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6-01
曹美霞
在学校,做好学生的思想品德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其途径是多种多样的。如思想政治课、班主任工作、心理咨询服务、主题班会、团队活动等。思想政治课的这种德育和心育的主渠道作用是其他任何形式所替代不了的。作为一名政治教师,我们要善于挖掘有关教学内容中的德育和心育因素,并通过教学过程渗透给学生。
德国教育家赫尔巴特曾说:“教学如果没有进行德育和心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德育和心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没有手段的目的。”基于此,笔者在《经济生活》教学中,在完成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的同时,着力挖掘德育和心育因素,对学生进行做人教育,收到了良好的教育效果。
1.“知识、技术是无形商品”——激发学生勤奋刻苦的学业精神。
商品是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知识、技术是无形商品”。这里我列举了一个事例:一位德国奔驰汽车技术人员替一个美国客户维修汽车时,只是在车身的某个部位画了一个圆圈,就净挣3万美元,当客户不服气时,他胸有成竹的理由是:画一个圆圈只值1美元,而究竟在哪里画圈则值29999美元。
“30000=1+29999”,一个令人叹服又耐人寻味的等式。借此激发刚刚入学不久的学生,“生活的理想就是为了理想的生活”(张闻天语),若想将来轻轻松松找工作,快快乐乐去生活,必须现在勤勤恳恳去学习,踏踏实实去做人,树立崇高的理想和目标。用勤奋、刻苦的精神鼓舞自己,用知识和技术武装自己,全面提升自身的实力,从而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
2.“商品的基本属性是使用价值和价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义利观。
商品是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统一体,二者缺一不可。因此,作为商品生产者,既要注重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产品成本,关心商品的价值,也要注意提高产品质量,使商品美观、大方、经久耐用。关心商品的使用价值,使商品物美价廉,才能更好地满足消费者需要,实现商品的价值。企业关心商品的价值,是为了多赚钱,是为了“利”;企业注重商品的质量,是为了更好地满足消费者的需要,树立质量意识和品牌意识,诚信经营,是为了“义”。作为企业,如果见利忘义,缺乏社会责任,即使暂时得到了“利”,也不会长久得到“利”,也会自砸品牌,自食其果。所以,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义和利是统一的。作为青年学生应该从小树立正确的义利观,恰当处理好义和利的关系,做一个对社会负责的公民。
3.“货币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锻炼学生乐观自信的态度。
教材在陈述货币的产生过程时,指出货币是商品交换长期发展的产物。在商品交换过程中,发生了许多困难,而“解决困难的办法总是伴随困难的产生而产生”。讲到这里时,我联系学生的思想实际,谈到学生刚入学遇到的种种困难,如生活上的不习惯,学习上的不适应,人际交往上的矛盾等等,引导学生思考:诸如此类的矛盾和困难的出现是很正常的,问题不在于有无这些困难,而在于用怎样的心态对待它,是退缩、逃避、怨天尤人、悲观失望,还是勇敢地面对,动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去战胜它,解决它。
4.“货币的本质是一般等价物”——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金钱被人为的夸大了作用,一些人把对金钱的追求当作社会发展的原动力,价值观发生了偏离,拜金主义思想膨胀。在此影响下青少年的思想也发生着变化。所以我在讲授货币的相关知识时,安排学生进行合作探究来弄清货币的来龙去脉。货币是商品交换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就其本质而言,不过是从商品中分离出来,固定地充当一般等价物的商品,并没有什么超凡的魅力。但是在现实生活中,由于货币可以与一切商品相交换,是财富的象征,人们在它身上套上了种种耀眼的光环,使之神秘化,因而似乎有一种独特的魔力。教学中,通过对教材提供的正反材料文本进行对比,在引导学生展开充分讨论的基础上及时点他指出“金钱万能”、“金钱等于罪恶”等观点是错误的,应该树立“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用之有度,用之有益”的正确金钱观。
5.“价值规律促使企业提高劳动生产率”——鼓励学生树立竞争意识、创新品质。
价值规律是商品经济的基本规律。价值规律的基本内容是:商品的价值量由生产该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交换以价值量为基础,实行等价交换。在市场经济中,企业只有提高劳动生产率,才能缩短其生产商品的个别劳动时间,给自己的产品提供降价空间,使其在价格竞争乃至生存竞争中更具优势。在教学中,我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竞争意识,使他们明确:搞市场经济,需要竞争,日常工作、学习也需要竞争。没有竞争,就失去了压力,就失去积极向上的动力。而要在未来社会中占据主动,就必须积蓄自己的竞争实力,包括人格上的实力、品行上的实力、智慧上的实力、知识上的实力等等,而创新品质是一个人竞争实力的核心,是一个人无往而不胜的制胜法宝。要提高自己的竞争实力,培养创新品质,行之有效的方法就是加强学习,“学习是人的真正看家本领,是人的第一特点,第一智慧,第一本源,其他一切都是学习的结果,学习的恩泽”(王蒙语),在积累知识的基础上,将知识转化为能力,转化为竞争实力。
6.“做新时代的劳动者”——倡导自主择业,培养学生树立劳动光荣的思想。
现在,我国大多数独生子女都在优越的环境中成长,家长为他们包办得太多,致使他们劳动观念淡薄。在面对就业选择时存在着严重的“重脑力、轻体力”的现象。通过《经济生活》的学习,我们还了解到我国第一产业比重11%与发达国家的5%相比比重过高;第二产业比重虽然接近发达国家,但面临着技术工人短缺的现状;第三产业37%的比重较美国71.3%相差甚远。随着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第三产业的比重还会有增长。它将在解决劳动力就业方面发挥积极的作用。而目前,受全球金融危机的影响,我国就业形势亦更加严峻。今后几年,城镇每年净增就业人口1300多万,农村尚有1亿左右富余劳动力,社会就业压力更大。在这样的产业结构和就业压力之下再按照原来的就业观去择业,那么后果是可想而知了。所以在授课过程中,我提供了大量的情景材料,让学生探究“新时代的劳动者应具备哪些素质”,明白在社会主义社会,人们从事各种不同的劳动只是社会分工不同,地位平等,没有高低贵贱之分,都在为现代化建设作贡献,都应当得到承认和尊重,帮助学生牢固树立劳动光荣的思想。积极转变就业观念,使学生作出适合自己的职业选择,善于展示自己的风采,在未来的职业中更好的发挥人生的自我价值,在广阔的社会大舞台上实现人生的社会价值。
其实,《经济生活》中渗透德育和心育的地方很多,如“多彩的消费”可以引导学生树立环保意识和绿色消费的理念;“公司的经营”可以帮助学生树立诚实守信的价值观;“投资理财的选择”可以让学生明确投资都是追求价值的增值,都伴随着一定的风险,培养风险意识和积极进取的精神;“财政和税收”可以引导学生树立依法纳税意识等等。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这里不再赘述。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