“显化项/待显项”“且非”“再现项”的搜索逻辑,能减少检索结果中的干扰项,提高大规模检索效率。
参考文献
1.Baker, M. (1993). Corpus linguistics and translation studies: Implications and applications.Text and technology: In honour of John Sinclair,233, 250.
2.Baker, M. (1996). Corpus-based translation studies: the challenges that lie ahead.
3.Baker, M. & Saldanha, G. (Eds.). (2009).Routledge encyclopedia of translation studies. Routledge.
4.Barlow, M. (2001). ParaConc version 1.0
5.Fan, Z.(2012).Product and Process Perspectives: An Empirical Study of Explicitation in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Doctoral dissertation, Kent State University).
6.Hall. Edward,T.(1976). Beyond Culture.New York: Anchor Books,222,13.
7.陈建生,&蒋扬.(2015).中文小说英译中连接成份显化研究.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6(1),116-121.
8.冯全功.(2016).中文小说英译中的逻辑显化显化研究.山东外语教学,16(4),83-90.
9.黄立波.(2007).基于汉英/英汉平行语料库的翻译共性研究. 复旦大学出版社.
10.柯飞.(2003).汉语“把”字句特点、分布及英译.外语与外语教学(12),1-5.
11.缪佳,&邵斌.(2014).基于语料库的汉英翻译中的显化研究——以余华小说《兄弟》英译本为个案.外国语言文学,31(1), 36-42.
12.佟玉平.(2014).基于语料库的汉英翻译显化现象研究——以人称代词主语为例.外语教学,35(1),104-107.
13.张华平.(2002)ICTCLAS1.0.
(作者单位:曲阜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