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长城

时间:2024-06-01

杨照辉

长城是古代中国在不同时期,为抵御北方游牧部落的侵袭而修筑的规模浩大的军事工程的统称。“长城”这一称谓最早始于春秋战国时期。自秦始皇修筑长城之后,始有“万里长城”之称。这一凝结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智慧与力量的宏伟建筑,是我们伟大的祖先在人类历史上留下的宝贵遗产。

一、长城的防御体系

长城是以城墙为主体,同大量的城、障、亭、标相结合的防御体系。城墙的主要部分是墙身,墙身由外檐墙和内檐墙构成,内填泥土碎石筑成,结构方法主要有土筑、砖筑、石砌、砖石土混合砌四种,在沙漠地带还采用红柳枝条、芦苇与砂砾层层铺筑的混凝结构,以达到坚固耐久的结果。长城大多修建于高山峻岭或平原险阻之处,根据地形特征和防御功能的需要,在建筑布局上讲究因地制宜、用险制塞的原则;在建筑材料上讲究就地取材、因材施用的原则,以求最大限度地起到坚固防御的作用,达到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防御目的。

二、长城的军事意义

中国长城是世界古代史上最伟大的军事防御工事,配置有长驻军队,具有战斗、指挥、观察、通讯、隐蔽等多种军事功能。长城的军事防御作用是针对西北边地军情所采取的积极措施,是化被动为主动的事前防御。即使入侵者集中力量攻破一两个关口闯入内地,也不能撼动整段长城所驻守的强劲军队,而且还要面对被阻击、被伏击而无法撤退的危险。因为长城扼住了燕山和太行山北支各个交通要道,入侵者的后勤补给根本无法通过关口输送进来,他们无法在内地长久立足,只能进行短期的骚扰。防守与攻击相辅相成,捍卫中华民族,这便是长城的军事意义。

三、长城的文化和历史意义

长城是中国古代建筑艺术的典范,它代表了中国古代的建筑和文化水平。长城的宏伟壮观、绵延不绝的脊梁状线条和坚实稳固的构造,表现了中国古代的建筑、军事、文化和哲学等方面的成就。长城的修建和戍守、长城区域的争战也促进了中国古代汉族和十几个少数民族间的民族融合,对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长城更是一种精神象征,体现了中华民族团结统一、众志成城的爱国精神,坚韧不拔、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守望和平、开放包容的时代精神。

四、长城的主要关卡

山海关——长城第一关,位于河北省秦皇岛市东北15公里处,是万里长城的入海处,号称“天下第一关”。

黄崖关——长城第二关,位于天津市蓟州区北30公里处的崇山峻岭之中,明代对其进行了大规模增修。关城东西两侧崖壁如削,山势陡峭雄伟,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由于山崖在夕阳西照时反射出万道金光,故得此名。

居庸关——长城第三关,位于北京西北48公里处的关沟峡谷之中,以险著称,是万里长城上历史最悠久、最著名的关隘之一,著名的“燕山八景”之首。

紫荆关——长城第四关,位于河北省保定市易县城西北45公里的紫荆岭上,被称为“畿南第一雄关”。

倒马关——长城第五关,位于河北省唐县西北60公里的倒马村,为河北平原进入太行山的要道之一,因山路险峻,战马到此经常要摔倒而得名。

平型关——长城第六关,位于山西省大同市灵丘县西南的白崖台乡。平型关城虎踞于平型岭南麓,古称瓶形寨,以周围地形如瓶而得名。

偏头关——长城第七关,位于山西偏关县黄河边,西毗邻黄河,地势东仰西伏,故称偏头关。明朝诗曰:“半壁孤城一水湾,万家烟火壮雄关。”

雁门关——长城第八关,位于山西省忻州市代县以北约20千米处的雁门山中,是长城上的重要关隘,以“险”著称,有“天下九塞,雁门为首”之说。

娘子关——长城第九关,位于山西省平定县东北的绵山山麓,因唐代平阳公主曾率兵驻守于此,当时人称“娘子军”而得名。

杀虎口——长城第十关,位于山西与内蒙古的交界处,是民间所说“走西口”的发生地,是中、俄、蒙古贸易的必经之路,也是雁北以外长城最重要的必经关隘。

嘉峪关——长城第十一关,位于甘肃省嘉峪关市西南隅,因建于嘉峪山麓而得名,是明长城沿线保存最完整的一座城关,也是丝绸之路上的重要一站,被称为“河西第一隘口”。

陽关——长城第十二关,位于甘肃敦煌市,始建于汉武帝时期,是对外贸易陆路交通要地,是古丝绸之路南路必经要塞。王维的诗句“西出阳关无故人”,道出了阳关的悲凉之景。

玉门关——长城第十三关,位于甘肃省敦煌市境内,地处河西走廊最西端,始建于汉武帝时期,因西域输入玉石经过此处而得名。

长城十三关,关关好风景。这些关卡风貌独特,历史底蕴深厚。它们或自然风光优美别致,或人文景观壮美雄厚,或历史遗迹林立丰富,或文化内涵意蕴深远,各自散发着无限的魅力。

五、长城的文化内涵

长城以其雄伟的气势和博大精深的文化内涵,吸引着历代的中华文人名士及国际人士。许多文人墨客以长城为题材创作了大量的诗词歌赋,以及美术、音乐等艺术作品,其中,唐代的“边塞诗”尤为典型。如唐代之后的宋、元、明、清以及近现代,均有不少诗人、词人、名人路经或登临长城,有感于长城的修筑、作用,以及长城两侧的壮美河山等,挥毫写出了名篇佳作,迄今仍广为流传,大大丰富了长城文化的宝库。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