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期刊杂志

现当代史上的女校长们

时间:2024-06-01

清末民初是中国女子学校教育兴起的重要时期。1892年,郑观应在《女教》一文中呼吁效仿他国,兴办女学;梁启超曾经在《论女学》一文中写道:“欲强国,非造国民不可;欲造国民,非兴女学不可!”这几乎成为中国近代社会先觉者的共识。

1898年,中国第一所自办女学堂经正女学堂创办。1902年,蔡元培等人创立了上海爱国女学。1907年,清政府颁布了《女子小学堂章程》和《女子师范学堂章程》。外国教会女学也在中国兴起,女子学校教育在中国历史上翻开了新的一页。

更多的女子接受教育让女教育家的出现成为可能。虽然女校长在中国近代教育史上人数很少,但她们怀着同样的教育理想,为中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吴贻芳(1893~1985)

吴贻芳,中国最著名的女校长。赴美留学获取博士学位之后,吴贻芳1928年受聘于自己的母校金陵女子大学,掌校23年,办学成就卓著,使金陵女大闻名海内外。1945年,吴贻芳出席联合国成立大会,成为在联合国宪章上签字的第一位女性。

吴贻芳十分重视对学生进行人格教育,她认为“人格教育的实现,因习惯贵在‘慎之于微,而学校尤当注重慎微的陶冶,方能使整个的人生有良好的发展”。吴贻芳同样注重体育教育,强调只有健康的身体才能有健全的精神。金陵女大每年都开运动会,进行室内外体育表演,体育教育贯穿了金陵女大学生的学习生涯。

吴贻芳曾经破格录取一位已婚的女学生。这个学生名叫曾季肃,是《孽海花》的作者曾朴的妹妹。曾季肃出身名门,思想独立,她在有两个孩子时给吴贻芳写信,表达了自己想要读书的迫切愿望。就这样,曾季肃在35岁时考取了金陵女大。曾季肃毕业后也投身教育,在上海创立了南屏女中,为中国教育事业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王世静(1897~1983)

王世静,福建闽侯县人,出身名门望族,祖父王仁堪是光绪三年状元。王世静从小在教会学校念书,笃信基督教,16岁时进入华英女学堂读书,华英女学堂是福建女子大学的前身。两年后,王世静赴美进入晨边学院就读,毕业后,又到密执安大学深造,获得硕士学位。1923年,她回国在厦门大学执教,翌年应母校之召,回到华南女子学校任教。

1928年,华南女子学校董事会任命王世静担任校长。王世静这样评价自己,“事事留心负责,对人对事力求公正处理”。董事会认为她留学美国,通晓西方文化,交际能力强,“无论到美国还是中国,王世静都有足够的个人魅力和人交上朋友”。

1929年7月,王世静接管校务工作。次年1月18日,华南女子学校为她举行校长就职典礼。王世静宣誓道,“本人当竭尽所能履行职守,提高学术水准;培育中华女界的领袖,丰富国人的家庭生活,促进教会活动……”1933年6月,教育部准许华南女子学校临时立案,校名改为“私立华南女子文理学院”。1934年6月,华南女子学校在教育部永久立案。抗战爆发后,王世静带领师生坚持办学。1951年,福州协和大学和私立华南女子文理学院两校合并,成立福州大学,王世静任副主任委员,分管总务,处理日常事务。

王世静的姑祖母王眉寿(陈宝琛之妻)也是一名女校长,她在1905年创办了福建省第一所民办女校乌石山女塾,后创办福州女子师范传习所,自任监督。1907年,她担任首家官立女校福建女子职业学堂的监督。1909年,合“职业学堂”和“传习所”为“女子师范学堂”,王眉寿仍为监督,被称为“范之师”,政府亦颁赐“闽峤女宗”横匾以为褒奖。此外,她还在螺洲创办“螺洲两等小学”,培养家乡人才。

杨荫榆(1884~1938)

杨荫榆,在江苏无锡出生,中国教育学研究者、教师。日本东京女子高等师范学校(现为御茶水女子大学)得业士,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教育学系学士、硕士。

1924年任北京女子师范大学校长,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位女性大学校长。在“女师大风潮”中,以保护学生继而力阻学生参与政治,与鲁迅、周作人、许寿裳、易培基、许广平等师生发生争执,杨荫榆被免职。1927年,至苏州女子师范学校任教,并在东吴大学、苏州中学兼授外语,1935年在娄门创办二乐女子学术社,任社长。

抗日战争期间,寓居苏州的杨荫榆目睹日军的种种暴行,多次向日军官长抗议,1938年1月1日在苏州被日本兵诱押至盘门吴门桥下,射杀后,投入河中。

吕碧城(1883~1943)

吕碧城,清末女教育家,留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光绪末年担任天津《大公报》编辑,提倡女子新式教育。经《大公报》总经理兼总编辑英敛之介绍,吕碧城与社会名流严复、严范荪、傅增湘等相识,得到了办学方面的支持。1904年11月17日,北洋女子公学正式成立并开学,吕碧城出任总教习(教务长),傅增湘为监督(校长)。两年后添设师范科,更名为北洋女子师范学堂,时年23岁的吕碧城升任监督(校长)。

吕碧城为推广新式女子教育不遗余力。她曾在《论提倡女学之宗旨》一文中写道:“女学之倡,其宗旨总不外普助国家之公益,激发个人之权利两端。”她意识到女子教育的宗旨不是单纯地培养贤妻良母,而是要造就“对于国不失为完全之国民”,“对于家不失为完全之个人”的一批新型人才。为了贯彻自己的教育思想,她提出必须使女子在德、智、体三方面全面发展,并将德育放在首位。她希望培养的学生将来也致力于教育和培养下一代,“为一个文明社会的将来尽各自的力量”。许多在此学习的女学生后来都成为中国杰出的革命家、教育家、艺术家,如邓颖超、刘清扬、许广平、郭隆真、周道如等。

吕碧城的大姐吕惠如担任南京两江女子师范学校校长,二姐吕美荪担任奉天女子师范学校校长,妹妹吕坤秀在厦门女子师范学校任教员,亦成为著名诗人和教育家。“旌德一门四才女”成为当时广为传赞的美谈,为世人称羡。

余宝笙(1904~1996)

余宝笙出生于一个医生家庭,父母十分重视对子女的教育。余宝笙童年和少年时都远离家庭,在女校接受封闭式教育。1922年,余宝笙进入华南女子文理学院读书,两年后赴美深造。1924年余宝笙在美国获得硕士学位,1928年回国在母校教有机化学。1935年她二度赴美,1937年获得博士学位(为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第一位女博士)。她成绩优异使导师大为赞赏,享有世界声誉的生化专家、维生素ABC的发明者麦卡伦教授要留她共同搞科研。不久抗日战争爆发。她回奔祖国,随母校到南平,任化学系主任。

新中国成立后,余宝笙在1953年担任福州师范学院的教务长兼化学系主任。1981年,她被批准为我国第一批招收硕士研究生的导师。1985年,年过80岁的余宝笙为了发展我国女子教育事业,创办我国建国以来第一所私立女子职业大学——福建华南女子职业学院,亲任院长,这是新中国第一所私立女子职业教育高等学校。

谢希德(1921~2000)

谢希德1921年出生于福建泉州,1946年毕业于厦门大学数理学系,后留学美国,获麻省理工学院博士学位。1952年10月谢希德回国到复旦大学任教,历任现代物理研究所所长、副校长、校长等职。1983年,62岁的谢希德出任复旦大学校长,也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任女校长。谢希德以科学家的精神治校,她在复旦的足迹是复旦大学半个世纪以来大踏步前进的写照。

1985年2月,谢希德为复旦大学建立美国研究中心,她称之为“晚年的孩子”。她以物理学家的身份和独特的人格魅力,与国际学术界建立广泛联系,把复旦打造成“东方的哈佛”。

谢希德说,在中国人的脑海中,科学的成就属于男性,与女性无缘。她是终身有腿疾的女性,以其坚韧的学术理想,走进了科学“禁区”。中年时她被检查出癌症,与疾病顽强抗争34年。谢希德说:“我愿意忘记自己是个病人,那样我才会快乐。”

(李 津/辑)

免责声明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