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4-04-24
杨博雅
摘要:古村落作为地域文化和民俗的重要载体,具有极高的旅游价值、审美价值、历史价值和文化价值。然而,随着新型城镇化的快速发展,我国传统古村落的生存面临窘迫困境,并处于消亡趋势。如今我国越来越重视传统古村落保护,并不断加强开发力度。但由于产权不明晰以及资金压力等问题,实施工作具有较高的难度。在市场经济的驱动下,原本一些具有旅游开发价值的文化古村落渐渐放弃自己的历史文化艺术特色。通过对我国古村落的分析,认为我国古村落存在数量锐减、保护不足、发展不足等问题,并提出了解决古村落保护问题的建议。
关键词:古村落;保护与开发;村落文化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311/j.cnki.1672-3198.2021.22.008
1古村落保护现状分析
1.1村落自然景观分析
几千年来,中国人一直追求“天人合一”的理想,强调人与自然的融合,这一点在中国古代村落中尤为显著。中国几乎所有的古村落在规划、布局以及选址上都非常注重风水因素:前面是“朱雀”,左右分别是“青龙”“白虎”,后面是“玄武”,背后是“龙脉”所在地。有山有水,群山环抱,形成独立的风气聚集空间,自然景观独特。例如,黄山脚下最后的处女古村——查济。作为中国最大的古民居群之一。如今,查济村仍有元代和明代建筑最完整的建筑。例如,元代的塔公殿,以及明代的二甲祠、爱乐堂。许多明清时期的建筑都得到了很好的保护。其颓废沧桑之美,可以让人们看到中国农村时代的辉煌历史。
1.2人文景观分析
古村镇建筑的功能特征有四大类:商铺、庭院、祠堂、祭祀建筑和生产建筑。第一类是街头商店。该建筑的特点是前店,中卧室和后工厂的布局。第二类是合院。这些建筑大多出现在非商业街区。前院没有商店,后院没有生产车间。这是一个相对规则的单向庭院。还有一种形式的庭院。这种布局比较自由,不遵循传统的轴对称形式。这类规划在传统的民居布局图书馆中很难找到,而这些图书馆大多是由原居民依山而建。第三类祭祀仪式建筑。当时科学技术还不发达,许多农作物或窑炉的生产中存在一些未知因素,不能科学有效地控制产品产量。对于这些不确定的因素,人们都在祈求“神”的保佑。第四类便是生产性建筑。生产性建筑主要是农作物繁殖或陶瓷等工艺品的生产车间。
1.3政府保护政策分析
与西方国家相比,我国对古城保护与改造的研究起步较晚。早期,由于保护古村落的理念尚未植入人心,保护手段不成熟,以及一些经济等原因,部分古村落被损毁。21世纪后,我国开始逐渐重视古村落历史文化价值的挖掘,并出台了古村落保护相关的政策,古镇落保护的理论和成果也开始流淌,中国悠久的农耕文化历史背景下各种传统历史文化古村落应运而生。2012年,中国政府开始进行全面统调查和统计传统古村落存在情况,发现了一些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古村落,并将其编辑在册,形成《中国传统村落名录》,不断完善传统村落遗产保护体系,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物质文化遗产,为我国古村落的保护发挥了显著的作用。
2古村落保护面临的问题
2.1古村镇建筑空间结构问题
在自然地图上能够看到,一些古村落以山地为主,而这些山地难以开辟大面积的平地供人们居住,这也决定了这类古村落的现状,如住宅用地的紧缺和道路的拥堵,这就形成了支离破碎的街道空间形态。由于受地形影响,导致的古镇空间规划布局不清晰,建筑功能混乱,古镇的生态环境遭到破坏,从而又缺乏园林绿化和休闲广场,地下管网建设不足,生活污水排放不及时,城市生活配套设施不完善。
2.2古镇业态功能单一,街区文化价值缺失
目前国内大部分古村落街道以居住和商业为主,除了商品销售,与游客互动的形式也很少多样化。目前,政府对片区名称有一定规划,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对外宣传的内容与实际经营内容不尽相同,同时也存在着管理不到位的现象。例如,申逊古镇申逊书院名称大,然而空间小,没有形成钧瓷文化系统传播的条件;所谓陶瓷官邸只挂牌子,缺乏展示内容,游客少,评价不佳,缺乏系统的设计,从而影响了钧瓷文化的品牌形象。然而这作为文化体验核心区的一部分,已经严重阻碍了古镇文化的发展需求。
2.3传统村落空间界面与尺度破坏严重,旧建筑保护不佳
改造空间界面时不能很好地保护原有居民,这是由于自然条件和政策的限制。传统的建筑界面大多被拆除,取而代之的是一些与原有建筑空间极不相容的现代建筑材料和技术。与周边传统街道立面相比,建筑材料的整体性相对缺乏。一些地方在进行农村发展的推进工作中,没有重视古村落原有的特色保护,其中包括民族特色,传统文化被遗失,而盲目接受城市生活方式,导致古村落失去原有特色,其传统文化走向灭亡。
3古村落保护的路径与措施
3.1传统街巷和重点地段的保护与开发
古村落建设应遵循以下原则,保持街道和建筑的外观,避免使用现代建筑材料破坏原有的建筑风格。一是修复原有建筑,努力恢复原貌。二是重建建筑,其造型、材質、色彩等设计都要与古村落原有的基调相一致。三是服务指示系统的设计应与原建筑相结合,避免两者反差太大,对比太明显。加强对祠堂、庙宇、古亭、戏院以及传统民居等建古筑以及书画、雕塑、碑刻、图书等历史文物的保护,要进一步立足于非物质文化遗产上寻找关键突破口,尤其是在人们仍然使用的生产、生活、技术等方面,探索和开发那些仍在继续保持和发展的文化遗产,促进传统的历史文化融入现代生活中。
3.2结合古村落资源特点,重视村民“活态”文化保护,实现古村落可持续发展
发展旅游业不是首选,更不是唯一选择,有很多方法可以探究。要扎根当地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并借助于自然地理条件,充分发挥村民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开展文化创作和文创品生产,促进品牌建设和产业链建设,这样也有助于解决村民的就业问题。同时重视对村民生活文化的保护,把村民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造者和传承者,通过改善他们的生产生活条件,使“活”文化得以延续,在是增强凝聚力和文化认同感不可忽视的重中之重的内容。在确定保护对象的基础上,同时聘请专业的研究团队,协助调查一手资料。通过出版专著、整理升华为文学作品、开发文创产品、培育非物质文化遗产基地、打造特色村落等方式,对提炼出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总结、保护和利用。有发展前景的古村落需要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打造多元化的服务内容,与景区合作深化旅游,带动自身经济发展,丰富村民,文明乡村。做好古村落各类遗产生态保护的基础性工作,要在古村落中植入艺术元素,对村落文化特点进行艺术改造和提升。例如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在古村落建立展览馆或博物馆,展示发展历史、文化和各类遗产,拓宽遗产宣传保护的路径。
我们致力于保护作者版权,注重分享,被刊用文章因无法核实真实出处,未能及时与作者取得联系,或有版权异议的,请联系管理员,我们会立即处理! 部分文章是来自各大过期杂志,内容仅供学习参考,不准确地方联系删除处理!