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学语文,字是“根”

时间:2024-06-01

白守双

汉字,是记录语言的符号;汉字,独体为文,合体为字;汉字,是一幅立体的画;汉字,是一首流淌的诗;汉字,是一曲动听的歌。汉字,“凡解释一个字,即是作一部文化史。”(陈寅恪语)

汉字,有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鲁迅语)

新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识字、写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也是贯穿义务教育阶段的重要教学内容。”

识字、写字,对初中生来说,新课程标准(2011年版)总目标只有一条,即“认识3500个左右常用字。能正确工整地书写汉字,并有一定的速度”。具体目标有四条:1.能熟练地使用字典、词典独立识字,会用多种检字方法。累计认识常用汉字3500个左右。2.在使用硬笔熟练书写正楷字的基础上,学写规范、通行的行楷字,提高书写的速度。3.临摹名家书法,体会书法的审美价值。4.写字姿势正确,有良好的书写习惯。

一、看现状

关于识字、写字问题,我们曾经两次分别对4000名、2777名中学生进行问卷调查,结果使人并不乐观。其表现为:

1.倒插笔现象比较突出。如写书信的“书”字,先写“丨”(竖),写母亲的“母”字,第三笔先写“丶”,“凸凹”两个字,别说学生,就连语文老师也没几个能把笔画、笔顺写正确。

2.同音字混用不在少数。如把“努力”写成“怒力”,把“队伍”写成“队务”,把“微风”写成“威风”。

3.张冠李戴现象大有人在。如把“奶奶”的“奶”右边写成“及”,把“炒菜”的“炒”左边写成“米”,把“食盐”的“盐”写成“临”。

4.写字东倒西歪,勾勾画画,更是普遍存在。有的字,教师没有学“甲骨文”的水平,根本认不出来,几个教师凑在一起揣摩半天才勉强认得出来谈不上正经的行楷字。

崔益林在《会听,也会写吗?》一文中指出:“所有汉字的书写肯定以正楷为基础,而正楷的书写是有限制的,讲究严格的笔画和笔顺,而楷书的笔顺是不可以任意改变的。也就是说,楷书的起笔、行笔、收笔等过程中,提笔、顿笔、转笔等运用都有严格的要求,书写要平稳,有轻重提按、入锋回笔等具体要求。一旦改变了笔画笔顺,就容易造成笔画书写不到位,使字形走样,影响书写效果。”我每次听课,首先盯住黑板,看老师板书,主要看他书写汉字的笔画笔顺,做到心中有数,然后再看所讲内容。

二、把病脉

造成学生书写错别字的原因主要有五个方面:

第一是学校原因。“汉字在哭泣,汉字在滴血。”好像是说,这几年语文教学“可冷了我们汉字弟兄们的心啊”!平时课堂教学,重视课文分析,关注内容理解,追求价值取向,忽略识字写字教学,尤其是上公开课示范课时,更是规避识字写字教学,以为没什么讲头,不能展示教师的教学水平。用大屏幕滚动取代传统的黑板板书。

第二是社会原因。街上的门牌广告,还有盗版的书籍,错别字比比皆是,对学生也有负面影响。有一部《三国演义》,不仅错别字多,还有段落重复。再如街里店铺的牌匾,有的饭店是“无饿不坐”,有的服装店是“衣拉客、衣甸园”,“5折天”“战便宜”,有时把我都弄糊涂了,不知哪个字对哪个字错。

第三是学生自身原因。平时不认识的不会写的字,图省事,不查工具书,张冠李戴,信手拈来,常把“凤姐”当“平儿”。如,把“市”(shì)当作“巿”(fú)。

第四是使用电脑的原因。现在是计算机取代办公与写作。毛笔字、钢笔字,写好写赖无人问津。近三年,我写稿子一律用电脑打字,很少用笔写,前些日子,用手写喷嚏的“嚏”就写不上了,还有典爨的“爨”也费劲。我是老师的老师——教研员,我都这样,何况是一般老师、学生。

第五,有时“师父”也任意添乱。其表现为:1.教师在黑板上板书,或在学生的作业本上写批语,使用的字体不少都是“龙飞凤舞”式的,学生也往往以此为榜样,于是也就很难把字写得规范。2.“书法家”的书法,“地方官”的题词,习惯使用繁体字,自认为的草书或自造的草书,不这样,显不出“书法家”“地方官”的文化水平,对学生规范书写汉字,或多或少造成不良影响。

三、 送良方

首先是加强识字、写字教学。课程标准对识字写字教学,既有量的要求,又有质的规定,在语文五个领域教学中,要把它当作重中之重,尤其是基础年级。盖高楼,要先打地基;学语文,要先学汉字。汉字是“根”。

其次是写字姿势、执笔方法,这是写好汉字的保证。苏教版编委“写字歌”是这样写的:“我们学写字,习惯很重要。头正肩要平,臂开两脚安。莫忘‘三个一(胸离书桌一拳,手指离笔尖一寸,眼离书本一尺),看清再描仿。笔笔要用心,功夫自然成。”字是通过心脏的跳动和大脑的思考,再支配手指写出来的。字是有血有肉有体温的,一笔一画都传递着一定的思想感情。所以汉字书写不仅是一种普通的文化技能,白纸黑字,其实本身就是一种文化的传承。有句话说得好:字是人的第二张脸,立身行事,多有仰仗。这和姑娘长得漂亮,回头率就高是同样的道理。

吕叔湘认为:“识字问题,不能看表面,识字,要看识到什么程度,看见一个字,能念得出来,是一种识字。知道这个字的意思,在这儿是这个意思,在那儿是那个意思,都能理解,又是一种识字,这个差别可大啦。所以识字要看怎样理解。”

再次是改进教法、学法。前两天,我到一家餐馆用餐,老板娘的姑娘正抄写生字,每一个生字写一行,我看她每一行的第一个字写得还可以,从第二个开始就潦草了,显然是不耐烦了。于是我想,不要一识字、写字教学,就是音形义,机械地抄多少遍,使学生没兴趣。要采取多种形式、多种方法。因为每解释一个汉字,就是作一部文化史。我以为,必要的知识也得涉猎一些,只要对识字、写字教与学有用。譬如使用工具书,除了音序、偏旁部首查字法,像“四角号码”查字法(查字歌:横一竖二三点捺,叉四插五方框六;七角八八九是小,点下有横变零头)、“反切”法(反切法用两个汉字合起来为一个汉字注音的方法)也可以简单举例说一说。像“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四种造字法和转注、假借两种用字法,随文识字、写字时,结合字的本身时常介绍一下,增加学生识字、写字的兴趣。

下面介绍几种识字、写字的方法:

1.溯源法。“孝”,善于侍奉父母的人。由老省、由子会意,表示子女承奉父老。“孝”字上部像戴发伛偻(yǔ lǚ即腰背弯曲,多形容老人,出自《淮南子·精神训》:子求行年五十有四,而病伛偻)老人,下部表示由子搀扶之意。字由事物本身形态演变而来。再说“鸟”:长尾巴的叫“鸟”,短尾巴的叫“隹”。“鸟”一撇表示鸟头上的羽毛。竖折折钩是鸟的身子,那一钩就是爪子。横折钩和一点,自然是鸟的脑袋和眼睛。最后一横就是树枝。还有“篮球”的“篮”字,为什么是“篮”,而不是“蓝”呢?篮球虽然不是蓝色的,可也不是竹子做的,为什么用“竹”字头呢?原来篮球运动始于美国,起初并无篮板和篮圈,而是在树上挂着一只竹篮,把球往竹篮里投。就这样,随着篮球运动传入我国,“篮球”一词进入汉语,沿用至今,学生了解了这段历史,就不至于把“篮球”写成“蓝球”了。(《小语教学》2007年第1期)

2.趣味联想法。譬如“懿”字,壹次美好的心意,一句话“懿”字的音、形、义全解决,“意”代表读音,“壹次心”代表字形,“美好”代表字义。

3.猜谜法。譬如草原的“原”字,“家有一大厦,未曾住一夏;里藏齐桓公,颠倒与上下”。(齐桓公名字叫小白)“九十九,八十一。在河南,荥阳西。”这是个“皋”字。“头在水中游泳,尾在天上发光。问我家住哪里,我和孔子同乡。”这是个“鲁”字。还譬如“井”字,“一字四笔八个头,中间有水水不流”。

4.顺口溜法。譬如典爨(cuàn)的“爨”字,“兴字头,林字腰,大字底下架火烧”。还譬如“戎、戍、戌、戊”四字,字形上以“戊”作基础,然后在“戈”左之撇上增笔而出现以上的“戎、戍、戌”三字。顺口溜十二字:“戎横穿,戍里点,戌里横,戊光杆。”

5.分类法。依据以下六个词为例:打篮球、拔河、踢足球、拍皮球、跳水、跑步。三种分类法:第一种方法按球类、非球类分:打篮球、踢足球、拍皮球;拔河、跳水、跑步。第二种方法按两个字的词和三个字的词分:拔河、跳水、跑步;打篮球、踢足球、拍皮球。第三种方法按偏旁部首分类法:打篮球、拔河、拍皮球,属“提手”旁;踢足球、跳水、跑步,属“足”字旁。

6.趣解汉字法。也就是猜字游戏。譬如“臭”:自大一点就是臭。教育人们,谦虚谨慎,不要自满。“伪”:人为便是伪。警示人们,要区别自然和雕琢之高下,为文做人都要有真情实感。“富”:一大片沃土只喂着一张嘴、一个人,自然就绰绰有余。“穷”:没田靠力,为别人打工。“妾”:站着的女人,当然不如坐之妻,只靠察言观色,被主子颐指气使。“搂”:要想拥女人入怀,除去手外,还需有米。“贱”:左边贝,右边双戈,即两个兵器重叠交叉,相互较量,为钱而争,为钱而斗,自然是卑贱的了。“秦”:由春秋两季的前一半组成。指望大自然存在一天,秦朝就存在一天。(《语文报·高中版》2004年11月16日第7版)

7.谐音趣事法。明朝有个姓袁的人平时粗心大意,一次为朋友贺寿送了四斤枇杷(果实可吃),可在礼单上写成了四斤“琵琶”,有人写了一首打油诗:“枇杷怎能是琵琶,只恨读书识字差。若是琵琶能结果,满城箫管尽开花。”(2002年2月8日《老年报》)这样,“枇杷”与“琵琶”的问题印象深了,也容易记得了。

还有归类法,如“品”字形字知多少?故事法,如“国”字几次换“心脏”,等等。

另外,可以组织硬笔、软笔书法比赛,将成果进行展览,以吸引学生的眼球,激发他们书写汉字的兴趣,达到书写的正确、端正、整洁、流利的训练目的。

吕叔湘在《论语文教育·关键在于一个“活”字》一文中指出:“成功的教师之所以成功,是因为他把课教活了,如果说一种教学法是一把钥匙,那么,在各种教学法上还有一把总钥匙,它的名字叫做‘活。”(第108页)“活”是识字、写字教学之灵魂。

《学记》上也说:“三王之祭川也,皆先河而后海,或源也,或委也。此之谓务本。”意思是说,夏商周三代王者之祭祀河川,都是先祭河而后祭海。河是水源之由来,海是河水汇聚处。先本而后末。这就叫务本。

学语文,“字”是“根”。指导学生,在生活中,学会识字;在阅读中,积累识字;在写作中,巩固识字。把死字教活了,训练了思维,激发了兴趣,促进了能力,养成了习惯,提高了质量,何乐而不为。基础知识在于它的基础性,重在过程;基本技能在于它的发展性,重在结论。

我们的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要强“本”固“基”,可别因“但”中“弹”,毁于一“但”(旦),“冷了”语文知识弟兄们的“心”。(过去有个误区,教师一旦发现“但……”这个表转折词,就“中弹”了,对“随文学习必要的语文知识”就不敢沾边,用“但不能脱离语文运用的实际进行系统的讲授和操作,更不应要求学生死记硬背概念、定义”来对付我们这些教研员和搪塞上级教育部门的检查。)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